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作者:卡爾·紐波特
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么有的人最終愛上了自己的事業,而有的人卻做不到這一點? 如何打造一個有意義、有吸引力的職業生涯?
實現的途徑:
- 規則一: 不要追隨自己的激情
- 規則二: 工匠思維勝過激情思維
- 規則三: 幸福來自于自主力
- 規則四: 使命感帶來意義
規則一:不要追隨自己的激情
案例一、托馬斯追隨自己對禪宗的激情,在禪山寺俗家修行了一年,最后并沒有感受到幻想中的那種純凈的平和與幸福,現實什么也沒有改變,悲傷痛哭。
結論:通往幸福的道理并不好走,在打造自己熱愛的工作方面,追隨激情的建議并不是特別有用。
案例二、喬布斯的故事,一系列機緣將他往傳奇方向發展。
結論:蘋果公司的誕生并不是出于激情,而是出于一個幸運的轉機,是小打小腦結出的意外碩果。
案例三、科學研究得出的一些真相:
1. 職業激情是稀缺的。人們并不擁有某種事先存在的、有待發掘的激情,接受調查的96%的激情基本在于運動和藝術,對于職業選擇并沒有多大貢獻。
2. 激情需要時間。工作是謀生手段;職業是使工作漸入佳境的途徑;天職則是組成人生的重要部分,是個人身份的關鍵部分。工作類型本身并不一定決定著人們對其喜好的程度。瑞斯奈斯基的研究表明:最快樂、最有激情的員工不是那些將激情化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夠久從而擅長于自己所做事情的人。
3. 激情是精通的副產品。“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人在工作中感受到內在動機所必需的三種心理需求:
- 自主:感覺對自己的生活擁有控制力,并感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重要的。
- 勝任:感覺自己擅長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 歸屬:感覺自己能與他人建立聯系。
結論:激情假設不僅是錯誤的,而且還是危險的。讓人去追隨自己的激情不僅是盲目的樂觀主義,還可能是一份讓人飽受困惑、憂慮之苦的職業的開始。
問題1:如果不以激情假設為指導,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規則二:工匠思維勝過激情思維
案例一、藍草樂手“喬丹·泰斯”的練曲計劃,為熟練掌握一段曲子,需要連續一個月每天彈上兩三個小時。
案例二、戲劇家馬丁的建議:“要讓自己優秀到不能被忽視”。
案例三、馬克·卡斯蒂文斯對“執著于作品的質量是專業音樂圈的規則”表示認同,“錄音帶不會說謊”。
- 激情思維:關注世界(工作)給自己帶來的價值,最終會導致長期的不滿,并讓人不切實際地幻想還有更好的工作。
- 工匠思維:關注自己給世界(工作)帶來的價值。這種思維對于打造自己熱愛的事業至關重要。
工匠思維要求人們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要俯下身子,努力讓自己真正優秀起來。它主張沒人欠你一份好工作,你要自己去努力爭取,而且這個過程不會一帆風順。
結論:先采用工匠思維,然后激情會隨之而來。
問題2:是什么成就了一份偉大的事業?
成就大事的特質:
- 創造力
- 影響力
- 自主力
- 職場資本:個人所擁有的、在職場中屬于稀缺而寶貴的技能的描述。這是創建自己熱愛的工作的關鍵通貨。
案例:莉薩·福伊爾38歲放棄自己的廣告和營銷方面的工作,轉而追求自己的激情,參加了200小時的瑜伽教練培訓班,然后開辦了卡瑪幼兒瑜伽,最后破產排隊領取食物券。
- 勇氣文化:只要鼓起勇氣、脫離預期的職業軌道,你就能找到夢寐以求的工作。雖無惡意,但它低估了以職場資本來支撐職業抱負的重要性。
案例:喬·達菲同樣厭倦了事于廣告代理業務,把精力投向創作方面,專攻國際商標和品牌標志。積累足夠多的職場資本,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創辦工作室,熱愛自己的事業,獲得財務自由,買下達菲雪道退休。
結論:福伊爾和達菲的案例說明了從零開始創業的風險和不合邏輯之處,獲得更多的職場資本,從而事半功倍。致力于發展技能的達菲成為了贏家。
問題3:職場資本理論不適用的工作場景?
不適用工匠思維的三條特征
1. 無突出可能。該工作無法讓你有機會通過發展稀缺而寶貴的相關技能而于他人區別開來。
2. 無價值可用。你認為該工作所關注的內容是無用的或者甚至可能對世界有害。
3. 無志同道合。 該工作迫使你與自己非常不喜歡的人一起工作。
問題4:如何運用工匠思維?
