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不獎不罰:如何讓難管的孩子擁有自控力》本來以為也是一本正面管教的書,讀來才發現并不全是,即不鼓勵罰也同樣不鼓勵獎。你是不是也遇到孩子寫作業磨洋工呢?你是不是也遇到過孩子對你的話充耳不聞呢?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有拖拉的習慣呢?學習生活都丟三落四呢?其實這些都是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導致的。而本書的作者通過大量的調研數據指出現在的孩子比起幾十年前注意力差的多,主要原因是孩子們接觸了更多的電視與電子游戲;因為學習壓力的增大玩耍的時間也少于幾十年前,孩子們在自由玩耍的過程中發展的專注,自信、社交能力隨之下降;不自覺的家長把生活的壓力轉嫁給孩子,一個焦慮的孩子是沒有辦法靜下心來做一件事的。
那么如何解決呢?本書的作者提出了用“學徒型養育”代替傳統的“命令服從式養育”的方法。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命令與服從式養育”就是父母站在威嚴和高高在上的角度,對孩子發出命令,要求孩子執行。而“學徒型養育”則正好相反,父母和孩子,都是學習的主題,父母需要向孩子學習,孩子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習。“獎和罰”的教育方法,就是典型的“命令服從式養育”,父母將孩子當成自己的下屬、下級,低于自己級別的人,當孩子服從了命令,并較好的完成了任務,就給予獎勵,孩子沒有完成,或完成得不好,就給予懲罰。放棄權威,不做親子之間的爭斗,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卻是最有效提交孩子自律能力的方式。
具體要求有以下幾個步驟:
1、締造強健親子之間的關系。
核心思想是:溫和而堅定,不管教、不責備。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待,也就是尊重他的一切權利和義務。家庭決策、家務事務孩子都有參與權,一切規則的制定和落實,孩子都需要投入其中。當然,遇到孩子想反悔違規的時候,父母也無需生氣責備,只需要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承擔自然后果。簡單來說,就是不管教的勇氣,孩子的人生,就由他們自己去做主。當然,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很多時候,依然需要父母的支持。當孩子失敗時,父母在保證不責備的情況下,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一個擁抱,一句理解,都可以給孩子溫暖。
2、積極溝通,不包辦、少命令,共情式聆聽。
在親子教育中,父母最應該學習的是:閉嘴的能力。
說給孩子聽,不如聽孩子怎么說。一個淘氣的孩子,往往需要一個很好的傾聽者。理解和傾聽了孩子的想法,有兩個好處:一是感受到被理解的孩子,才會更好的理解父母;二是了解了孩子的想法,才能對癥下藥的幫助孩子。同時也教會孩子,與其夸夸其談的說,不如先學會認認真真的聽,學會聆聽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3、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包辦一切,是現代父母的通病。嫌棄孩子無能,也是許多父母的焦慮。兩個矛盾點,根源在于,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剝奪了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每一種技能的養成,都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習得。并不會因為人的身體長大,就會自然擁有的。所以說,父母想要孩子獨立自控自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哪怕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我們也只能給予引導,最終的結果,應該由孩子去探索。
4、確立界限,規范行為。
他律到自律的過程,中間隔著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源源不斷的他律,只會吞噬他人的自律能力。他律的作用在于,讓孩子感受到了“只有這樣做,才會得到最好的結果”,從而激發孩子的自主行為。但是,如果“他律”是被強迫的,沒有激發孩子的“自律”,肯定就是方法出了錯。簡單來說,就是父母的規則和管教,已經超出了孩子、父母兩者之間的界限。父母過多管教,孩子過于依賴他律。
所以說,父母要學會分清楚,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是父母的事,只要是父母的事,我們努力做好,只要是孩子的事,歸還給他自己。
相信每一個愛孩子的人都會從中找到學習的方法和動力,把孩子的時間和主動權交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