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劉內重書》
原文
書來警發良多,知感知感!腹疾,不欲作答,但內重為學功夫尚有可商量者,不可以虛來意之辱,輒[zhé]復書此耳。
程子云:“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而為之亦須量力有漸,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夫學者既立有必為圣人之志,只消就自己良知明覺處,樸實頭致了去,自然循循日有所至,原無許多門面折數也。外面是非毀譽,亦好資之以為警切砥礪之地,卻不得以此稍動其心,便將流于心勞日拙而不自知矣。
內重強剛篤實,自是任道之器,然于此等處尚須與謙之從容一商量,又當有見也。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圣人之行,初不遠于人情。“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鄉人儺[nuó],朝服而立于阼[zuò] 階”“難言之互鄉,亦與進其童子”,在當時固不能無惑之者矣。子見南子,子路且有不悅。夫子到此如何更與子路說得是非?只好矢之而已。何也?若要說見南子是,得多少氣力來說?且若依著子路認個不是,則子路終身不識圣人之心,此學終將不明矣。此等苦心處,惟顏子便能識得,故曰“于吾言無所不悅”。此正是大頭腦處。區區舉似內重,亦欲內重謙虛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見,絕意必之私,則此大頭腦處,自將卓爾有見,當有“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之嘆矣!
大抵奇特斬絕之行,多后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圣賢不以是為貴也。故索隱行怪,則后世有述焉,依乎中庸,固有遁世不見知者矣。學絕道喪之余,茍有以講學來者,所謂空谷之足音,得似人者可矣。必如內重所云,則今之可講學者,止可如內重輩二三人而止矣。然如內重者,亦不能時時來講也,則“法堂前草深一丈”矣。內重有進道之資,而微失之于隘。吾固不敢避飾非自是之嫌,而叨叨至此,內重宜悉此意,弗徒求之言語之間可也。
【背景簡介】
1525年,嘉靖四年乙酉,先生五十四歲,在浙江。《王文成公全集》年譜載:“九月,歸姚省墓。先生歸,定會于龍泉寺之中天閣,每月以朔、望、初八、廿三為期。書壁以勉諸生曰:‘……故予切望諸君勿以予之去留為聚散,或五六日、八九日,雖有俗事相妨,亦須破冗一會于此。務在誘掖獎勸,砥礪切磋,使道德仁義之習日親日近,則勢利紛華之染亦日遠日疏:所謂相觀而善,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者也。相會之時,尤須虛心遜志,相親相敬。大抵朋友之交,以相下為益,或議論未合,要在從容涵育,相感以成;不得動氣求勝,長傲遂非,務在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其或矜己之長,攻人之短,粗心浮氣,嬌以沽名,訐以為道,挾勝心而行憤嫉,以圮族敗群為志,則雖日講時習于此,亦無益矣。’”
施邦曜在《陽明先生集要》一書中就此文有評曰:“隘[ài]不能容物,亦只是好勝。蓋好為高標榜門戶以自高,便止見己是而人非,去大公無我之量遠矣。”
譯文
來信所言對我警醒啟發良多,知恩感德不盡!我因腹疾原因,本不欲回信,但內重你的為學功夫尚有可商討之處,而且我不能辜負你來信的一番誠意,就寫了這封回信。
程子說:“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而為之亦須量力有漸,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學者既已立下必為圣人之志,只需從自己良知明覺之處,實實在在去做致知的功夫,自然循循有序,每日都有所得,根本不用做那么多的表面功夫。至于他人的認同或否定、毀謗或贊譽,正好用來警醒砥礪自己,切不可以因此而讓自己的心稍有波動,否則費盡心力,事情卻越來越糟,而自己還全然不知。
內重你的性格剛強篤實,自當是承擔弘道重任的人,但這些事還需與謙之一起慢慢商議,這樣,你又會有新的認識。為人處世就像行路,眼前的路徑需要足夠開闊,才可容納更多的人往來,如果太過狹隘窄小,恐怕連自己邁步的地方都沒有了。圣人行事也不遠于人情。“魯人獵較,孔子亦獵較”,“鄉人儺,朝服而立于昨階”,“難言之互鄉,亦與進其童子”。孔子的這些做法,在當時也是有人不理解的,孔子見南子,連子路都很不高興。在此情況下,孔子如何能給子路講明是非曲直呢?所以只能當著子路的面對天發誓罷了。為什么呢?如果解釋自己面見南子這件事情是對的,那得花多少力氣?但是,如果為了省力,姑且依著子路的想法,承認自己做得不對,那么子路終身都不會理解圣人的用心所在,圣人的學問最終也不得昌明。孔子的這片苦心,只有顏子可以體會,所以孔子說顏回是,“于吾言無所不悅”,這正是為學最根本之處。我如此敬告內重,也是希望你謙虛其心,宏大其量,除去人我分別之見,杜絕臆斷固執之心,如果能做到這點,你對為學根本,自然會有卓然之見,也會像顏子一樣,發出“雖欲從之,末由也已”的感慨吧!
