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正義精講277
卷六·脹論第三十五
4/6
原文:
黃帝曰:愿聞脹形。
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肺脹者,虛滿而喘咳。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腑脹: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泄不化。小腸脹者,少腹?脹,引腰(“腰”當為“腹”——譯者注)而痛。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原文譯文對照:
~~~~~~~~~~
黃帝曰:愿聞脹形。
黃帝說:想聽您講講脹病的病形,也就是表現或癥狀。
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岐伯說:就五臟而言:脹病發作在心臟的,會有心中煩亂、呼吸氣短、睡眠不安寧的表現。
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脹病發作在肺臟的人,其胸中因氣脹,會明明虛空無物,卻感到胸中滿實,并因此引發氣喘和咳嗽。
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
脹病發作在肝臟者,其脅下部位,即左右兩腋下、人體側邊的肋骨區域,會有脹滿感,且因此而引起疼痛;此脹痛之感會一直向牽引到小腹區域。小腹,在中醫概念里,指下腹(肚臍以下腹部)之左、中、右三區的中區部位。
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脹病發作在脾臟者,會有呃逆、四肢不輕快、身體懶重到連身上衣服都承受不起、睡眠不安,等癥狀。
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脹病發作在腎臟的,則證見腹中脹滿,此不適感牽引背部,令背部亦不舒適,腰髀部位疼痛。
六腑脹:
就六腑而言,則:
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
脹病發作在胃部,則證見腹中脹滿;胃脘作痛;鼻中如聞焦味(胃屬土,土之臭為香;心屬火,火之臭為焦;火生土,則心為胃之母。子有病,母來救,則鼻中能聞到焦味的之氣息),妨礙吃東西;大便困難。
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則飧泄不化。
脹病發作在大腸,則腸鳴腹痛,濯濯有水聲,在此前提下,若是冬天再感受寒邪,就會發生完谷不化的泄瀉病,也就是食物未經消化就泄出。
小腸脹者,少腹?脹,引腰(“腰”當為“腹”——譯者注)而痛。
脹病發作在小腸,則少腹(臍下腹區之左、右兩側區域,俗稱“腰”)感覺撐脹,且牽引大腹部(大腹即胸下臍上之區域,也稱“上腹”)作痛。
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
脹病發作在膀胱的,會少腹區域感到脹實,且膀胱氣閉、小便不通。
三焦脹者,氣滿于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
脹病發作在三焦的,會證見皮膚因氣滿其中而浮脹,用手按壓之,則指下感覺空浮而不堅實。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
脹病發生在膽腑的,會證見脅下(即腋下之側胸部,身體兩側之肋骨所覆蓋區域)部位脹痛,口中發苦,經常嘆大氣。
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
上述各種脹病,其發病機理及治療原則,都是一樣的。只要明白使正氣來復的操作叫順、使邪氣退散的操作叫逆,就能根據正邪二氣相搏的實際狀況,精準確定當下的針具選擇、行針手法、刺入深度、留針時長、進針次數、發針間隔、刺治步驟……等等,也就是制定出一對一的精準刺療方案。
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夭命。
如果正氣虛弱卻采用泄氣法行針,或邪氣熾盛卻采用補氣法行針,這就是使病情惡化的“逆”向操作,會使患者之生命神氣離開其所居之臟腑,導致邪氣侵入臟腑,而正氣卻渙散、敗退,且無法凝聚以發揮人體相應臟腑的生理功能,體現為相應臟腑的器官功能衰竭。粗劣的醫工常常在“逆”、“順”操作上搞反,是謂“折人壽命”。
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如果正氣虛弱用補法行針,而邪氣熾盛則用泄法行針,這才是使病情好轉的“順”向操作,會使患者之已經離散的生命神氣,回歸本臟本腑。能通過針刺,使患者的生命神氣逐漸充實其體表各處孔竅、從而不給外界邪氣留一絲侵入人體之縫隙,這樣,才稱得上是“良工”,也就是醫術高明的醫者。
~~~~~~~~~~
老黃歷擇吉,2024.9.25
上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76
下一篇:靈樞經正義精講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