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占總死亡率之首的心腦血管意外、總占死亡率居前三位的癌癥,占成年人1/4的高血壓,占成年人群1/10的糖尿病,高發的骨骼、器官系列退行性疾病……再發達的醫學也趕不上上述疾病的洶洶來勢,為什么發掘出的古人類很少死于上述疾病,正當人們開始懷疑科學的時刻,《人體的故事 ?--進化、健康與疾病》終于幫我們找到了現代病高發的答案。
? ? ? ? ?這本由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丹尼爾 . 利伯曼完成的作品,是繼《人類簡史》后又一本關于人類發展史的巨作,全書以進化的思維,用發展的眼光,通過依稀可辯的證據和嚴密的邏輯論證,沿著人類由猿進化及人的數百萬年的歷史,追蹤到人類生理結構、從環境與人體器官功能互動式影響的演化過程,找出了導致現代人肥胖、糖尿病、心臟病……等疾病發生的關鍵因素,作者將其命名為“失配性疾病”,意指歷經數十萬年原始社會、近萬年的農業革命、兩百年的工業革命,進化而來產生的人體器官功能不足以適應現代生活而產生的生理功能障礙。有醫學背景的筆者,試圖增添人類進化的視角下去品讀該書。本書說了什么?核心觀點是什么?觀點循什么邏輯展開?全書給我們以什么啟示?筆者不妨聊聊個人的讀書收獲。
? ? ?本書說了什么?
? ? ? ? ?全書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解讀人體進化的5個主要階段:從直立行走到會思考的大腦,重點分析狩獵采集階段人行為模式形成過程,以及通過大腦進化和文化傳播的共同作用下如何讓智人成為自然選擇幸運兒。第二部分描寫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對人類演變產生的巨大影響,解讀社會文化層面變革對人進化的福音式而扭曲性影響。第三部分以進化的視角剖析了失配性疾病產生過程,以及面對上述困境的科學呼吁。其中,幾個推理分析的結論充分拓展了筆者的認知領域。
? ? ? ?400萬年前,因氣候條件變化導致地球變冷,大量熱帶雨林漸變為開闊林和草地,原本的主食--水果不足導致直立猿不得不從樹上下地尋找替代性食物,塊莖植物、堅果、植物、偶而的蜂蜜等食物令人類機能發生一系列變化,特別是咀嚼股等面部肌肉的變化讓頭部結構發生了變化。
? ? ? ? 200萬前,隨著進化發展起來的采摘、狩獵、密切合作以及食品加工,更好解決了群體生存問題,期間兩個特征得以發展:徒步長距離旅行,更精巧地使用工具和投擲工具,過程中大腦、髖部及下肢以較快發展速度進化,直立行走令下肢及腰椎漸漸顯示出現代人狀態。
? ? ? ?直到一個現象出來才終結了這樣緩慢的進化過程:5萬年前,舊石器時代后期,狩獵與采摘方式更新,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特別是藝術等文化發生深刻變革,對文化創新巨大熱情,人與人之間的知識、價值觀、信仰以及行為方式通過相互學習模仿快速傳播(稱之謂“模因”,類基因一樣的信息傳遞),文化進化成為進化的強大、高速引擎,令智慧在群體內幾何級快速裂變,這是一場以智慧打敗力量、以模因打敗基因、以創新打敗緩慢進化的角力過程,最終幫助現代人在舊石器晚期開始殖民地球。?
? ? ? ?其實,對現代人影響最大的是發端于1萬多年前的農業革命和200年有工業革命。隨著11萬多年前的冰河世紀結束,地球變得暖和,氣候條件相對穩定,為農業革命創造客觀條件,原先狩獵采集者試錯種植植物的實驗終于得以成功,種植養殖等農業從此在地球上安家。近兩百年前,隨著西方文藝復興時代的到來,技術、經濟、科學等多學科快速發展并迅速結合,使用新能源生產產品、經濟社會組織重組,科學由純哲學向有活力的能贏利產業過渡,三大轉變共同迎來工業革命浩浩蕩蕩到來。失配性疾病就此埋下種子:隨著機器解放身體,導致體力勞動能量消耗大幅下降,工業化食品革命的發生,更便宜、更優質高效的糖、蛋白質、脂肪、鹽的生產效率更易獲取,能量消耗趨向正平衡,人類的體型更大,另一方面,微生物的發現、巴斯德技術等醫學科學、衛生條件和公共衛生的革命同步發生,人類壽命延長、人口劇增。工業革命的成果是以降低死亡率換來了病態性增壽,大量糖尿病、心臟病、骨骼肌肉病、癌癥等失配性疾病替代了之前營養不良、呼吸系統或感染性疾病。
? ? ? ? 最具開創性的結論由此引出:如果人體接受不到自然選擇給它匹配好的足夠壓力,許多失配性疾病就會發生。導致骨質疏松最重要的因素是年輕時的體力活動不足,導致過敏反應的發生是環境條件過于干凈以致于免疫反應得不到鍛煉,穿鞋導致腳底傷害、閱讀導致近視眼、舒適床椅導致腰背痛等現代生活方式為失配性疾病推波助瀾。總而言之,導致失配性疾病,既有壽命延長后的衰老所到處品質性病變,也有不良生活方式和非理性消費方式。
? ? 獨特而核心觀點是什么?
