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是中華傳統美德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禮儀之邦,應為禮儀之民。知書達禮,待人以禮,應當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基本素養。但是由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市場經濟的沖擊、家庭環境的影響、個人素質修養的差異及學校禮儀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在大學校園仍有許多不知禮、不守禮、不文明的行為,還有許多與大學生的禮儀修養、與精神文明建設極不和諧的現象。可見,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荀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边@句名言直接的彰顯了“禮”的重要性。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際交往的日趨頻繁和密切,作為交往潤滑劑的禮儀也越加顯得重要。注重禮儀,對促進社會進步和提高文明有著重要的作用。在21世紀人才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大學生作為一個知識時代的知識分子群,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和后備,將會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大學生整體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的實現與否。所以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要著重大意義和必要性,也是一個極其艱巨的任務。
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與人有著一些接觸,就有必要運用一些基本的禮儀。不論在校園生活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大學生都應該自覺地遵守相關的公共禮儀,言之有方,行之有道。學習禮儀的目的,就是要讓每一個人在公共場合中舉止有道,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禮儀為我們架設一座與別人發展友誼、增進信任、有效合作的橋梁,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公共禮儀猶如大學生處理自己生活難題的一種有效工具。有禮即可走遍天下,無禮便會寸步難行。現在,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家時受著親人們的寵愛,很少過集體生活。因此,在大學這樣一個大的集體中總會與人有些摩擦。有時因為不懂禮儀,做了一些冒犯別人的事,讓別人覺得你驕傲,不好相處,從而遠離你。如果處理的不好,就容易把小事弄成大事,使同學之間關系變僵。相反,如果處理得好,不僅不會傷和氣,反而可以增進友情。其實同學之間的矛盾大多是生活上的瑣碎的小事,只要我們對人有禮、尊重他人,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快的發生。此外,講究公德與講究禮儀有著密切的聯系。講究公德是講究禮儀的重要基礎,講究禮儀則是講究公德的具體表現,更說明現今社會要求我們大學生不僅要學有所長,而且必須在社會生活中講究公德,真正做到品學兼優。
一個人的舉止是修養的體現,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都在傳遞著某種信息,舉止的優雅對于個人形象塑造和事業的成功至關重要。大學生被要求養成文明優雅的行為習慣,在待人接物上,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所以要求舉止有度。所以大學生舉止文明的養成要從多方面努力。環境熏陶及良好的心理環境對人的培養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要先從家庭開始:為人父母要從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坐做起,切實提高自己的禮儀修養,努力踐行規范的文明禮儀,扮演好孩子人生道路上引路人的角色。其次,家庭教育的實施,應該營造一定的氛圍,制造一定的輿論,以感情變化崔進禮儀活動的開展;老師良好的言談舉止和風度儀表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與學生有潤物細無聲的陶冶作用。所以其次要從學校教師方面入手:老師要從自身職業的特殊要求出發,以身作則,以自身的行為儀表美、形象美、語言美。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以生動的禮儀師范教育。禮儀課也應該成為人生必修課,而且比思想道德課更受學生歡迎,更容易被學生接受,所以更應該在學校方面入手加強學生的舉止文明教育:學??梢葬槍Υ髮W生的實際情況和社會需要開設不同層次的舉止禮儀培訓課程。
禮儀教育有利于大學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形成和諧的心理氛圍,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禮儀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提高大學生社會心理的承受力,禮儀教育有利于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禮儀教育有利于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知識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禮儀教育有利于強化大學生文明行為,提高文明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然而當前大學生禮儀修養存在著與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對等的情況,存在著禮儀修養的缺失,這種缺失具體表現在個人修養、社會交往、生活細節等方面。
例如許多高校都強調不允許學生穿拖鞋到課堂,但我們在夏天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同學特別是男同學穿著拖鞋去上課;在衛生間、校園里、教室的墻壁上隨處可見的污言穢語;在圖書館的雜志、圖書上亂涂亂畫,任意損毀;在公共場合勾肩反搭背,大聲喧嘩。上課隨意遲到、早退;講粗話、亂扔果屑紙條等。這些不該有的現象,特別是不該在受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身上的東西,卻在校園里時時發生。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大學生把無視校紀校規、行為不羈,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看作是有個性。有的大學生只是強烈地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知道尊重為何物。大學生這種受教育沒有教養,有知識沒有文化的現象,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人才質量。究其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是與大學中的素質教育過大、過空,質量欠佳不無關系,造成學生難以“入耳、入心、入腦”。所以高校應明確認識,把禮儀教育列入素質教育的內容,開設禮儀課,并有的放矢地將現實生活與理論聯系在一起,使學生了解各類型的禮儀規范并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履行,使之成為習慣。
那么該如何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呢?
講究禮儀,遵從禮儀規范,可以有效地展現一個人的教養、風度與魅力,更好地體現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水平和尊重程度,從而使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適度、恰當的禮儀不僅能給公眾以可親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會使與公眾的合作過程充滿和諧與成功。
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積極探索適合當代大學生特點的有效方法和途徑,是我們進行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和培養取得成效的必然要求。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堅持用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做品德高尚的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跨越人類生存時空的概念,具有超越歷史階段的綿延特性。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體現,是中華民族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它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深刻的蘊涵、高遠的意境、凝聚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偉大的精神風貌和氣質,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現出富于民族特色的理論特質和人文價值。。堅持用這種民族的傳統精神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增強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強精神,從而鍛煉出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
(二)加強公德教育,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多數青年學生在觀念上都能夠認同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產,講究公共衛生,處理好與他人的人際關系等公德意識的重要意義。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識行為的體現上,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水平卻表現的偏低。雖然不文明行為僅是一部分人所為,但是卻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不文明行為也影響了大學生公德意識總體水平的提高。鑒于此,加強大學生的公德教育,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成為當前德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提高教師素質是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關鍵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發揮了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要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素質,教師素質是關鍵。千百年來教育實踐證明:教師只有首先給學生樹立起一個德才兼備的做人樣板,才會使學生產生巨大的心里磁力,才會吸引他們自覺地去接受影響,即所謂身教重于言教。
學習好大學生禮儀是大學生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需要,大學期間能否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對大學生的成長和學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儀表和服飾都能反映出他的思想修養、文明素質教育。大學生是知識層次較高的群體,在道德水準上,在禮儀修養方面應當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個性是當代年輕人的特點,在追求突出個性過程中,許多不文明、不禮貌,甚至丑陋、陳腐、粗俗的東西都被當做了“新潮”、“瀟灑”,在我們的周圍,經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為不端者、張口罵人者、隨地吐痰者……。諸如此類不良行為的存在,已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形象,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障礙,因此,開展禮儀教育和教學,進行標準的禮儀訓練,通過禮儀這個“尺度”,規范大學生的言談舉止,矯正粗俗、丑陋行為,已經成為培養大學生良好形象、優雅氣質和風度的必修課,必須引起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的普遍重視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