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輕禪
近些年,人類患罕見病的概率似乎上升了,尤其是一些很難治愈的疾病,譬如2型糖尿病、心臟病、癌癥等。不知從何時起,這些疾病成為如今人類的困擾。據報道稱,到2045年,人群中患有癌癥的比例可達到1/3,這可怕的數字,實在是讓人心驚膽顫。面對病魔,人類首先想到的是治療,甚至連多數醫生都不曾考慮這些病癥的根源。
那人類疾病發生的根源究竟要從何說起?作為如今的人類,如何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這些問題的答案,還要從生物進化這漫長的過程去分析。對此,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教授,人類進化生物學系主任丹尼爾·利伯曼根據自己多年研究寫出《人體的故事:進化、健康與疾病》一書。在此書中,作者從人類歷史的角度分析人體的進化,如何適應環境,如何得以繁衍生存,更是重點分析了在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出現后,人類為何會出現所謂的失配性疾病,在環境迅速變化的現代如何才能保持健康等問題。
在《人體的故事》中,丹尼爾·利伯曼講述了人類進化的五個階段,分別為:直立猿、南方古猿、最早的狩獵采集者、冰河時代的古人類、有文化創造力的智人。這五個階段,每一階段的進化,人類都在根據自然環境做出適應,從四肢行走演變到直立行走是為了更有效率地采集食物,并減少行走時的能量消耗;面部與牙齒的改變是為了能更好咀嚼堅硬、有韌性的食物,以適應野果缺乏的環境;開始狩獵和采集是為了解決食物變稀少的問題,也為了能更好的消化食物;人類腦容量大小的改變,是為了能夠適應不同的棲息地環境,為了繁衍生存;伴隨文化的出現,智人最終用智慧和力量贏得了整個世界。
自從智人的出現,人類文化迅速發展,自然選擇的力量似乎減小了,看不見了,但事實并非如此,自然選擇一直存在。隨著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的出現,地球上的食物不再稀缺,人類的壽命似乎越來越長,可眾多的文化變化改變了人類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方式,誘發了很多健康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失配性疾病”。
什么是“失配性疾病”,書中這樣解釋:“從根本上說,進化失配假說是將適應的理論應用到了基因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變化上。總體說來,每一代的每個人都繼承了上千種會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基因,這些基因大多數都經過了此前幾百代、幾千代的自然選擇,它們改善了人類祖先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生存和繁殖的能力。”雖然人類繼承了這些能夠適應生存繁殖的基因,但自從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之后,環境改變迅速,人們有時候會對其他活動、食物、氣候條件等不能適應或適應不足。
對此,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農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錯誤’。”這雖然有點過,但的確反映了農業革命所帶來的改變是天翻地覆的,而人類還沒有做好當農民的準備,這勢必造成一些不適應,失配性疾病非常典型。
導致失配性疾病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常見、最強大的因素是文化進化。若是想一想最近幾代人食用的食物,使用的藥物、所作的工作、攝入的污染物、耗費和攝入的卡路里數以及承受的社會壓力就可知。另外一個相關的原因是生活史的轉變,人類壽命的延長隨之出現了很多心臟和血管方面的損傷,在各種細胞中積累更多的突變。
《人體的故事》一書中分析較為典型的齲齒與肥胖問題。齲齒問題在狩獵采集者時代并不常出現,其原因是當時食物并不充沛,而如今食物分充足,伴隨淀粉類食品的出現,“糖”這個問題顯得十分突出,尤其是食用葡萄糖和果糖過剩,一方面影響牙齒健康,出現齲齒,另外一方面就是導致胰島素分泌過高,糖轉化為脂肪儲存于體內,從而出現了肥胖問題。這些問題并非一朝一夕出現,也是可以提前預防的,但如今人類卻很容易忽視這個問題,等齲齒和肥胖等問題出現,想要改變,已經比較困難。
這些問題還不是致命的,最重要的問題是2型糖尿病與癌癥這些問題,同樣也是時間積累造成。雖然這一系列問題可以提前預見,但仍然不受重視,當這些失配性疾病出現,為時已晚。
由此,作者丹尼爾·利伯曼提出用進化邏輯創造人類健康的美好未來。人類的進化至今仍然沒有結束,但自然選擇的運作速度相對較慢,每年都會有大量新產品和治療方案被開發,這或許能夠處理一些常見的失配性疾病。除此之外,醫學上加大投入、通過教育幫助人們理性選擇也是較為可靠的途徑,若是更多的人意識到失配性疾病的問題,就會做出理性的選擇。最重要的是能夠改變環境,長久以來人類習以為常的生存環境。由此可見,人類擁有健康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至關重要。很多失配性疾病的問題是可以預防的,這就要從生活的一點一滴去注意。
《人體的故事》一書最大的意義也就在給人類提供一種思考的角度,讓更多的人意識到2型糖尿病、癌癥等失配性疾病出現的根源,如何從進化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在文化進化的今天能夠健康長壽的生活。也許更多的人了解失配性疾病,就會有更多的人能夠提前預防,從而脫離病魔的摧殘與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