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還有19天就要進入2017年了,又到了回顧本年計劃的時候了。你是否還像過去那樣,在年初立下的目標到年底一看,有些完成了,有些涉及習慣的就半途而廢了?
比如曾經下定決心要早睡早起或者每天跑步運動,再或者背單詞學英語、每周至少看一本書,到現在還是一無所成?
道理我們都懂,我們知道這些習慣養成后,它們會幫助我們去實現夢想。但養成新習慣的過程并不像打游戲和買包包那樣爽,它們是反人性的。一開始熱情萬丈,但很快就會被更有意思的事情占用時間而放棄,很難堅持下來。
堅持也沒有成就感,很多習慣沒有那么快就能得到正向的反饋,所以堅持的過程看不到意義和價值,在心理上就不接受了,自己會被自己打敗。
一個人歸根結底還是被習慣塑造的,他有什么樣的習慣,他就是什么樣的人。連性格也都是一種穩定的心理和思維習慣,性格能決定命運。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就得坦然接受現實,經歷多次失敗,再發起多次挑戰。
但挑戰,我們可以更聰明一些,Don't try harder,try smarter。
2.
養成習慣雖然需要意志力作為基礎,但換個好方法還是能提高成功率的,琢磨透了人性,讓習慣養成更順著人性一些,而不是用蠻勁攻克是個好思路。
在時間管理領域,有個高效的做法是,如果3分鐘內能完成的小事隨手就給它做掉。要打一個電話,你知道一兩分鐘就能說清楚,那就趕緊打回去,而不是拖著或記到to-do-list里,它會一直占據你的腦內存,壓在心頭,讓你焦慮。
做掉小事情比較容易,能讓我們有行動力。我在前面的文章中也寫過,找出那些工作和生活中能一兩分鐘內解決的事情,比如洗一個碗、套個垃圾袋、下班后收拾下桌面等等,把它們都記下來,以后但凡想到這些事,你的反應就是這事一分鐘就能搞定,那么就隨手把它做了吧,慢慢這些行動在思維習慣形成后,拖延就減少了,執行力大大提升。
跟“一分鐘思維”類似的道理,降低養成習慣的門檻,別總是給自己那么大的困難,減少挫敗感,增加成就感,習慣就容易養成。
美國有一位叫斯蒂芬·蓋斯的人,曾經是個“懶蟲”,在培育習慣中遭受了各種失敗,于是他開始研究各種習慣養成策略。從2012年末開始,蓋斯給自己訂了個“小目標”,每天只做1個俯臥撐,一天看一頁書,一天寫50個字。兩年后,他獲得了夢想中的體格,寫的文章是過去的4倍,讀的書是過去的10倍。他的這種微習慣的策略比他用過的一切習慣策略都有效,于是他把這些方法寫了本叫《微習慣》的書。
3.
我們過去對養成習慣有一種誤解,直接把夢想中想實現的目標當做習慣養成中要實現的目標。這本身就增加了難度,我們本身要從一個過去并不這么做的人轉變成養成做的習慣,還要一下子做到理想中的量,這無異于一只螞蟻要與大象戰斗。要跑步減肥,一下子就想減掉20斤,每天跑一個小時,這種想想就很難,要消耗大量的毅力,這得受多大的刺激心里邊才能有持之以恒的自驅力呀。
正確的做法是先從不這么做,到這么做,習慣養成后再加量。
做比不做好,做事情最難的就是開頭,而遲遲不肯開始其實往往是心理原因導致。又不是缺乏場地,又不是要花掉多少錢,跑個步哪里都能開始。而一旦開始了,人有了狀態,則可能一發而不可收拾,覺得沒那么難,心里就想干脆挑戰下自己吧,要超額完成任務,于是就多做一些,超過了自己訂的“小目標”的量。
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大腦里建立起來了新的神經元聯結,大腦不抵觸這樣的想和做了,做一個俯臥撐的習慣就先養成了,那后面提高量的計劃就好實施了。
不要小看這每天一個俯臥撐,斯蒂芬·蓋斯最后練出了肌肉,要知道他最初是個懶蟲,也不寫作、不怎么讀書,而現在,他把這套策略做了一個博客來運營 ,給讀者們提供成長策略方面的建議,還出書,在美國、加拿大和韓國等國家中成為self-help類暢銷榜冠軍。
4.
