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讀書筆記

投稿讀書筆記,我的讀書筆記通常都是用思維導圖做的。在這里只能上傳圖片,如果導出的圖片夠清楚,就超過了大小限制;如果不超大小限制,又不夠清楚。

所以只好轉成文字稿。圖片在最下,看下倩影吧。


=============================================================

斷舍離

=============================================================

-------------------------------------------------------------

1 什么是斷舍離

-------------------------------------------------------------

1.1 斷,買東西時候要精挑細選,不讓不適合自己的東西進入自己的生活/空間。截流

1.2 舍,能分辨并舍棄不適合自己的東西,開源。

1.3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游刃于自在的空間。

1.4 誰是主角

1.4.1 物品是主角:還能用啊,太可惜了

1.4.2 人是主角:我現在需要嗎

1.5 從加法生活到減法生活

1.6 動禪。行動改變了心靈。

-------------------------------------------------------------

2 斷舍離的影響

-------------------------------------------------------------

2.1 改變居住空間,改善心情

2.1.1 下班到家后,嘆氣累死了

2.1.2 下班到家后,家真的是放松的地方

2.2 改變思想,悟道

-------------------------------------------------------------

3 第一章 機制

-------------------------------------------------------------

3.1 物品與自己的關系

3.1.1 橫軸是時間,縱軸是與自己的關系。只選擇當下需要的

3.2 保持好心情

3.2.1 物品由不得不收拾的敵人變成每個都是精挑細選,珍惜的好朋友。不必再收拾了。

3.3 目的

3.3.1 在收拾的過程中發現并喜歡上真實的自己。

3.3.1.1 篩選物品帶來的感覺

3.3.1.1.1 通過判斷某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否相稱,就是判斷自我;通過更新替代生活必需品,來經常強制認識自己。

3.4 精髓

3.4.1 先診斷除物品從你身上掠奪了多少能量,然后通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

3.5 篩選物品改變人際關系

3.5.1 物品影響形象:他那種衣服都能穿,隨便送他個禮物就行了;他生活的那么精致,可不能送他這么粗陋的禮物。

3.6 對物品的好處

3.6.1 物品能各得其所,發揮自己最大的功用

-------------------------------------------------------------

4 好處

-------------------------------------------------------------

4.1 物品是人的表現,經過斷舍離的物品都是精選的,看到一個人身邊都是精致的物品,人的形象就有所提升。

4.2 物品少而精,人更有精力對待你的每一個物品。

4.3 空間簡潔了,再進入物品的時候也要考慮精挑細選。

4.4 斷與舍的過程反復鍛煉下,養成三思而后行的習慣

-------------------------------------------------------------

5 第二章 無法丟棄的理由

-------------------------------------------------------------

5.1 物質泛濫的社會

5.1.1 消費陷阱

5.2 水池的例子

5.2.1 斷是入水的閘門,舍是出水的閘門

5.2.2 外界壓力很大,消費陷阱多,斷的閘門常常是開的

5.2.3 由于長滿了"好可惜呀"等鐵銹,舍的閘門常常是關的

5.2.4 留進來的垃圾就是淤泥,淤泥越來越多就會在淤泥中度過一生

5.2.5 淤泥在下面,清水在上面,只關注上面,就看不到淤泥。另,不動水不渾。所以不收拾。

5.3 扔不掉東西的人分類

5.3.1 逃避現實型

5.3.2 執著過去型

5.3.3 擔憂未來型

5.3.3.1 把目光聚集在平均5次只能出現一次的事情上

5.4 對現在的定義

5.4.1 小孩子變化成長快,總是活在當下;老年人生活變化少,可能20年前也是"現在"。

5.4.2 要發現適合自己的"現在"

5.5 扔不掉就是不想扔

5.5.1 沒法拒絕(斷),都會接受。反過來就是不想被別人拒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6 不要把重點放在非日常上