大致說來,奇特怪異、鋒芒畢露的行為,多是后世好高騖遠、貪慕虛名的人所喜歡的,而這些都是圣賢所不以為貴的。那些探索隱晦之事而行怪僻之道的人,可能被后世之人稱述而遵循中庸之道的人,可能一輩子都默默無聞不為人知。如今,圣學斷絕,圣道失傳,如果還有來講論圣學的人,可謂是“空谷足音”,若能遇到這樣的人,差不多就可以了。如果必須要依照內重所說的標準,那么現在可以講學的人,只有像內重你這樣的兩三個人罷了。然而就算有像內重你這樣的人,也不能時時來講學,“法堂前草深一丈”了。內重有進道之資,只是性格上微微有點狹隘。我不敢回避自己有文過飾非、自以為是的嫌疑,絮絮叨叨講了這些,內重應去洞悉我的心意,不要只看言語的表面。
導讀
致良知教育研究院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學習《答劉內重書》,這篇文章是陽明先生給他的弟子劉內重擇善的一篇文章,當我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不僅看到陽明先生給劉內重的一份擇善,同時,我感覺也是對我及我們每一位陽明先生的學生的一份責善。
我們先來看原文,第一部分第二段的原文:【程子云:“所見所期,不可不遠且大。然而為之亦須量力有漸,志大心勞,力小任重,恐終敗事。”】在這里,陽明先生借用程子的一段話給內重來擇善。意思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志向一定要遠大,但是我們在踐行的時候要循序漸進、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篤定前行,如果我們好高騖遠,能力沒有那么大的時候,卻執著于那個結果,我們的心就會被牽動,然后,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志大心勞、力量不足,就是想要的很多,但是,我們暫時的力量沒有那么大,這個時候結果就一定會失敗。
所以在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分,就是生活中定目標,一定要定高目標。定下這個高目標如何去做,這個非常重要,一定要給自己立下圣賢之志,定下高目標,但這個不是去為了證明自己有多么的厲害,有多么好,但如果我們執著于那個結果,或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話,我們的心一定會累,而且也一定會因為外界的是是非非,甚至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評判而讓這顆必所牽累。
所以我們制定一個高的目標,或者立下圣賢之志,是為了能夠真正地致良知,做一個印證者,做一個付出者,做一個擔當者。我們知道,因上努力果上必達,只要我們依道而行,成功是必達的。這個時候千萬不能夠著急,只是用心在地因上下工夫就可以了,放下對那個結果的執著,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做,我們就會越來越有力量。
先生說【夫學者既立有必為圣人之志,只消就自己良知明覺處,樸實頭致了去,自然循循日有所至,原無許多門面折數也。外面是非毀譽,亦好資之以為警切砥礪之地,卻不得以此稍動其心,便將流于心勞日拙而不自知矣。】
先生這一段說,作為我們每一個學生來說,一定要立下圣人之志。但是立下圣人之后,千萬不要去標榜自己,我們就從自己的良知、覺知這個地方下工夫,我們經常說,我們要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其實非常簡單,只要我們做到自律就可以了,但是自律是無法通過他律或者是一個道理、知識來讓我們做到的。我們要想真正地做到自律,就需要在自己的覺知和良知這兩個方面下工夫。當我們的覺知啟動的時候,我們知道我們在做什么,當我們的良知啟動的時候,我們知道我們所做的是對還是錯,是還是非。
所以,我們在自己的良知和覺知這個地方下工夫的時候,每天都會有進步,我們不需要在意外面對我們的評判、是非、毀譽。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有好勝心,心就會動。反而呢,我們要把別人對我們的這種評判,甚至是指責、詆毀,我們反而是要把它作為一種警醒、砥礪或者成長的臺階,讓自己此心不動、腳踏實地。否則的話,我們可能付出了很多,費了很多心力,但結果并不如意,甚至會越來越糟糕。而且,如果我們在情緒里面的時候,甚至會全然不知自己在情緒里面,因為沒有覺知,所以陽明先生在第一段里面給劉內重的這份擇善,其實是給我和每一位同學所說的,我們在學習的這條路上一定要沉下心來、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惟精惟一,千萬不要執著于我什么時候致良知,我什么時候達到什么樣的標準,如果一執著于那個果的話,我們的心就為其所累,這個時候已經是一個自私了。所以,我們從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放下對結果的執著,放下對別人對我們是非毀譽的執著,只管去做就可以了。
