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我認為,在孩子進入小學中年級前,或是在大量閱讀章節書之前,最好能進行思維引導,而最好的思維引導方式就是閱讀,大家都喜歡給孩子聽喜瑪拉雅,可光聽可不夠,得做梳理與總結。而親子閱讀和群體閱讀可以讓孩子更清晰的看到這一切,通過對話,讓孩子看到不同,相互啟發,從而拓展思維。
這兩個月來,受荷爸群里牛媽們的影響,開始有意識地給Jolin讀章節書,通常是1本章節書、2本繪本這樣的標配。章節書很精彩,讀著讀著就變成朗誦,讀得相當過癮!Jolin從不打斷我,她總是很認真地聽。所以每當我讀完后,總覺得有點空虛,不知道少了什么。
直到上周周末,子靈拿出看過N遍的繪本給我讀,過程中我們笑聲不斷,邊讀邊演。我望著她的笑臉,猛然驚覺,這才是一直以來我們的親子閱讀方式:輕松、愉悅的互動式閱讀。
上周末我們讀的是《逃家小兔》和《出門之前》。好低幼對不對?我看到她從書架上拿出這兩本后,簡直哭笑不得!告訴孩子:給我5分鐘準備一下哈!然后快速的翻閱了一遍,有了一個新想法!
Jolin很喜歡這兩本,我想大概是因為以前我們一起演過的緣故,既然這樣,就再加一些沒玩過的有趣的環節,讓我們讀老繪本有新體驗!以《逃家小兔》為例,我是這樣開始的:
“哇,今天這兩本繪本不得了啊,從你還是小baby的時候讀到現在,然后剛才,我有了新的發現!”我神秘兮兮地說道。
“是什么?”女兒果然被勾起了興趣。
“我發現,繪本也長大了!TA們現在是適合8歲小朋友讀的繪本了!”我笑瞇瞇地說。
“書也會長大?我不信,你騙人!”女兒一臉的不信。
“那我們就一起來讀讀看吧~~”
“《逃家小兔》,文/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圖/克雷門·赫德 ? ?譯/黃逎毓 ”
從前,有一只小兔子,他很想要離家出走,有一天,他對媽媽說,
我很自然的停了下來,女兒從善如流,就接了上來:“我要跑走啦”
于是女兒變成小兔子,而我則是兔媽媽和旁白,我們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共同讀完了這本書。
然后,孩子看著我,異常認真地等著我說些什么。
我被女兒的表情逗笑了。“發現了沒有?”
“沒有,和以前讀得一樣啊!”女兒沮喪地說道。
“用前幾天,媽媽教你的方式來想一想~~” 我提醒她。(開始看章節書后,我有讓孩子對每本看過的書說感受,教孩子從真實/虛構和作文的類型來梳理看過的書,如下圖)
“虛構的故事,媽媽,這是虛構的故事!” 女兒瞪大了眼睛說。
“恩,很好,然后理由呢?給出一個觀點的同時,一定要有理由的哦” 我笑著回應。
“小兔子怎么會變成魚、鳥,這明顯是不可能的,當然是虛構的!”
“所以,你的觀點是:逃家小兔是一個虛構的故事,因為小兔子不會變成其他任何形象,所以這些都只是小兔子的想象。結論是你認為:逃家小兔這個故事是假的,是這樣嗎?”
女兒認真想了一會,“不對,媽媽,這個故事有可能是真的,但是,里面小兔子說的話是假的,不對,我的意思是,小兔子想做的那些事情都是自己想出來的,根本就不會發生的。”
“我不是太明白,可以再多說一些嗎?” 我鼓勵道。
女兒這次沉默了更久,我耐心地等待著。“我覺得,這是擬人,畫的是小兔子,可是我也這么想過,我想應該也有其他小朋友也這么想,就象《猜猜我有多愛你》一樣。所以這個故事是那個講故事的那種”。
“喔,明白了,你說的是敘述型的”,我插嘴補充。
“恩,對,敘述型的。故事的起因是小兔子很調皮,想和媽媽玩捉迷藏,可是冬天太冷了,TA們只能待在洞里,很無聊。然后小兔子又很聰明,想出了這樣的辦法,在腦袋里面玩捉迷藏。然后媽媽也很聰明,每次都能找到TA。這是經過。結果是TA玩完游戲,吃了夜宵,然后就睡覺了”。
“哇,所以,你覺得,TA們是在腦袋里玩捉迷藏!這個想法太贊了!我好驚訝啊,我都想不到原來可以這樣!我們一會也來玩玩“腦袋里的捉迷藏”,怎么樣?”
