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的江城路,有一所獨特而閃耀的學校——蔣筑英學校。它猶如一顆隱匿在城市喧囂中的科學明珠,雖被居民小區包圍,占地面積不大,卻散發著無盡的科學魅力。
這所學校的前身是杭州市撫寧巷小學,始建于 1908 年,擁有著百年的深厚歷史底蘊。而它如今的名字,是為了紀念我國著名的光學專家蔣筑英。蔣筑英先生是杭州人的驕傲,1956 年考上北京大學物理系,1962 年考取著名光學家、長春光機所所長王大珩的研究生,后一直在該所從事光學傳遞函數研究工作。他一生專注科研,建立了中國第一臺光學傳遞函數測量裝置,建成了國內一流的光學檢測實驗室。然而,天妒英才,1982 年 6 月,蔣筑英先生因過度勞累,病情惡化,不幸在成都逝世,終年 44 歲。他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永遠照亮著后人在科學道路上不斷探索的前行之路。
走進蔣筑英學校,仿佛踏入了一個奇妙的科學世界。還未踏入校門,就能看到建筑物外墻上那古老而神秘的日晷,它如同一位沉默的時間守護者,靜靜見證著學校的發展與變遷,也時刻提醒著師生們時光的珍貴與科學的永恒。校園內,無論是樓梯走廊,還是過道角落,處處都充滿了科學的巧思與設計。當手電筒的光照在一朵菊花上,竟神奇地變成了一副印第安人的帽子;手電筒的光打在蝴蝶上,便形成了蝴蝶美麗的影子;而墨鏡的影子,仿佛是蝴蝶的雙翅在翩翩起舞。還有那透過透明的膜能看到后面的樓梯,卻看不見放在樓梯上的手機的奇妙景象,讓人不禁感嘆科學的神奇與奧秘。
學校的科技館更是科學的殿堂,這里分成幾個部分,凝聚著師生們的智慧與心血。太陽系模型、半面墻的月球模型,仿佛將浩瀚的宇宙搬入了校園,讓孩子們能夠近距離地感受宇宙的奧秘與神奇。館內的一面墻上,粘貼著中外科學家的畫像,這些畫像皆是孩子們親手所畫,再經過精心制作而成。看著這些畫像,仿佛能感受到孩子們對科學家們的敬仰與對科學的熱愛。另一面墻上展示的光學儀器,是孩子們從家里搜羅來的與光學有關的物件,這種獨特的呈現方式,不僅讓孩子們更深入地了解了光學知識,也培養了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校的陳書記,本身是科學教師出身,對科學教育有著極深的情感與執著。他就像一位科學的引路人,引領著孩子們在科學的海洋中遨游。記得當時他剛到學校,想要送孩子們一份特別的禮物——人造彩虹。然而,在送禮物的當天,彩虹制造卻失敗了。但陳書記并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利用這次機會,引導學生步步研究。在不斷地嘗試與探索中,孩子們逐漸掌握了制造彩虹的原理和方法,“如何制造彩虹”也成了蔣筑英學校的“第一問”。這一問,問出了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與探索,問出了學校對科學教育的重視與堅持。
幸運的是,在我們參觀校園的那一天,陽光正好。陳書記開啟了大型噴水裝置,一道絢麗的彩虹瞬間出現在半空中,那美麗的景象讓所有人都為之驚嘆。彩虹下的孩子們,臉上洋溢著幸福與自豪的笑容,仿佛他們就是那一群追逐著光的少年,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不斷創造屬于自己的精彩。
蔣筑英學校,以光影為校園文化的主要特色,以科學為教育的核心,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科學精神的優秀學子。這里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科學的氣息,每一個孩子都在科學的熏陶下茁壯成長。這樣的學校,值得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深入了解,值得我們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與價值。相信在未來,蔣筑英學校將繼續閃耀著科學的光芒,為培養更多的科學人才貢獻力量。
(AI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