? ? ? ? ? ?“失配假說”,因人體適應不良而導致失配性疾病,其核心觀點認為,人體的許多特征適應于進化所經歷的環境,但非為適應我們創造的現代環境。
? ? ? ? ? 現代疾病的增加是緩慢進化身體和文化進化沖擊間矛盾所致,這是新興進化醫學領域的核心觀點。沒有一種生物的進化適應是為了健康、長壽、幸福或者達到生物努力想要實現的許多其他目標。自然選擇本質上是遺傳可能性、變異、繁殖成功 ?率差異三種現象的結果。人體進化只為滿足保證人體生存和繁衍后代的條件。
? ? ? ?為破除現代生活下引發的失配性疾病魔咒,作者開出四劑藥方:一是發揮自然選擇的作用,讓基因不能適應物質生活豐富環境的群體因繁殖力差異而逐步淘汰;二是加大生物醫學及臨床研究的投入,以尋找解決失配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三是教育人們接受理性的方式生活;四是改變環境,特別是提倡在尊重人們選擇權的同時,引導、督促人們尋找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 ? ? ? 相比《人類簡史》,本書對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更加注重實證性、圖景式和推理式,基本摒棄了赫拉利以所謂講故事能力、人為推理式地分析智人的現代化發展過程。
? ? ?觀點是循著什么邏輯展開的呢?
? ? ? ? ? ?人類進化的五個階段,分別為:直立猿、南方古猿、最早的狩獵采集者、冰河時代的古人類、有文化創造力的智人。這五個階段,每一階段的進化,人類都在根據自然環境做出適應,從四肢行走演變到直立行走是為了更有效率地采集食物,并減少行走時的能量消耗;面部與牙齒的改變是為了能更好咀嚼堅硬、有韌性的食物,以適應野果缺乏的環境;開始狩獵和采集是為了解決食物變稀少的問題,也為了能更好的消化食物;人類腦容量大小的改變,是為了能夠適應不同的棲息地環境,為了繁衍生存;伴隨文化的出現,智人最終用智慧和力量贏得了整個世界。
? ? ? ? 自從智人的出現,人類文化迅速發展,自然選擇的力量似乎減小了,看不見了,但事實并非如此,自然選擇一直存在。隨著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的出現,地球上的食物不再稀缺,人類的壽命似乎越來越長,可眾多的文化變化改變了人類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方式,誘發了很多健康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失配性疾病”。
? ? 本書給我們什么啟示?
? ? ? ? 1.現代人的身體是不斷進化的結果。人類的身體是經過了幾百萬年的時間,才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在這400萬年里,人類的身體在絕大多數時間里都處于原始社會的環境中。
? ? ? ? 2.人體與環境的不匹配造成了“失配性疾病”的產生。從人類進入農業時代到現在,人類只經過了短短600代的進化。這個時間太短了,人體沒有辦法適應自己創造的農業時代的環境,從而產生了各種疾病。這些疾病被稱為“失配性疾病”。了解自然選擇的威力,不要盲目相信這些疾病在短期內能夠由科學發展解決。我們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得不與這些疾病長期共存。
? ? ? ??3.“失配性疾病”的預防辦法。通過環境和行為的改變來對這些疾病進行預防,雖然環境改變難以實施,行為改變難以堅持,但這是當下我們預防這些疾病非常有效的手段,“邁開腿、管住嘴”可以有效預防“失配性疾病”。
? ? ? ? 4、通過教育和學習,讓我們更理性地進行選擇。我們的反應往往來自本能,自然的傾向讓我們很容易聽信產品的生產與影響者,而掉入吃得太多、吃不健康的食物、運動過少的陷阱。雖然這些不健康行為是根深蒂固的本能,很難克服,但我們要掌握相關的信息和技巧,并強化戰勝基本欲望的動機,在充滿豐富食物和省力設備的環境中作出更有利于健康的選擇。
? ? ? ? ?5、有的時候我們還需要一點外力才行。雖然知道可樂每100ml含糖10.6g(一個易拉罐330ml就是35g的糖啊),但是有時候還是忍不住想要去喝。作者建議政府像控煙那樣對高糖食品(以及其它不健康食品)作出警示,促使公民作出更理性的行為。隨著智能產品的發展,我們也可以購買智能提醒的冰箱,在購買不健康食物或在不合適時間取用食物的行為作出提醒等。這些外力也會幫助我們作出更好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