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楚辭》
一、《楚辭》是如何誕生的?
1、楚文化有一個最鮮明的特點:巫風盛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迷信活動特別猖獗。
(儒家推崇的周禮系統雖然也講迷信,敬鬼神,但那屬于“神道設教”,揣著明白裝糊涂,是統治階層維系向心力的手段,也是對老百姓的管理技巧。)
2、但楚國人講迷信,敬鬼神,那是他們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家家戶戶不管大事小事,有事沒事,總喜歡求神問卜。
3、怎么和鬼神交流,怎么在和鬼神交流的過程中調動集體情緒,這很考驗巫師的語言技巧。
4、正是從這樣的鬼神文化里,誕生了瑰麗的《楚辭》。
二、《楚辭》的作者們
1、我們所謂的“楚辭”,就是在創作上以屈原為首,以宋玉等人為輔的楚國詞賦,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屈原的《離騷》。
(《離騷》是屈原用楚國祭神的語言傳統來做個人的情感抒發,用高貴的姿態迎戰所有人的猜疑和妒忌。)
2、《史記》記載,屈原死后,楚國又出現了新一輩的詞賦名家,有宋玉、唐勒、景差(cuō)等等,但他們只學到屈原的文采,卻不像屈原那樣敢于直言進諫。
三、《楚辭》的表現手法
1、《楚辭》在相當程度上源于巫術里的儀式性語言。
(在《楚辭》里邊,和巫術有最直接關系的,除了《招魂》,還有更著名的《九歌》。)
2、戀愛語言是《楚辭》的核心表達方式,適用于多種人神關系和人際關系。
3、《楚辭》獨具特色的“美人香草”的手法。寫戀愛可以用美人香草來寫,比如《湘夫人》;寫忠君也可以用美人香草來寫,比如《離騷》。
(讀完《楚辭》,你甚至會感覺一切人際關系都可以用美人香草來寫,或者說,一切人際關系都可以化約為戀愛關系。)
4、《楚辭》的經典語助詞“兮”,古音讀“啊”,但今天已經約定俗成,大家讀成xī完全沒問題。語尾助詞“些”,“一些”的“些”,讀音是suò,今天南方一些地方的口語里還保留著這個發音,只是大家一般不知道這個發音到底對應著哪個字。
“魂兮(xī)歸來!去君之恒干(gàn),何為四方些(suò)?”
5、“亂曰”,這是《楚辭》的一個經典結構,“亂曰”的意思就是“尾聲”,語言風格變換一下,最后做一個總結。
(《招魂》的尾聲:巫師鋪陳了人間享樂的各種奢華,好幾百字之后終于講完了,忽然另起一段,跳出兩個字:“亂曰”。
……非常精彩,首先句式變了,從短促、規則的四言體變成了長句子。因為句子很長,一句有八九個字,所以句子中間用“兮”來停頓一下,吟誦起來有一種特殊的音韻美:
“獻歲發春兮汨(mì)吾(wú)南征,菉蘋(lv?píng)齊葉兮白芷生。路貫廬江兮左長(cháng)薄,倚沼畦瀛(qíyíng)兮遙望博……”)
四、《楚辭》和《詩經》
1、楚國是獨立于華夏文明之外的一個文明體系。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楚辭》和《詩經》才會迥然不同,它們分別代表著南方文學和北方文學的最高成就。
2、當然,華夏文明是中國傳統的主流文化,所以直到今天,我們讀《楚辭》也會比讀《詩經》吃力很多。《楚辭》有太多的南部方言,方言的背后又有著很特殊的南方風俗。
3、“楚辭”這個概念,是和屈原牢牢綁定在一起的。這種情況,和《詩經》完全不同。
4、《詩經》和《楚辭》后來分別開創了兩個文學傳統:唐詩宋詞主要繼承了《詩經》,漢賦繼承了《楚辭》。
(今天沒有幾個人熟悉漢賦,因為真的很難讀。漢賦里邊尤其有一些“大賦”,篇幅能抵得上一個短篇小說,把無數華麗的辭藻和奇幻的想像用排山倒海的手段向你扔過來,一般人很難招架得住。從這個意義上說,《楚辭》一系的作品更有純文學的色彩,炫技成分特別重。)
5、熟讀《楚辭》、《詩經》,對我們理解漢唐以后的文學很有幫助。很多文學語碼,都是在《詩經》和《楚辭》里定型的。
6、《楚辭》(和《詩經》)對于中國古典文學有著基因一樣的意義。
(……舉一個小例子:辛棄疾有一句詞“江晚正愁予”,蘇軾也有詩“煙波渺渺正愁予”,都是從這里化用來的,臺灣詩人鄭愁予,就是寫過“我噠噠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的那位詩人,名字就是從這里來的。再比如杜甫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
7、“逆轉”手法,《詩經》里沒有,《招魂》里利用到了極致,逆轉這個技巧后來被唐詩繼承了(排律)。
(《長恨歌》和《琵琶行》就屬于排律。初唐“四杰”之一的盧照鄰就寫過一首排律《長安古意》,前邊連篇累牘來描寫大都會的奢華眾生相,在你讀得鏗鏘頓挫、心醉神迷的時候,最后四句突然逆轉,完全是對《招魂》結構的翻版。)
8、《楚辭》和《詩經》在生死價值觀上有區別
(……當“禍福莫測”的意思從死神嘴里說出來,這就意味著人們并不認為敬拜死神,也就是這位大司命,就能贏得他的好感,讓自己多活幾年。換言之,這些古人很清楚,無論自己怎么對待死神,或者無論自己積德行善還是為非作歹,都和自己的壽命沒有直接關系。這種價值觀,和周禮傳統下的北方世界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