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公眾號【寫畫生活】)
Hi~小伙伴們~好久不見
不知道你們有無試過間歇性提不起勁做事的懈怠感?
反正我是經常有這種時候(一直偷懶一直爽)
今天想分享實踐過的幾個方法,個人覺得對間歇性的懈怠對有療效~
如果對正在閱讀的你有點啟發就更好啦。
人人都能學到用到的策略。
很多個下班后的晚上,我已經將各種計劃在腦海中上演了無數遍,但是身體卻很誠實地躺在沙發上,腦子也不想處理那些看起來很費勁的事……
因為經過一整天,我們的意志力和精力都已經被消耗地七七八八,大腦被塞滿了各種信息,不由自主地想要放松,很難理智地實施要耗費更多精力的計劃。
雖然有人真的能做到,比如自律的學霸們,幾個月減肥成功的狠人們,還有四五點起床的晨型人……
但無奈自己就不是那樣的人吶!就是不自覺地有拖延癥啊!
怎么破?
從一直很火的《微習慣》這本書里,找到了希望。
作者用親身經歷告訴廣大群眾,養成好習慣不難,不管你之前失敗了多少次,都不是你的問題,是策略的問題!
且看解釋:
“微習慣是一種非常微小的積極行為,小到不可能失敗。正是因為這個特性,它不會給你造成任何負擔,并且具有超強的“欺騙性”,它也因此成了一種極其有效的習慣養成策略。
微習慣會幫助你改變自己的生活,在這一點上,你會勝過世界上99%的人。
從現在開始,你可以實現自己的偉大目標,不會再品嘗“激發動力”、“下定決心”、“直接行動”等策略帶來的內疚、膽怯與一再失敗。為了讓改變更加持久,你不能再跟大腦較勁了。
當你開始用微習慣策略教你的方法按照大腦的規律做事情時,持久改變其實很容易。”
方法如下:
制定簡單到不可能失敗的微小目標(比如每天做一個俯臥撐,背一個單詞,寫三句話的日記等等簡單到不可思議的任務),"欺騙"大腦不需做判斷就開始執行。
因為這個目標毫無難度,所以愿意開始——
開始了就有慣性(因為你很大可能不會真的只做一個俯臥撐,只寫三句話,而是慢慢進入狀態),
退一步講,就算進入不了狀態,也能完成今天的目標,
會更有成就感和滿足感,第二天也更愿意開始!
因為不需要面對失敗的挫敗感和陷入“不夠自律”的羞恥感。
久而久之就在生活中養成了好習慣。從而達到自我管理的作用。
下面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哈~
建立微習慣,并落地成為生活習慣。
理解了微習慣的力量,第二步開始制定自己的微習慣。
為什么很多道理知道了也沒用?就是因為我們沒讓它落地成為自己的生活一部分。
制定微習慣,就從自己覺得超容易,動起來毫不費勁的計劃開始。且記住一個原則:"完成比完美重要。"
好比我想每天都能練習畫畫,我的微習慣計劃就是:每天畫五分鐘or打開畫版畫個草稿圖。
畫幾筆一眨眼五分鐘過去了,就完成當天的小任務,完全沒有難度,大腦沒有一絲不愿意。這就比我因為害怕不夠好或者完成不了任務而完全不想動筆強多了。我不會苛責自己畫的好不好,反而鼓勵自己明天繼續。目的是養成每天都動動筆的習慣。
以前因為老是想太多,沒有開始的信心。連每天動筆都做不到,全憑心情和精力狀態偶爾動筆,哪一天才能看到進步呢?
-不太想動的時候隨手快速涂幾筆-
光靠"熱愛"和"興趣"做一件事,斷斷續續,最后蹉跎半年一年是很快的。沒有持續的力量,便無法看到更進一步的自己。
所以,我決定每天不要想畫得好不好(因為我遠遠沒到人家資深畫師要動腦和思考的水平),這個季度只有一個微目標,就是要動筆,保持"做這件事情的慣性"。讓習慣帶來力量。
運動同理,比如每天晚上九點鐘計劃做一分鐘的運動(或者一個深蹲,一分鐘平板支撐等隨便什么自己覺得超easy的運動),很容易就搞定,且一旦開始了,慣性使然往往會接著做下去。滿足感會讓明天更有動力接著做。
然后,十天半個月后發現,每天固定時刻立馬想動一動,而且運動次數和強度不知不覺上漲了呢。(不過自覺增加強度這一點,我自己還沒做到,等做到了再來反饋。)
很多時候無法“堅持”不是因為毅力不夠,而是因為太在意結果,太完美主義,給自己框死了;這樣結果就是頻率太低,無法形成習慣。
其實,沒有所謂的“堅持”,只有連續的生活,平凡的力量。
只留重點,不超過3件事。
根據自己近期最想實現的目標,制定對應的習慣養成計劃,重點是刪繁就簡,只留重點。一段時間內每天的微習慣培養最多計劃小于等于3項。
上班族或者學生晚間的可自由支配時間固定的就3-4小時左右。所以不能一次性排好幾個事搞得自己特別忙碌。人總是低估做事的時間,以為計劃越多越優秀。
經過實踐證明,要提說到做到的執行力,就要刪繁就簡,只留重點項目。每個階段內每日必做的待辦里只留3項以內。少即是多。
比如:
如果最近有考試,那刷題和復習必須占了一個位,其他沒那么緊急的事情就得先讓位。二是可以設立11點前睡覺的準則,好精力是減少拖延的必備基礎。然后最多加一項,比如運動一下。那每天晚上做到這三項就很了不起了。
再比如最近要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比如樂器,比如學理財投資,就最多安排兩件事,因為都是要付出時間大量練習和實踐的事,不要再硬塞事項逼到原始腦想偷懶。
制造專屬的【場域】,導向要做的事。
最后分享一個關于的"場域"的概念和方法,實際應用在自己生活中的例子。
簡單理解成,"場域"就是當進入某個場所或范圍中,讓自己條件反射做某事。
比如,去到圖書館會很自然地安靜閱讀和學習;在游樂園就像瘋玩,把煩惱拋掉;而商場是讓人想購物的場域……
場域可以是一個大的場所,也可以是一個小的人為定義的區域。
比如我把書桌作為一個學習和輸出的場域。
上班已久坐一天,下班時間我不喜歡在空間較小的書房里久坐。所以書房不是我唯一的學習場域。
我選擇了一張帶輪子的小書桌,可以隨意移動。然后小書桌上只有筆記本,筆,電腦,不會放其他讓自己分心的東西,在書桌前就自動進入輸入或者輸出的場域。減少需要用力去抵抗誘惑的干擾。
如果我想看電視或者刷手機,就必須從書桌前離開,坐到沙發或者其他地方。
進一步的,你還可以把不同的個人電子設備打造成一個微型的"場域",這個場域里只有你想讓自己使用的軟件。比如ipad里我只下載畫畫、剪輯、修圖、閱讀和所需的媒體平臺軟件,但沒有購物和追劇的軟件(這類軟件我會在手機上用),也就是讓自己習慣這個場域做什么事。
一旦打開這個設備,就像你的專屬定制場域,都將你導向要做的事情,再也不怕"買前生產力,買后愛奇藝"啦。
最后總結一下,
一、建立專屬微習慣,落地成為生活習慣
二、只留重點,階段內只計劃1-2件事
三、制造專屬的【場域】,導向要做的事
突破間歇性懈怠,
提升按計劃行動的積極性,
從以上三點入手,
一起試試看看有沒有變化吧!
做自己喜歡的事,喜歡當下在做的事。
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