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50頁,看著挺無趣的,作者對很多事物都有比較細膩的描寫,但是個人對這點比較不感冒(讀《巴黎圣母院》的時候也有同感,或許這是外國作家寫作的慣用手法吧)。
? 內容開始寫到男主和女主的故事,才開始有閱讀的興趣(畢竟看這本書,主要就是看書里描述的愛情)。
? 全篇讀完,沒有給我帶來震撼,可能沒有在特定的時期背景下,無法體驗那份偉大吧。
女主
? 在我看來,她就沒有愛過男主,最開始他們只是見過幾次面,然后通信交流,無非是她用來打破枯燥無味的一項趣事。他們也沒有太多的親近接觸,在她旅游時,雙方仍舊保持著通信,這使得雙方在對方眼里都變得幻象化,理想化,以至于當她旅游完回來見他的時候,拒絕了他,因為她發現,站在自己面前的人和自己幻想中的人截然不同,自己怎么可能喜歡眼前這個衣衫襤褸的人,不久后,他選擇了和醫生結婚,其中我覺得她選擇醫生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醫生有著不錯的聲望名氣,也沒有令她特別的反感的陋習,是個適合結婚的對象,而不是出于愛。然而醫生去世后,飄忽不定很久,接受了男主,在我看來,有幾個原因:一、這個男人已經和年輕時不以前了,不像以前那樣不忍直視,也取得了不錯的成功。二、年輕時,沒選擇他而選擇了醫生,就像一個年輕時想完成的夢,反正現在的一把年紀了,還是別讓自己留下遺憾。三、人越上了年紀,應該越是害怕孤獨,丈夫已經去世了,自己最親近的女性朋友也被爆和丈夫生前有關系而不在往來,所以這時候她應該很孤獨吧,以至于讓她更傾向于接受男主。
? 男主
? 對男主表示同情,明明書信溝通著好好的,說好的訂婚,一到見面,竟然被果斷拒絕了。她沒有再惦記著他,但是男主好像中了她蠱,逃不掉,忘不了。以至于曾一度的萎靡不振。他的開始轉 變,始于在船上被人奪走童貞,自此以后,他一邊堅定的等女主,卻一邊過著很糜爛的生活,情人多不勝數。為了等她,他一直單身,似乎 靈魂是高尚的,追求著唯一的靈魂伴侶,但是肉體卻是骯臟的,用來滿足人性的需求。所以他的愛,不讓人覺得高尚,但也讓人同情。
? 我覺得書中很多地方寫的都很真實,醫生出軌,男主的糜爛生活,都是人性的真實描述。不難發現,里面包含著很多不同類型的愛情,作者似乎就是恨不得不把天下所有種類愛情都歸結進去。
? 看完不是特別能感受那份偉大,但是就像朋友提醒的那樣,我們沒有置身在那個時期的背景下,可能無法理解這份偉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