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想法,做什么事情之前都會想一想:我這樣做別人怎么看,我這樣做會受到別人的贊許還是反對?
思前想后,想想還是算了,這樣做別人不會喜歡的,結果就不了了之了。
01.大學選擇專業
我上大學之前很喜歡學習語言,尤其是語文和英語,所以大學想參考一個語言類學校。但在報考之前老爸對我說:孩子,不行,你得報考一個熱門專業,做醫生不錯,很有前途!
實際上,我并不愿意學,那不是我喜歡的專業,我喜歡外語,喜歡和外國人打交道,語言對我來說有無以言表的魅力。
“今后的路是我自己走,如果我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那就可以好好學感興趣的東西了,否則大學四年學我不喜歡的,我不樂意,而且初二的時候英語卷120滿分,初二下學期我考40分,到中考的時候也達到110的分數,一定程度上也證明了我對它的喜愛和可提升空間……”,我如是說道。
老爸盡管一百個不樂意,但在我的據理力爭下還是無奈妥協了。
今年夏天,通過努力拿到英語專四證書;去了美國四個月,英語口語得到提高;學習口譯筆譯,培養了邏輯思維;憑借英語做了美國當地志愿者,增強與外國友人的交流……所有這些都是建立在喜愛的基礎上。如果當初聽了老爸的話,那么我可能會是一個醫生,但不會是一個開心的醫生。
這并不是說完全不該聽父母的話,當然要聽,畢竟家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也要批判客觀從心而聽。
我可以活成父母眼中的自己,但是真的會快樂嗎?
02.被定義的90后
我不能代表任何人,也不能被任何人代表。我對90后唯一的定義就是不定義。——姜思達
自己很喜歡看網易公開課上關于Ted和一系列公開課程。
有一次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分享,嘉賓是奇葩說選手姜思達,他大致上是說:不同年齡段像60,70,80后都對他們的下一年代進行不一樣定義:愛錢、愛享受、奇葩。
而90后似乎處于鄙視鏈的最底端,所以90后就去找00后問Ta們為什么這么喜歡TFboys?
這里的“代表”和“定義”兩個詞也是其他人附加于90后本身的形象——奇葩。
那我想說奇葩是有,每個時代都少不了奇葩。但90后也是人才濟濟,像00后偶像TFboys ;游泳健將寧澤濤;優云美施創始人施科,2016年成為《商界》雜志封面人物……
不管是誰,重要的是不要整天被籠罩在社會輿論下,不要被定義,被代表,被影響。
03.不要為了合群而合群
大學里,小B考試考砸了,痛定思痛發誓要好好學習,計劃做了很多,滿心斗志地要去實現。可是同一寢室的小A對小B 說,別去圖書館了,圖書館那么遠(其實步行最多五分鐘),我們下午和小C小D一起出去看個電影再吃個飯,再學不遲,反正都這樣了,大家一起玩兒唄,混混就過去了,那么認真干嘛!不要這么不合群……
小B雖然不想去,但是也不想不合群,拒絕一次可以,但是第二次第三次拒絕再不去就顯得不好了,即使有滿滿的任務要做,小B還是為了合群去了。
漸漸地小B制定的計劃越來越多,執行卻越來越少,空話越說越多,行動卻越來越少,合群越來越多,個性卻越來越少。
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芒萬丈,有人一身繡,世人千萬種,浮云莫去求。 ? ? ? ? ? ? ? ? ? ? ? ? ? ? ? ? ? ? ? ?《怦然心動》
總之,要批判地看待父母對自己的期望,不要用有色眼光去定義任何時代,不要為何合群而合群。
不要被影響、被消費、被同化。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性,不要一味地拷貝復制粘貼,要盡情釋放自己,做無一物二,無可替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