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時間將王堅的《結網》一書讀完,覺得頗有收獲。知道王堅還是從糗事百科開始的。差不多是09年,那時的軟硬件水平和通信環境沒現在好,文字是主要的傳輸方式。最常使用的就是瀏覽器了,經常上“3G門戶”之類的網站,瞎瀏覽一通,然后就找到某個專門講自身糗事的固定板塊。后來才知道叫糗事百科,也了解到王堅是糗百的創始人。
作為一個產品初學者,在讀完《結網》后,我反而覺得它更像一本工具書,或者說是指導書。相比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一書,《結網》更傾向運用典型的例子來闡述觀點,給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這里結合自己工作經歷,說說自己的讀后感。
一、職責:
(1)戰略性工作:為產品建立長期的戰略布局;發現新的產品機會;為產品的演變、增強和引進提供建議。
(2)階段性工作:參與新產品的開發;參與年度商業計劃的制定;利用公司內部、外部資源開展營銷活動;預測競爭對手的行動并制定應對方案;更新產品并進行相應的用戶教育;降低成本;重新規劃產品線
(3)日常性工作:收集分析競爭情報;協調開發、運營、客服、銷售等資源以保證產品正常運作;執行商業計劃。
權重在20%/30%/50%左右。
作為一個產品初學者,我最想要率先掌握的并不是”做可以改變世界的產品”的思維,而是要先能夠做好產品相關工作,包括日常工作、團隊協調和收集情報、需求等。我認為在“創造”好產品前,首先要是個能做實事的人。做產品的人,要時刻注意:
創造用戶價值是第一要務。
機遇只青睞在能力上做好準備的人。
二、“不要重新發明輪子”
看了許多關于這句話的評論。有人認為,國內的企業就是這樣不斷模仿,雖然壯大了卻沒有自己的競爭力,總是在模仿,雖然能快速獲取用戶,還是落了下乘,無法走遠。
王堅在書中也說得很明白:
要么第一個發明輪子,要么找到想要的輪子直接用就行。
在我看來,如果我們能夠做第一個闖入新領域的嘗鮮者,那自然再好不過。如果不行就琢磨成功者案例。對于他人發明的專利、商業秘密、私有資源,我們不能打主意。但是對于一些已經開放出的概念和設計思路等公共資源,若能充分利用起來,并創造出更高的效益,何樂不為?
在印象中“抄襲”是一件可恥的事,部分人甚至不愿坦然接受別人的優秀。可是放眼世界,借鑒他人長處和優勢,才能使得自己走得更好。小到個人,學習他人的優秀品質、工作方法、習慣,也能令自己少走點彎路,進步得更快。
三、概念——用戶需求
概念的來源:
從國外借鑒,從線下搬到線上
概念的過濾:
這個概念的原始出處是哪里,全球最佳實踐在?
這個概念能為它的目標用戶帶來什么?
了解概念的原始出處和全球最佳,我認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摸清楚它的源頭和用戶群的特征。一樣產品在國外得到火爆的反響不一定就能在國內一樣吃得開。根據國情等因素,可能要適當進行修改、增減,才適合國人的“胃口”。
四、將概念落實為圖紙
在這里,王堅使用了網站結構圖、網頁藍圖和網頁描述表作為例子,并且在其中穿插了許多方法。所以也清楚了這三者的概念:
網站結構圖:描述網站的結構,確定網站的模塊和網頁。
網頁藍圖:一個頁面中包括的基礎框圖和布局。
頁面描述表:只包含了一個網頁中所需的元素和背后的邏輯。
仔細研究這三者,發現竟然是相互巧妙配合的。結構圖只表明需要什么模塊,什么網頁;藍圖則表明這些模塊的大小、布局,不管內部邏輯。而頁面描述表則說明了每個模塊的具體內容和獨自的邏輯。
而將概念落實為圖紙本身就是實現產品的第一步。但是這一步的難度不小。所以在書中給出了幾個方法:
消滅拖延提升效率的方法:把任務分解為連續的、在能力范圍內的小任務。
在考慮一個功能時,認真評估是否真的需要,成本得有多大。要想著研發相關成本占20%,非研發相關成本占80%。
第二點我深有體會。之前做硬件產品項目的時候,公司一次性的生產數量是幾千到幾萬。有一兩次用戶反饋回來的問題,關系到硬件設計的問題而需要改動。這樣生產部就需要把未出廠的產品重新拆開,做硬件改動。由于基數龐大,所以代價也大。我認為,即使是軟件產品,也應該非常慎重考慮功能、安全性等因素。在基數龐大的用戶面前,一個微小的失誤會被難以想象地放大!
五、關注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三要素:別讓我想,別讓我等,別讓我煩。
網站的速度要及格,在及格的基礎上越快越好。
可以在可容忍范圍內,用完整性換取速度、響應和服務器開銷。
包裝好自己的網站,關注用戶及其任務,給予明確的指導。
盡可能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
對于現今的互聯網產品大多要求盡可能簡單,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而傳統行業,尤其是涉及到化工、電氣等的產品,大多要求非常高的安全指數,其產品使用方法甚至刻意做得繁瑣,強調操作流程,確保無差錯。這是場景和條件不同造成的。所以我認為產品應該考慮本身的特點來設計,例如娛樂性產品追求快捷傻瓜化,而支付類型的產品,則要按照規定來,不能省的步驟肯定不能省。
經常有人將微信、支付寶放在一塊兒做比較。說微信特別簡潔、易用,而支付寶體量太大、難用。在我看來,這兩者的使用情景不同,并不能單純放在一塊兒做對比。微信是常駐軟件,一天甚至要使用一兩小時。而支付寶目前僅只是在支付時候使用(甚至都不用打開軟件),所以對于簡潔性要求較低。而且豐富的服務,若能在僅有的幾次用戶有需求時派上用場,也算有價值了。
六、溝通技巧
在溝通前需要確認好:溝通目標,溝通對象,要傳遞的信息,溝通渠道,信息的展現方式(盡量圖形化),最終要達成的協議(有效的協議應符合SMART原則,即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關性、時限性)。
七、發掘用戶、留住用戶
發掘用戶可以通過宣傳:廣告、視頻、圖片、個別人物的傳播和評價等手段。
留住用戶要靠硬指標,差異性,即“人無我有,人有我優”。
八、競爭情報
競爭對手信息,用戶信息,市場信息,技術信息,產品信息,環境信息。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九、一些概念
在《結網》中,王堅通過例子說明了很多原則和定律,用以幫助理解產品和環境。舉幾個感受較深的,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較好使用。
奧卡姆剃刀定律——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這句話在生活中也是相當實用。比如網購和逛街,記起這句話確實可以把“買東西”上升成為“買需要的物品,買合適的物品”。從而節省金錢,在生活中使用此定律,也能使生活更加井井有條。
馬太效應——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
運用到產品中來,就是要讓用戶生成內容形成正向定勢,內容將會越來越好。要及時控制和抑制不良因子的產生和傳播,免得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境況。
病毒營銷——通過利用公眾積極性和人際網絡,讓營銷信息像病毒一樣傳播和擴散。
帕累托改善——在不減少一方福利的同時,通過改變現有資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