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樣讓一個孩子能夠擁有自控力,就是要讓他的前額皮質得到足夠的發展。這個發展來自我們給他足夠的選擇空間,讓他有掌控感。青少年自殺的新聞非常多,這非常令人痛心,但是我們要知道,青少年自殺基本上都是來自掌控感缺失。就是這個孩子覺得在哪兒說的話都不算,在家我也沒什么用,到學校我更沒什么用。更多的自殺不是來自急性壓力,更多的是來自慢性壓力,而不是急性的困難,這是心理學研究的結果。
一類壓力叫作正向壓力,就好像斑馬在跟獅子作斗爭的過程中,它沒有被獅子咬到,它鍛煉了能力,快速地上升皮質醇,快速地下降。
另外一種叫作可承受壓力,這個可承受壓力是一定的范疇,會有一點點的損害,但是它可以復原。比如把很多剛出生的小老鼠從媽媽身邊拿開,這個對于哺乳動物來講是很大的壓力。如果在十五分鐘之內,讓老鼠回到媽媽的身邊,你就會發現母鼠會舔小老鼠的皮毛,讓它舒服,實際上就是安慰它。然后這個小老鼠的行為就會慢慢地變得正常,會越來越好,這個叫作可承受的壓力。但是,如果這個小老鼠離開媽媽超過三個小時以后,你就會發現很多小老鼠就不理它的媽媽,就是斷了這個聯結了,它已經完全受到傷害了,這種壓力叫作毒性壓力。而青少年的大腦最容易受到影響的過程當中,又是獲得毒性壓力可能性最大的時候。
一方面來自學校課程的壓力,競爭的壓力,還有過度的對于競爭的渲染和描述,說“你必須得考上大學”“你必須得比他們強很多”“你只要考上大學了就一切都好了”。這個不是真相,但是我們很多家長和老師會用這個假象來威脅和恐嚇孩子,給孩子造成長期的毒性壓力,導致的結果就是他的大腦受到損傷,他的自控力喪失。
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我們要做一個顧問型的父母,學會說這句話就好,叫作“我那么愛你,才不愿意跟你吵作業的事”。我們在家庭當中,很多人跟孩子天天吵架的最主要的來源就是作業的事——寫作業、交作業,有沒有按時完成作業,甚至有沒有按照家長所規定的時間完成作業。孩子磨蹭到了第二天早上寫作業,家長就會很生氣,說你為什么昨天晚上不寫。我們經常會為各式各樣的作業的問題吵架。我們有沒有想過作業的事和愛他這件事比起來,哪個更重要?不用說一定是愛更重要。
我們想想看,如果孩子現在生病了,我們會怎么想?假如我們的孩子躺在病床上,我們現在會怎么想?我們會想他沒有交作業嗎?”我們一定會說:“那不會,我只希望他身體好。”對,那個才是最重要的東西。他身體好,他愛你,他跟你關系融洽,這個東西要比作業那樣的事重要得多。所以我們也要學會說這句話,說“我那么愛你,我才不要跟你吵作業的事”。
我們換個思路:假如你今天下班,從辦公室一身疲憊,擠完地鐵回到家里,然后你兒子在家里坐著等你,說:“今天在單位里表現怎么樣?受到獎勵了嗎?掙了多少錢?有獎金嗎?比別人高還是低呀?”你試試看,你只要想一下這個場景就覺得很荒謬,就是你忙了一天回到家,你兒子這樣質問你。但我們每天對孩子做的就是這個事。
不要再為了作業的事情跟孩子吵架。因為你知道,孩子只是借由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并不屬于你,孩子不是你的私人財產,不是你的東西,他只是從你的身體里邊出來而已。但是我們許多父母卻把孩子當做了自己的私人財產。
我們要做的就是靜待花開,學會放手,學會不要那么專制,讓一切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而不是惡性循環。
所以我們父母要做的事是什么呢?首先就是退一步。就是不用所有的事都按照我們的想法來辦。孩子過的是他的人生,他要為他的選擇負責,父母的責任是給他講清楚,你有這么多的選擇,這些選擇會帶來什么樣的結果。不用威脅,不用夸大,講明白就好了,他有他決策的權利,所以退讓一步是第一步要做的事。
第二個可以做的事就是無條件地愛孩子。曾經有人說:“我看過人家那個籃球教練就特別專制,很兇,但是他訓練出來的結果都很好。”首先你要搞清楚,那些人不是父母,那些人是教練,教練是一個專業工作,他所做的事是教他這些技能,而父母的最重要的責任是給孩子愛。所以如果孩子在你這兒得到了足夠多的愛,哪怕他遇到了一個非常專制型的教練,他也能夠挺得過去,他也能夠有動力去應付。但是最怕的是教練也專制,父母也專制,這個孩子得不到愛就麻煩了。愛是排在第一位的東西,所以你可以借由社會力量來解決那部分學習的問題,但是你要首先保證的是給孩子足夠的無條件的愛,然后關注、支持,而不是不管。你要讓孩子知道,你很關心這件事情,但是你只能給他提供輔助作用,做決策的人是他自己。
接下來第三件事能做的就是學會讓孩子做主。在你讓孩子做主的時候,要學會講三句話,第一句話是:“你特別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專家。”就是誰更懂這孩子呢,孩子更懂他自己,所以你要告訴孩子說“你更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專家”,這是第一句話,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對自己的責任。
第二句話是:“你脖子上長著你自己的腦袋。”或者你可以可愛一點,說:“你脖子上長著你自己的小腦袋。”什么意思?你有自己獨立的判斷。
第三句話:“你想要讓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條不紊。”我們很多家長覺得,如果我們把決定權交給了孩子,那就天下大亂了,肯定完蛋了,大鬧天宮了,因為他好不容易有這個機會,萬一打游戲打24小時怎么辦?但事實上,孩子并不會這樣。因為孩子也希望自己的生活一切都井井有條,自己能夠好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所以這句話給了孩子非常強烈的心理暗示,你要讓孩子知道,他既有意愿也有能力做到這樣。
但是反過來你發現,孩子在什么情況下會瘋狂地打游戲呢?就是父母拼命地掌控他,結果有一天父母突然說“今天不管你了”,那他在這24小時里能一分一秒不差地打游戲。
你特別懂你自己,你可是自己的專家。
你的脖子上長著你自己的腦袋。
你想要讓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條不紊。
幫助孩子建立這樣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幫孩子設立好足夠的邊界,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覺得父母是關注他,是愛他的,同時在這個邊界之內,他可以決定很多事情。這樣,他的前額皮質就會成長得越來越快,他自己會冷靜地判斷,會有理智。
當孩子覺得自己不是個空心人,能夠有勝任力,能夠獨當一面地解決一些問題,孩子自然就自信了,自然就擁有了自控力,自然就會成為那個最好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