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和認知中,好像有些人天生就對某些事情特別擅長,與生俱來就有某種天賦,尤其在古今中外很多的名人故事中,天才似乎比比皆是。
比如,莫扎特在很小的時候就被公認為音樂神童,年僅7歲就跟著父親在歐洲旅行演出。
更讓人驚訝的是他“完美音高”的能力,他聽到任何聲音都能區分出它的音調。而這種完美音高的能力,大約每萬人中,只有一個人具備這種能力。
但日本一位心理學家,神原彩子做了一個實驗,打破了人們對天才的認知。
他招募了24個年齡為2~6歲的孩子,組織他們進行長達數月的科學訓練,目的是教他們通過聲音來辨識鋼琴上彈奏的各種各樣的和弦。
令人震驚的是,參與實驗的每個孩子地被培養出了完美音高的能力。
莫扎特的特殊才能,與他的成長環境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莫扎特的父親是一個中等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莫扎特4歲時,父親便全職教他學習小提琴、大提琴以及其他樂器。
任何人都可以進步,但需要正確的方法。如果你沒有進步,并不是因為你缺少天賦,而是因為你沒有用正確的方法練習。
為什么說天才是大量練習的產物?
大腦(甚至是成年人的大腦)比我們想象得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大腦會對適當的觸發因子做出響應,用“重新布線”的方式,讓神經元之間構成新的連接,同時,原有的連接要么得到強化,要么被弱化,甚至在大腦的某些部分之中還能生長新的神經元。
倫敦的交通極其復雜,沒有大道指示方向和路徑,有很多環形路和“斷頭路”等等,倫敦的司機需要經過數年將大街小巷都熟記于心,通過大量練習,倫敦的出租車司機產生的記憶力和導航技能讓人震驚,經過測試,他們的海馬體在經過幾年的駕齡比一般人的更大。
天才和平庸的區別,恰恰就在于“有目的”和“無目的”的差別。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一般我們的知識和技達到一般水平我們就停止提升了,對我們來說,可能夠用就行,很少有人再去想辦法提升和強化它。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機會接受特別的訓練,也沒有因此成為大師,但是選擇總是存在的。當你想要改變的時候,你也可以通過可以練習成為大師。
“刻意練習“中另一個重要的動機是相信自己的可以做好,專心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提高自己的技能,這更像是一種投資,而不是一種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