好,接下來我們看第二個重點,那么就是在第三段里面,陽明先生提到:【內重強剛篤實,自是任道之器,然于此等處尚須與謙之從容一商量,又當有見也。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圣人之行,初不遠于人情。】
那么這一段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重點就是我們在學習的這條路上,要把自己的心量放大。
實際上我們學習陽明心學,就是一條不斷在放大自己心量的路。當我們的心放大了以后,眼前的路徑就開闊了,這樣的話才能夠容人來往,如果我們太執著于自己的一套的話,恐怕連自己都邁不開步子。所以在我們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經常說有一個方向叫做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當我們真正能夠對自己嚴格要求的時候,我們才能夠真正地去接納別人、理解別人、包容別人,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真正支持別人去改變成長,這是一個開始。所以大家一定要記得,對于每一個人,我們要從心底里去接納,這個接納并不是說我們要認同這種做法,使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這個接納才是真正改變的開始。當我們在每個人面前,對于他的行為和表現,我們能夠有一種完全無條件地接納的時候,這個本身就支持到對方了,這個外面路徑的開闊,其實是我們內心的開闊,當我們心大了的時候,事就小了。
這里還有一句話非常重要,說圣人之行,初不遠于人情。也就是說,圣人的行為,它離不開我們平常的這些人情。那么這個人情,不是說我們的這種面子,這個是我們的這種叫做通情達理的這種人情。一般地我們初學一些新的理念或者觀念的時候,我們會覺得這些道理非常正確。有很多時候,我們就會把這些道理當做是一個概念吸收進來,然后再把這個道理去講給別人,如果我們沒有自己去真正踐行,只是跟別人講這個道理的話,就會讓別人感覺到沒有人情味,因為我們自己沒有體驗,不知道這個過程當中的感受,所以有的時候就不能夠理解別人,只是講道理的話。
我們在學習陽明心學的過程當中,我是充分感受到陽明先生作為一個開悟之人,作為我們的圣賢,他跟他的家人、孩子,包括學生的溝通,全部都是一個方向,叫做存天理、致良知,叫做通情達理,可以說是,讓每個人聽了以后,就感覺到于情于理都找不到任何可以拒絕的理由。所以這個時候,才能夠真正地去感召到身邊的人。
我們既不要執著于我們自己的情緒,也不能執著于理論,而是真的恰到好處,通情達理地去處理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其實這個也是致良知。
陽明先生在這里舉了圣人孔老夫子的例子。陽明先生說孔老夫子當年跟大家也是一樣的,特別是在這里舉了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情,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連子路都不高興,那么在這個情況下,孔子又沒辦法給子路講明白這個事兒的是非曲直,所以只能是當著子路的面兒對天發誓。這時候我們就會看到,作為圣人,他也會有一些難言之隱。否則,如果孔子見南子這件事情,要去說明白的話,要花很大的力氣去溝通,而且還不一定溝通清楚。如果依著子路的想法,承認自己做得不對,那么子路終身就會對圣人這顆心就不能有所理解,那圣人的學問也就得不到昌明。所以我們在這里一定要反省自己,我們不能夠拿著我們那顆心去評判別人,甚至去評判圣賢的行為的對與錯。
今天在這里這一課,我們就能感受到孔老夫子那片苦心,包括陽明先生那片用心良苦。因為很多人當年很多人說陽明心學是偽學,說陽明先生是瘋子,有時候陽明先生那個狀態確實讓人感覺到有些不可理喻,但實際上,陽明先生從來都沒有因為別人的這種詆毀而讓自己這顆心有所動。真的是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還是帶著一顆感恩之心去面對這一切,先生真的是給我們做出了榜樣。
先生說【亦欲內重謙虛其心,宏大其量,去人我之見,絕意必之私】,那么這一點非常重要,只要我們真正有一顆謙虛或者謙卑之心,我們才能夠不斷地弘大我們內心的心量,才能夠真正去除人我的分別之心。
其實我們都知道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就是你說我是你,我們是一家人,我們看到別人其實不是看到別人,是看到我們自己,是我們用我們自己內心的觀念來看,那個灰塵來看,你才能夠看到別人的不足。