人常常會高估自己的能力,又低估事件的難度。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但最終還是有道路可尋的。
在多次嘗試養成習慣失敗之后,我勸你還是不要覺得這件事太簡單了,甚至想不值得一提、不值得一做。要親自去試一試,有效的方法往往也是比較簡單和易被輕視的。
在微習慣的養成中,還有一些具體的方法。比如,可以設定固定的時間和地點,把它儀式化。記日記可以在晚上七八點鐘收拾完了或者早上飯桌旁,做俯臥撐就安排在早上吃飯前,還能讓自己精神一下,長期伴隨著這些習慣,你就不用隨時想我是不是該現在做運動、什么時候抽時間背單詞最合適等等這些需要決策的問題。把思維簡化和機械化,到了時間就想該做微習慣了,這樣就把習慣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了。
如果在儀式化的進程中再加點獎勵就更好了,把我們自己像巴普洛夫訓練狗的刺激反應一樣,比如,做完運動,就可以喝一罐美味的旺仔牛奶,獎賞自己。這樣想到做運動并不會頭大,而是會想到結束后有個好的獎賞。
其實,養成習慣并不是單純靠意志力的蠻勁,那樣的成功率太低了。正如微習慣展示的這樣,習慣養成也是有一些方法和技巧。當你養成了一個習慣,對習慣養成這件事有心得了之后,再進行其他的習慣就不難了。清華大學有位老師叫周士淵,他養成了168種習慣,如果對習慣這件事本身著迷,可以看看他的習慣列表。
5.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每年都設立一個年度計劃,其中有一些也是培養習慣:
2009年是每天上班都要打領帶;
2010年的年度計劃是學習中文;
2011年是除非是自己親手殺掉的動物,否則不吃肉;
2012年是每天重拾編程;
2013年是每天都跟一個Facebook之外的人會面并認識他;
2014年是每天至少寫一封感謝信;
2015年是每隔一周閱讀一本新書;
2016年則脫離了個人,是制造一個簡單的可以處理家務,并在工作上幫助他的人工智能。大概就像‘鋼鐵俠’的賈維斯那樣。
像扎克伯格這樣,把習慣和實現的目標結合起來,每年訂一個年度計劃也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如果你用微習慣的思維,也不要一下訂太多的目標。盡管微習慣策略建議不超過3個,但我認為還是開始的時候,不要貪多,1-2個為宜。
扎克伯格的年度計劃并不是本著“我先積累著將來可能用得上”的思路制定的,而是與他自己的需求緊密相關。打領帶是為了顯示他和Facebook認真面對全球經濟衰退,學中文是因為他的太太是華裔,而且他希望Facebook能進入中國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市場,吃素、感謝和讀書則分別鍛煉他的勇氣(他確實也自己宰殺了一些動物)、合作精神和對內容產業的理解,這些學習都是他要實現Facebook聯通全世界的大夢想所必需的。
而我們也可以結合自己的一生的夢想去規劃,讓養成習慣成為實現夢想的一部分。
即使還沒想清楚這一輩子的方向在哪里,積累也是有益的。有些事做什么都會用得上。
我現在就開始根據微習慣的策略訂下目標,每天3個俯臥撐。冬天以來就很久沒運動了,為此我還下載了Keep,發現也有俯臥撐的輔導內容。手機上設定個每日提醒,作為日程的一項。希望經過半年的時間,身體有明顯的改善,到時候給你們最有力的說服證據。
趁著2017年快到了的時機,用微習慣策略也想一想你的小目標吧。
作者公眾號:北極光閱讀(kanbeijiguang)同步更新,歡迎訂閱。研究閱讀與成長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