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支·其三(上)
箴(真)對讚(贊),缶(否)對卮(只)。
螢炤對蠶絲。
輕裾對長袖,瑞草對靈芝。
流涕策,斷腸詩。
喉舌對腰肢。
云中熊虎將,天上鳳凰兒。
禹廟千年垂橘柚,堯階三尺覆茅茨。
湘竹含煙,腰下輕紗籠玳瑁;
海棠經雨,臉邊青淚濕胭脂。
照例區分平、翹舌:
“支、箴、卮、照、長、芝、腸、詩、舌、肢、中、上、垂、尺、竹、紗、濕、脂”是翹舌音。
其實長期混眼熟之后,很容易記憶。
“四、讚、蠶、絲、草、策、三、茨”是平舌音。
一直不大喜歡平舌音,總覺得它們有點土,但正因為有了它們的“平”才得以和翹舌音區分,所謂相得益彰、好花還需綠葉扶,就是這個道理吧。
開始今天的逐級“打怪”——
“箴對讚,缶對卮。”
箴:有規勸、勸解之意,古代文體的一種。“箴言”相當于現在的“警句、格言、忠言”。如西漢揚雄的《冀州箴》、西晉張華的《女史箴》等。
讚:同贊,贊的異體字。有很多種釋義,放在這里應該取文體之意,以頌揚人物為主,如《釋名?釋典藝》:“稱人之美曰讚。讚,纂也。纂集其美而敘之也。”
缶:是個會意字。古代一種器皿或一種打擊樂器。如秦宰相李斯在《諫逐客書》里說:“擊甕叩缶”是“真秦之聲”,不過“叩缶”有點土,難登大雅之堂。
這里有一個歷史故事“秦王擊缶”——
“秦王擊缶”是一個歷史事件,發生在戰國時期:
秦王在澠池會逼趙王鼓瑟,侮辱趙國,藺相如看到秦王侮辱趙王,為了維護國家尊嚴,逼秦王擊缶,并讓趙國史官記錄下這一事件。秦王知道廉頗已在邊境上做好準備,不敢拿趙國怎么樣,遂秦王為趙王擊缶,展示了藺相如的機智與勇敢和國家之間政治斗爭和外交手段。
卮:酒杯,酒器。如《史記·項羽本紀》中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之”指樊噲。眾所周知,這是發生在“鴻門宴”里的橋段,司馬遷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將項羽的性格特點刻畫得栩栩如生。
又如“傳卮”,就是傳杯,是古代人的一種娛樂方式。說到文人的雅興,不覺想起了竹林七賢林下的酣暢肆意。
“螢炤對蠶絲”
螢炤:螢火蟲尾部的發光器。屬工對,同一事物的比對。
故事基本家喻戶曉,有個成語,“囊螢映雪”,都是講兩個利用自然之物而刻苦學習的孩子。
說到“囊螢”,有意思的是,曾有人做過實驗:將很多的螢火蟲捉來放在袋子里,看能否真的通過螢火蟲尾部的發光來照亮書本,據說真的可以,不過就是持續時間很短。這個典故,可能更多要傳達出的是一種學習的精神。
“輕裾對長袖”
裾:裙裾,指衣服的前后襟。這幾年流行漢服,所以對“裾”這個字不陌生。
“瑞草對靈芝”
瑞草:古代人認為代表吉祥的罕見的草。靈芝就是一種瑞草。靈芝草其實是一種菌類植物,長得像蘑菇。
“流涕策”
古代大臣獻給皇帝的意見書叫策。可為什么叫流涕策呢?
又開啟故事模式——
西漢政論家、文學家賈誼,也叫賈生。他好議國家大事,曾多次忠言上疏,批評時政。他在給漢文帝的《治安策》里寫道:“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
就是說:我個人認為啊,針對現在的局勢,能讓人痛哭的有一項,能讓人流淚的有兩項,能讓人嘆息的有六項。佩服,抓住字眼,巧妙進言吶。
那,面對這樣嘔心瀝血的臣子,漢文帝又是怎樣的態度呢?唐李商隱有《賈生》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很顯然,漢文帝不稀罕他的才情啊,大半夜的,人躊躇滿志呢,可王只愿意聽他講鬼故事呢。
漢文帝十一年,賈誼的主人梁王劉勝墜馬而亡。本來心緒沉重的賈誼因為自責患上了抑郁癥,一年后便抑郁而終,終年33歲,可謂英年早逝。放現在的時髦詞,他這叫極度內耗。
“斷腸詩”
李清照人人皆知,朱淑真卻較少人知道,但詞作吟出來不陌生了:“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很熟悉吧。
這是宋代女詞人朱淑真的《生查子》,不過,朱淑真的命運也不濟,和“流涕策”的主人賈誼一樣,賈誼是男人官場失意,朱淑真是女性最終情場落寞,抱恨而死。留下《斷腸集》,抄錄兩首下來——
憶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彎彎曲,新年新月鉤寒玉。
鉤寒玉,鳳鞋兒小,翠眉兒蹙。
鬧蛾雪柳添妝束,燭龍火樹爭馳逐。
爭馳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浣溪沙
清明
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
風和煙暖燕巢成。
小院湘簾閑不卷,曲房朱戶悶長扃。
惱人光景又清明。
參考:
《古代文學作品選》《笠翁對韻》《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