5.6.1 沒有客用的概念。客人和你一樣用你精心挑選過的物品,會不知足嗎

5.7 負能量

5.7.1 自己

5.7.1.1 臟亂的房間=意識不到/承認自卑,自否

5.7.2 物品

5.7.2.1 忽視和否定會帶來負能量

5.7.2.1.1 不被臨幸的怨念

-------------------------------------------------------------

6 第三章 思考

-------------------------------------------------------------

6.1 主語是誰

6.1.1 我是主語,物品不是

6.2 人際關系的例子

6.2.1 物品比作人,你的家里都是陌生人,一定不舒服。

6.2.2 如果在外國,突然碰到了一個國人,覺得很親切。

6.2.3 時間久了就成為朋友。有的朋友相處一段時間會發生價值上的沖突,與其勉強自己"立即拋棄此人",不如先適應。時間來選擇。久了自然會漸行漸遠離開你。

6.2.4 物品和人有區別,不會自己走。所以你要主動送走它。

6.3 掃除的步驟

6.3.1 先把不需要的東西扔出屋子--收拾

6.3.2 再把物品移動到合適的位置上--整理

6.3.3 最后掃擦刷--打掃

6.3.4 屋子里如果都是物品沒有辦法進行后面的步驟

6.4 別人的東西

6.4.1 不是獨居就會有別人的東西

6.4.2 隨便扔掉別人的東西是對被人的否定

6.4.3 記住自己"不需要物品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6.4.4 對別人的東西比對自己的東西還在意,就是太過放松

6.4.5 先不要管別人高高興興的收拾自己的東西

6.5 信息過多與知行合一

6.5.1 看得見的世界-相 4%-15%

6.5.2 看不見的世界-意識 85%-96%

6.5.3 通過分析房間的相,來進行斷和舍,來改變看不見的世界,改變良心不安與擔憂

6.5.4 知行合一吧

6.6 可惜

6.6.1 物品扔掉可惜了

6.6.1.1 建了一半的大壩,不建可惜了建好的了

6.6.2 買來不用可惜了

6.6.2.1 建了一半的大壩,不合適,再建完它,又投入的可惜了

6.6.3 從宏觀角度看可惜,讓他成為物品循環的原動力

-------------------------------------------------------------

7 第四章 實踐

-------------------------------------------------------------

7.1 提高動機

7.1.1 只專注一點,搞到完美

7.1.2 根據目的選擇場所

7.1.2.1 從哪扔

7.2 扔東西開始

7.2.1 先扔怎么看都是垃圾的

7.2.2 垃圾分類

7.2.2.1 一般垃圾,可回收,不可回收

7.2.3 有紀念意義的物品扔掉要說對不起和謝謝

7.2.4 送給別人的物品,要說請收下

7.3 三分法

7.3.1 不斷的進行三分法

7.4 七五一的總量限制原則,打造充裕的空間

7.4.1 看不見的空間裝到7成滿,3成當出入通道

7.4.1.1 花時間收納不需要的東西是不會解決問題的。

7.4.2 看得見的空間5成滿

7.4.3 裝飾性的空間1成

7.4.4 保持總量原則就需要選擇和替換,選出前五名

7.5 打造物品外觀形態

7.5.1 只需一個動作

7.5.2 自立,自由,自在的放

7.5.2.1 自立物品立著放,橫著放拿下面的會影響上面的

7.5.2.2 盡量自由,能自由選擇,便于選擇

7.5.2.3 自在是指物品聽話的放

7.5.3 每次主義

-------------------------------------------------------------

8 第五章 看不見的世界在變化

-------------------------------------------------------------

8.1 斷舍離自動化

8.1.1 相信自己,面對自己

8.1.1.1 讓斷舍離成為像身體需要的循環一樣

8.2 利用物品不斷提升自己

8.2.1 留下的物品是自觀的途徑

8.2.2 試著用高于自己的物品

8.2.3 斷舍離不是節儉,是新鮮

8.3 看不見的變化

8.3.1 從"擁有"中解放出來

8.3.1.1 享受與物品短暫相遇的緣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