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是楊絳的一篇紀實散文。這篇文章現收編于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是一篇教讀課文。很多的授課者只是圍繞老王的善良性格來分析課文的主旨及寫作特色。而對作者的善良僅僅是依據“愧怍”來做文章。我覺得分析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和情感表現時,要注意聯系作者處世的背景及生活閱歷。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作者楊絳的善良。
一、從文本研讀作者的善良
楊絳一家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是不幸的。老王是她家的鄰居。老王 一輩子很苦,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他打了一輩子光棍,
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爛爛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涼艱難。由于老王職業卑微,社會地位低下,再加上生理缺陷,時常成為別人鄙視和嘲笑的對象。但作者并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歧視老王。別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車,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而“我”為了照顧他的生意,卻“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這不僅是車夫與乘客的一般閑聊,那是善良者的心理交流,使老王孤獨的心靈得到了慰藉。別人取笑老王眼睛瞎了一只,是因為“年輕時‘不老實’,害了什么惡病”,才導致眼瞎,而作者卻認為“他也許是從小營養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許是得了惡病,作者的女兒還給老王送大瓶的魚肝油吃。而老王“愿意給我們家帶送”冰塊,車費減半。“每天清晨,老王抱著冰
上三樓,代我們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冰價相等。”可見,窮苦卑微的老王卻有著一顆熱心誠懇、淳樸善良的心。在“文革”時期,所謂的“反動學術權威”
是要被打翻在地,踩在腳下的。但是,這些對老王都不會有 絲毫影響。作者丈夫默存(即著名作家、學者錢鐘書)“不知怎么的一條腿走不得路了”,老王幫“我”送他去醫院看病,并堅決不肯收車錢,在“我”的堅持下,他“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擔心看病的錢不夠用。最令人感動的是老王受了人家的好處,總也不忘,總覺得欠下了人情,去世的前一天還硬撐著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在生命即將走到終點的時候,還惦記著知恩圖報,把自己舍不得吃的雞蛋和香油送給關心照顧過自己的人,怎能不令人感動萬分呢?雖然只有一二十個雞蛋,但在“我”的記憶里卻是“多得數不完”。從文本的學習中,我們已經了解到:老王雖是一個很苦的人,但從他送冰塊、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受人好處總也不忘、臨死前送來香油雞蛋來感謝這幾件事中可以看出來——老王老實厚道、善良淳樸、知恩必報。對于這位悲苦的鄰居,作者一家人也給予了無私的幫助、同情和關心。現在我們來看看作者對老王的善良表現在哪里呢?1、他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2、老王再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3、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能讓他白送,也給了錢;4、關心老王的生計;5、她女兒送老王魚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癥。
二、從主旨感受作者的善良
我們來看一看現實情況:社會上那些地位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他們在弱者面前耀武揚威,肆無忌憚。沒有給予弱者應有的尊重和關懷,更談不上愧疚。當作者得知老王去世后所表現的反思與愧怍。“一再追憶老王和我對答的話,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我想他是知道的。” 這是“善性”心靈的交融。同是善良者,他們的“善性”情感是相通的。這種情感已經打破社會地位的束縛,是偉大的,是值得贊美的。“但不知為什么,每想起老王,總覺得心上不安。”作者此時心里不安的是什么呢?是因為吃了老王的香油和雞蛋嗎?是沒有及時領受老王的謝意嗎?都不是,真正的原因“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是啊,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作者回想起這些年來,相對于老王的善行來說,她感到自己對老王的關愛還遠遠的不夠,這使她每每想起老王就會覺得愧疚和難過。這是善良者虔誠的反思,這是作為一位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含蓄的呼喚。如果作者沒有一顆善良的心,一份平等、真誠的關愛和同情,她怎么能在老王離開人世幾年后還從內心深刻地反省自己呢?
三、從境遇探究作者的善良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作者楊絳和丈夫錢鐘書先生都是受盡了屈辱和蹂躪之人。他們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陣營,并下放到五七干校進行勞動鍛煉。不用說,生活是極其艱辛的。但她以善良之心對待別人,以樂觀的心態迎接命運的挑戰。這在楊絳的《干校六記》、《將飲茶》等作品中都有記載。
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者和的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作者楊絳用善良的心體察他人,用感恩的心對待世界。這正表明作者具有“人道主義”精神,也正是其“善良”品性的集中體現!
作者之所以能夠心懷善良,善待每一個人,是因為她能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富有人文關懷。就像她在《一百歲感言》中所說:“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請記住: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提倡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學習這篇文章更有現實意義。現實生活中的“老王”還存在著,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并沒有消失。那么,我們如何關注生活中的“老王”呢?請大家付出實際行動,就像作者楊絳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