楊絳先生是我特別欽佩的一個不平凡的人,她的那部平凡而偉大的作品~《我們仨》,據(jù)說在2003年度文學(xué)十大好書評選中位居榜首。一直以來我都想認(rèn)真拜讀一下這本書,但由于自身的種種原因(不想再做無用的檢討了),今天才得以實現(xiàn),我花了大半天的時間(午睡都省略),將這本書讀完。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好痛,好沉重。先生一家是如此的相知相愛相契,卻又如此的命運多桀,經(jīng)歷那么多的挫折與磨難。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鐘書病逝,楊絳先生已經(jīng)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沉重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說真的,以自己目前的文學(xué)素養(yǎng)與閱讀水平,還寫不出對先生作品的理解與感受,只能借用先生自己的語言來表達(dá)我的悲傷心情:
”我覺得我的心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
”我的心上蓋滿了一只一只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淚一起流下來“
”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fēng),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fēng),直往胸口里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著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還有楊絳與錢鐘書的伉儷深情,更是永恒深摯,如果不是看了別人的書評,開始我還真沒讀懂《我們仨》第一部——古驛道上相聚,查閱了資料才知道:
”1933年,錢穆先生對當(dāng)時只有22歲的楊絳有一句脫口而出的評語:“我看到你是個有決斷的人”這句話真是恰如其人,簡約懇切。九秩高齡的楊絳,在1997年痛失唯一愛女之后,接著在1998年又失去了患難與共的丈夫兩次失去摯愛的打擊,令她悲殤不已,但是她抗住了命運的無情打擊,并以出眾的才情與驚人的毅力寫出了《我們仨》這一本血淚之書,世事滄桑,天地玄黃“我們仨”經(jīng)歷了夢魘(yǎn) 一般的生離死別,而這其中不離不棄的家庭真情,無怨無悔的愛國情操以及淡泊名利和仁愛的知識分子人格精神是留給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最好的精神財富。”
由于目前的寫作水平及思想深度太淺,對于這本書給我的深切體會,我還是套用網(wǎng)友的文字做個總結(jié)吧:先生對生活的體驗,告示我們:”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著煩惱和憂慮“”人間沒有永遠(yuǎn),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已經(jīng)走到盡頭了“,這是智者歷盡滄桑后體悟出來的人生箴(zhen)言,沒有長久的永遠(yuǎn),只有永恒的短暫,日子一天天過去,快樂也罷,憂傷也罷,都將隨著時光的推移而歸于淡泊,教人正視世間的悲歡和人生的坎坷磨難,平靜面對,坦然接受,同時積極地追求美好的人生,體驗和充實自我生命,就不算虛度此生,也就沒有辜負(fù)父母和歲月賜予的生命,生命無價,真情相惜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