“好啊,一定很好玩!” 女兒開心地跳起來。
“不過,在那之前,我想給你看一看這個東西” 我拿出手機,打開《逃家小兔》的繪本PPT。
“啊,媽媽,居然是漪然姐姐翻譯的!”女兒吃驚地說!
我點點頭:“對啊!” ?漪然的故事,是上個月因為《一個孩子的詩園》這本書,才告訴孩子的。
我們認真得一頁一頁地翻看著。然后,我問孩子:“兩個版本,不同的人翻譯的。你喜歡誰翻譯的?”
“我覺得都很好,我分不出來,媽媽你喜歡哪一個?”
我心里想:不錯嘛,皮球踢得好!“我喜歡漪然的翻譯,原因是:她的文字讓我一看就懂了。比如:1、“如果你來追我,”小兔子說,“我就要變成溪里的小鱒魚,游得遠遠的。” ?“如果你變成溪里的小鱒魚,”媽媽說,“我就變成捕魚的人去抓你。”,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就不知道這是什么魚,還特意百度了一下”。
鱒魚掃盲:鱒魚(Salmo playtcephalus),是一類很有價值的垂釣魚和食用魚,全世界大約有10種左右。鱒魚是一群分類上屬于鮭科鮭亞科的魚類的俗名。所有被稱為鱒魚的魚類都是鮭亞科的成員。”
而漪然翻譯的是:“如果你追上我,”小兔子說,“我就變成一條魚兒,跳進涼涼的小溪,從你身邊游開。” ?“如果你變成一條涼涼小溪中的魚兒,”他的媽媽說,“我就變成一個漁夫,我會拋下魚餌等著你。”
“這兩個翻譯,我更喜歡后者漪然的翻譯,我覺得這個等著你,讀起來特別有感覺。把漁夫釣魚的畫面描繪了出來”。
“那我喜歡前面的,你覺得,玩捉迷藏的時候,有人在等著你嗎?大家都在想著怎么找到你,抓到你,沒有人在等的。”
我看向女兒,非常欣慰,3歲小朋友有3歲小朋友讀繪本的視角,而8歲的孩子讀這樣低幼的繪本,給了我大大的驚喜!“我被你說服了,孩子,我覺得你說得很有道理!”
就這樣,我們分析了兩個翻譯版本之間的不同。孩子說:“我喜歡漪然姐姐翻譯的那本書,這本書翻譯得也很好,只是我更喜歡這個人(黃逎毓)翻譯的,不過,能翻譯書都很厲害,我以后要是也可以象TA們這樣翻譯就好了,不過好難,我一定做不到的”。女兒指著封面上的譯者說道。
我笑了笑,“沒有關系,我也做不到啊,學任何東西都不是為了成為**家,但如果有一天,我們一起討論某句話該怎么翻譯好,我就一定會想起今天,我特別喜歡聽你的觀點和想法,小朋友的腦袋里有寶藏,媽媽好喜歡玩尋寶的游戲!”
“媽媽,我愛你!”女兒抱住我說。
“我也好愛你!我們來玩捉迷藏吧……”
每一個特別的孩子,都值得我們特別對待!
謹以此文,送給所有熱愛繪本的大小孩子們!
再次提醒:思維引導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身理年齡與心理年齡做出判斷,在合適的時候介入,不建議對幼兒園的小朋友做這樣的引導哦!也不建議第一次閱讀就做這樣的整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