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這幾年非常火爆的人生整理書。 它推崇通過“收拾”這項行動,轉變自己對待物品的方式,從而改變自己的心靈,讓身心更自由。
斷 = 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 = 舍棄家里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離 = 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間。
幾年前,我閱讀過這本書,斷絕了囤積大量便宜貨的心理,也狠下心來丟掉了保留到畢業兩年的所有大學的證書、好朋友送的已經不需要的禮物、以及奧運會志愿者保留下來的一箱子紀念品。 然而我依然無法做到自動運轉的斷舍離。? ? ? ? 東西還是很多,多到我依舊無法為每樣物品找到專屬位置。所以可憐的物品們,經常被丟來丟去,拿出來再也放不回去。我也經常找不到物品,通?;ㄔ谡椅锲罚ㄓ绕涫且路湍撤N電線)上的時間非常的多,實在找不到再買新的,等找到了,就新的舊的一起留著了。 對于物品呢,我從來也沒有珍惜的情分,雖然很喜歡的東西,也經常會遺忘它,任它積灰。 遇到感覺有用且經濟實惠的東西,就會買。尤其是吃的東西,往往一買一堆,等再想起來的時候,已經過期了。
可是我明明清楚概念?。槭裁醋霾坏侥??!
通過這次閱讀和最近的實踐,我又理解到一個新的境界——實踐斷舍離,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斷的練習,提高斷舍離的能力,才能逐漸的游刃有余。
看似邏輯混亂的章節中,作者其實解決或回答了以下問題。
1. 我們和物品應該保持什么關系?
2. 我們為什么沒法丟東西?
3. 在修煉斷舍離的道路上,我們如何克服困難?
4. 如何提高斷舍離的能力?
5. 自動整理真的會發生嗎?
下面我來整理下作者的答案,以及我實踐后的感想。今天先回答第一個問題:?
1. 我們和物品應該保持什么關系?
首先要說明,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所以在收拾之前,我們要先認清自己與物品之間的關系。
在篩選物品時,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系,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 在我與物品的關系中,我才是主角。 所以問話應該是以我作為主語: “ 我當下是不是需要它?”? 而不是將物品作為主語:“它還有用呢!” “丟掉好可惜??!”
在收拾得過程中,我們需要反復判斷? ①我? ②當下 是否需要 它?? 這個判斷,就是逐漸了解自己的過程。 比如我收集了非常多的便簽紙,總覺得讀書的時候做標記會用到。然而我在閱讀《斷舍離》這本書的時候,遇到需要標記的,就用筆,想要記住這一頁就折個角。 我突然意識到, 在讀書的當下,我根本不會用到便簽, 那我放在各種角落、想要方便做筆記的便簽紙就一點都沒有用哇!? ? 這就是一個了解自己習慣的過程。
另外書中也有舉例,說一位女士一直都和可能沒結果的人談戀愛,不敢走入婚姻。整理的時候,就發現自己留存了一大箱沒結果的愛情小說,這也是她潛意識里對婚姻關系的排斥。等她丟掉那些書以后,她也慢慢開始試著不再排斥婚姻。 這是通過物品映射出“未知”的自己。
我們占有的東西也在占有我們。? 物品,需要花費時間、空間和管理維護的能量。 它們堆砌在那里,一個個被擦拭,甚至不被找到,都會耗費我們大量的能量。如果被大量的物品消耗了能量,我們不就成了物品的奴隸了么!? 再延伸一下,如果對待簡單的物品,都沒法選擇好壞,那對待人生其他方面,比如婚姻、工作,豈不是更顧慮重重,沒辦法去選擇?!? 試想想,當你面對一個過去的、不再實用的物品時,你發出“扔掉好可惜??!”的感慨時,你去面對一份不再適合自己的工作時,不也一樣會發出“啊,其實我領導同事對我蠻不錯呀~” 或者“其實我還是能學到不少東西的?。 ? 這時,我們真的就被不再合適的物品或者工作牢牢地束縛住了!
所以我們要先學會維持必要且少量的物品,保證能量不被多余的物品浪費。進而提高做“適合自己”的判斷的能力,提升內在智慧,并將這種智慧應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就是作者所謂的,整理好了,連運氣都變好了的道理。
那我們應該跟物品保持什么樣的關系呢?? 作者說是好朋友的關系。 換一種說法,我覺得要保持充滿愛與欣賞的關系。 越喜愛某樣物品,越會經常關注/使用它,然后會小心翼翼地打理它,讓它出現在當下需要它的地方,盡情展現它的美感(就算是實用品,也會因為實用性而展現美感)。? 就好像對待親密的朋友,我們會很用心地和他保持聯系、關心他、接受他的幫助、感謝他的存在。 當物品被這樣對待時,想必它也是幸福得發光吧! 我相信,這種幸福一定也像人與人一樣,會互相感染吧!
敬請期待 第二篇 ? 我們為什么沒法丟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