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自控力》筆記第五章。
作者分享的一些心理糾偏,我懂。不過感覺舉的一些例子不太能說服我呢。也許我理解偏了。
以下是筆記摘抄和我自己的一些理解。
你有過上癮的感覺嗎,你深深沉迷過什么東西欲罷不能呢?上癮是一種自控完全不起作用的狀態,深陷誘惑里什么也做不了。比如毒癮、網癮、沉迷游戲、購物狂等等。
上癮的真相——獎勵的承諾
在一個實驗中,小白鼠的的大腦里被植入了一個電極。一按按鈕,就會刺激到小白鼠的“快感中心”。小白鼠會不停的按下這個按鈕,哪怕他已經24小時沒有進食,食物近在咫尺;哪怕要忍受爪子被電網灼燒,小白鼠也欲罷不能,直到衰竭而死。
科學家原本以為“快感中心”的感覺太美妙,所以小老鼠停不下來。在病人身上測試這個實驗時,發現電擊的過程并沒有帶來爽的感覺,帶來的是爽的期待。大腦不停的說,再按一次,你就會得到極樂。這就是獎勵承諾系統。
當獎勵承諾系統受到刺激后,大腦就會驅使你不停地去追逐快樂。獎勵承諾系統給你畫了一張美好的餅,讓你不惜一切去得到它。就像在男生面前掛一張胸大肥臀的裸女照片,并告訴他,行動起來吧,她會是你的。
獎勵承諾系統是如何讓我們著迷的呢?秘密就在于多巴胺。
當大腦發現獲得獎勵的機會時,大腦會大量分泌多巴胺,這會讓我們產生沖動、欲望,開始貪婪的尋覓。任何讓我們感到高興的東西都會刺激獎勵系統。美味的蛋糕、半價的招牌、色情圖片、商業廣告等等。
又在騙我買東西?商家如何應用多巴胺掏空我們的錢包。
當獎勵的承諾釋放多巴胺時后,我們更容易被誘惑沖昏頭腦。大量分泌的多巴胺會放大及時行樂的快感,把長遠利益拋到腦后。超市的面點區陳列著免費試吃的樣品,這些樣品包含著兩個最大的獎勵承諾——美食和免費,你的多巴胺崩潰了,在劫難逃。
你不停的在超市里搜尋能滿足獎勵的欲望的東西。超市里大大的掛著一塊塊牌子降價60%、買一送一,徹底打開了多巴胺的閥門。你把省下來的錢當作是賺到的錢,在超市里瘋狂搶購。厲害的商家甚至人行道上設置人造香味,引誘行人到地下一層的冰淇淋商店。
留心觀察,你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伎倆,你中招了么?
充分利用多巴胺,把不喜歡的東西多巴胺化
人們一直用獎勵承諾來克服癖好。
用“魚缸法”戒毒
實驗中,成功通過藥物檢測的病人可以從魚缸中抽出一張紙:一半的紙上寫著一個數字,從1到20美元不等,其中有一個較大的獎勵100美元;另一半紙上寫著“繼續努力”等激勵的話語。實驗證明使用魚缸法,80%的病人通過了藥物測試;使用普通療法的病人通過率只有40%。即使停止獎勵,使用魚缸療法的病人更不容易故態復萌。
盡管事實上最后從魚缸中拿到獎勵的比期望中少很多。不難發現難以預料的獎勵有多大的吸引力。這也解釋了人們熱衷于買彩票。
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心理來做我們不想做的事,給無聊的事過上一層糖衣。比如把可怕的論文拿到最愛的咖啡廳里去寫,那你有你最愛的卡布奇諾和音樂?;蛘哔I一大堆彩票,放在鞋柜旁邊,每堅持一次長跑就能刮開一張。這些可怕的任務是不是比較容易接受了呢。把你一直拖著不想做的事情和讓你瘋狂分泌多巴胺的事情聯系起來吧。
多巴胺的陰暗面:帶來動力也帶來壓力
先看一個例子:
購物總能讓杰西感到快樂,但也不全是快樂。這個過程是怎樣的呢?開車去購物中心的路上,她非常開心,當他進入商場時,感到有點緊張不安,長長的排隊買單讓她沮喪;回家的路上想到自己又花了好多錢,壓力、愧疚襲來,這完全要當初想的不一樣,她明明是想通過購物來獲得快樂的。
獎勵的承諾有很大的力量,它會驅使我們不停的去追求那些不能真正給我們帶來快樂的東西。追求獎勵是多巴胺的首要目標,即使得到的獎勵和原本承諾的不符,也不會釋放停下來的信號。
我們把對快樂的渴望當成快樂,而我們追求的快樂卻往往是痛苦的根源。
當我們注意到獎勵的承諾只不過是假象時,魔咒就解開了
意志力實驗:測試獎勵的承諾
選這一個讓你禁不住的誘惑,比如零食、購物、網絡游戲等等,先別急著體驗,注意獎勵承諾帶給你什么感覺。是期待、希望興奮、焦慮、流口水?你的大腦和身體感覺到什么?然后允許自己接受誘惑。和你的期望比起來這種體驗怎么樣?獎勵的承諾有沒有消失?他是否促使你吃的更多、花的更多、玩得更久?什么時候你會感到滿足?你是否達到了一種沒法繼續的程度。因為你太飽了、太累了、太沮喪了、沒時間了,或者無法得到獎勵了?
進行這種練習的人通常有兩種結果:一些人認為得到的和期望的根本不一樣,他們實際并不需要想象中那么多的東西;一些人發現這種體驗完全無法讓他們滿足。這就暴露了獎勵承諾和實際體驗之間的差別。這兩種觀察讓你對曾經無法抗拒的事情更有自控力。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所以有個悲傷的故事:夢中情人只能存在于夢中,真正在一起了,反倒覺得也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