生活中很多時候一件事情出現以后,我們千萬不要立刻去評判。因為我們評判了,接下來有可能就是抗拒、否定,最終的結果就是自我破壞,而所有的事情其實都是中立的,不中立的只不過是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評判而已。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要帶著一顆接納的心去看待,然后真正地站高一線,從這個事情當中去學習啟發,而不是掉入這個事件,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在每一個事情、每一個事件、每一個發生當中自我成長。放下自己的這種固執臆斷,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話,我們就在自己致良知這條路上會走得更快一些。
最后一段我們來看,陽明先生說【大抵奇特斬絕之行,多后世希高慕大者之所喜,圣賢不以是為貴也。】很多人追求獨立特行,有一些鋒芒畢露的行為,那么這些人都是好高騖遠、貪慕虛名的人所喜歡的。真正的圣賢,他們其實就像剛才我們說的跟普通人一樣,他們不是關心別人有沒有知道自己的做法和行為,自己做了什么,他們只管默默地去做,踏實地做好自己。
那么,在這里,我們要去反省我們自己,有多少時候,我們有夸大自己或者是一些貪慕虛名這樣的行為。其實有的時候還給自己找了很多的理由和借口,讓自己被外在的名利所淹沒,所以在致良知這條路上,我們自己一定要警醒,時刻警醒。
先生說道,【學絕道喪之余,茍有以講學來者,所謂空谷之足音,得似人者可矣。必如內重所云,則今之可講學者,止可如內重輩二三人而止矣。然如內重者,亦不能時時來講也,則“法堂前草深一丈”矣。】當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自己也是特別警醒,先生說今天這個圣學斷絕、圣道失傳,如果這個時候有人來講論圣學的話,真的可謂是空谷之足音。我們能夠遇到這樣的人,那真的是非常難得,所以先不要去詆毀人家。我希望我們能夠反而是相互砥礪,因為畢竟共同走在這條成圣成賢、致良知的光明大道上。
所以如果有人講圣賢之學,去傳播圣賢的學問,我們先不要去評判人家,我們要積極地去鼓勵、隨喜、去支持,然后砥礪前行。只有這樣,我們這個圣賢學問才可以得以弘揚,我們自己才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進步成長。如果我們對別人要求太高的話,先生說可能就沒有幾個人可以講了,就會怎么樣,法堂前草深一丈了。
所以,我希望我們格物班的每一位家人在進入到格物班,包括后面的致知班的時候,這個階段有一個更重要的學習方式,就是要去分享、去傳播、去擔當與付出。當我們真正去做什么的時候,我們才是什么,只有我們給什么我們才有什么。
當我們真正把這些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的時候,其實我們要想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就必須要去踐行、去分享、去把它給表達出來,這個時候才能夠真正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包括我們每周同學們在群里的分享,我也希望大家要認真地對待,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鍛煉和貢獻。
看這篇文章到最后,我是特別有感觸。陽明先生說,【內重有進道之資,而微失之于隘。吾固不敢避飾非自是之嫌,而叨叨至此,內重宜悉此意,弗徒求之言語之間可也。】這一段我真的是感受到了陽明先生那顆良知之心。他說,內重你是有成道的資質的。只是性格上稍微有那么一點點的狹隘,我不敢回避自己有文過飾非、自以為是的嫌疑,但是還是嘮嘮叨叨講了這些,內重啊,我還是希望你能夠了解我的心意,不要只是看我語言的表面。很多時候當別人給我們擇善的時候,我們就只看言語的表面,沒有真正感受對方那一顆為自己好的心,在這里陽明先生說自己不敢回避自己有文過飾非、自以為是的嫌疑。說到這里的時候,我就感覺圣人做事真的是滴水不漏,每一個點都給包住了,讓人找不到任何一點點問題和毛病。
這篇《答劉內重書》講到這里,我想我們每個人真的是要好好地時刻地反省自己,格物班真的是讓我們在事上去磨出自己內心的私,而且我們內心的私,它的表現形式非常多,比如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就放棄了;比如我們看到別人做得不足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去指責抱怨,這個都是內心的私起了作用。一個真正想去致良知、立志要做致良知的人,想去突破自己的人,他在挑戰和困難面前是絕對不會退縮。同時他也不會討厭、拒絕、抗拒那些真正做得不足的人,因為如果我們退縮了,那么這個時候等于被自私給打敗了。
所以,今天格物班的同學,第一輪的學習計劃,我們一定堅持下來,學有所成,才不辜負陽明先生的一番苦心,然后去擔當、去付出,讓身邊更多的人致得良知,致良知只有開始沒有結束。我,還有我們的點評責善老師都在這里,和大家一路篤定前行。
好,今天我們就導讀到這里,感恩陽明先生的智慧指引,感恩所有志愿者的擔當與付出,感恩所有同學們的用心聆聽,感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