案例1:亞力克斯·伯杰成功闖入電視編輯界,獲得過全國最佳辯手獎,做過網站編輯,再到廣播公司做開發主管助理,期間不斷打磨寫作能力,提升職場資本,跳去編劇助理,創作初稿,創造待售劇本,專職編劇,共同創業,制作自己的電視劇,成本電視編劇界的名人。
案例2:麥克·杰克遜在一家清潔技術風險投資公司擔任投資總監,有著令人非常羨慕的工作。杰克遜的導師因他的學位論文讓他幫忙主持研究印度的天然氣行業項目,完成項目后,杰克遜獲得了很多寶貴的技能,對國際碳市場的運行有了深刻的理解,決定開始創業,2年后因經濟危機關閉公司,通過喜劇朋友的女朋友介紹,他去了一家新成立的清潔技術基金公司。他從實習生身份開始干起,成為全職的分析師,提拔為投資經理,2年后成為了一名投資總監。
案例3:作者與泰斯都是從12歲開始練習吉他,兩人練習的時間同樣長,但是他卻成為了明星,而我卻水平一般。這是為什么?
案例4:國際象棋天才博比·費希爾的10年定律,即“一萬小時法則”。
- 一萬小時法則:要在某項復雜任務上表現卓越,就需要進行時長至少達到最低限度的關鍵練習。研究者們已經確定了一個造就真正專家的神奇數字:10000小時。
結論:刻意練習,跨越績效平臺。
- 刻意練習:一項通常由一位老師所設計的、以有效改善某一個體的某方面表現為唯一目的的活動。它要求將自身能力拓展到舒適范圍以外,然后不斷接收反饋。
刻意練習的5大步驟:
1. 判斷自己身處哪一種職場資本市場。分為“贏者通吃型”和“拍賣型”。在“贏者通吃型”市場里,只有一種職場資本可以獲取,并且有很多不同的人在爭奪這種資本。而“拍賣型”市場的結構比較松散,這里又很多不同類型的職場資本,并且每個人可以生成他們自己獨有的資本。
2. 識別出自己的資本類型。在拍賣型市場里,尋找那些已經向你敞開積累資本的機會。
3. 定義“優秀”。你需要又明確的目標,如果不知道自己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就很難采取有效的措施。
4. “拉伸”與“摧毀”。刻意練習通常是“令人愉悅”的對立面。
5. 要有耐性。職場資本的獲得需要時間。馬丁的勤勉觀:如果不以這種耐心和意志來拒絕那些光鮮的新追求,你的努力就會脫離正規,你就無法獲取所需的資本。
規則三:幸福來自于自主力
案例:紅火農村的神秘吸引力
結論:自主才是仰慕者追求的東西。更多自主力,更多的滿足。
自主力:對自己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方式擁有發言權。
自主力陷阱
1. 資本薄弱。自主力需要職場資本。需要提供有價值的東西作為自主力的交換。自主力若不以職場資本而取得,則不具備可持續性。
2. 關鍵障礙。當你擁有足夠的職場資本來獲取對職業生涯的合理控制時,對于當前雇主來說,你的價值也足夠大,以致雇主要想方設法的防止你做出改變。搞清楚鼓起勇氣的最佳時機。
規則四:使命感帶來意義
擁有使命就是事業上擁有一個起到統領作用的重心。
- 使命:回答了“我的人生應當怎樣度過”這個問題,能夠是你將精力都集中到某個有用的目標之上。
問題5:如何找到使命?
1.使命創新的相鄰可能。創新其實更具系統性,科學家們一點一點將科技前沿向外擴展,在相鄰可能中發現新問題,新問題的解決又會將前沿再向外擴展一些,產生更多的新問題,這樣周而復始。
2.使命達成需要資本。想要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找到某種使命,你必須首先達到前沿,而且只有在那兒才能發現這些使命。
3.耐下心來,按正確的順序做事。往小處想,往大處做。達到某一領域的前沿水平,正是往小處想的舉動,這需要你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專注于很小的幾個課題。然而,一旦達到了前沿并且在相鄰可能中找到了一項使命,那么你必須以極大的熱情去追求它,即往大處去做。
4.使命需要“小賭”。不一定要以一項偉大的創意開始,或者事先做好全盤規劃,而是通過一系列有條不紊的小賭探索出一個可能不錯的方向,并且從大量的小失誤以及那些意義重大的小成功中汲取關鍵信息。
案例:鮑凱特發布名為始祖鳥的開源人工智能程序,成為明星。“要么引人注目,要么默默無聞”。引人注目的營銷策略就是打造值得關注的事物。
- 引人注目法則:如果想在一個使命驅動型項目上獲得成功,那么他應該在兩個不同的方面引人注目。首先,它必須迫使接觸過它的人向他人進行評論。其次,它必須在一個利于這種評論發生的場合啟動。
結語:正確地工作勝過正確的工作。要想找到職業幸福感,需要的不是什么完美的工作,而是以一個更好的方式來對待現有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