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兒女是單程路》這篇文章是倪匡先生在一九八五年修改的,寫作之時,或許更早。
文章不長,看完之后卻有如醍醐灌頂,解開了心中十幾年來對父母做法不滿的心結。自小父母就對我寄予了極大期望,這讓我十分痛苦,每每想起,心中悵然。
倪匡先生那篇文章附于文后,如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翻到后面去閱讀。這里只是談談心中的感想。
對于養育兒女的問題,八十年代的倪匡先生思想就已經那么開明,可惜現在依然有不少家庭思想落后,將養育兒女當做是一種投資。這是挺可悲的事情。
中國“養兒防老”的觀念,荼毒甚廣,更有甚者,將女兒不當孩子,即便有幾個女兒了,還固執地一定要生個兒子。生個兒子,當皇帝一樣寵著,結果把兒子寵得無法無天,有還不如無。家庭本就不富裕,生了一堆兒女,讓生活變得更加不幸和艱難。
當然上述是狹義的養兒防老,僅從字面理解。那么廣義的養兒防老呢,自然是子女都算。
世界上最愚蠢的事情就是養兒防老。如果將養兒當做投資,那無疑是最失敗的投資。自己做不成的事情,生個兒子或女兒,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將子女當成實現自己愿望的工具,從小就督促他們不停地按照自己設計好的路去走,子女做得稍有不符合他們心意,就傷心失望或者破口大罵,說是子女不懂自己的良苦用心,更有甚者,氣急敗壞,拳腳相加,認為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為了子女好,可偏偏子女不領情。
愛得過了火的還會出現為了孩子而犧牲掉自己一切的情況出現。為了孩子,辭掉自己的工作回來陪孩子讀書;為了孩子,賣掉自己的房子,去城市貸款買學區房,然后拼命掙錢讓孩子去上更好的學校,去參加更多的培訓班,去學習更多的技能;為了孩子,省吃儉用,恨不得將自己嘴里的都吐出來讓孩子豐衣足食。
這一切已經瘋狂到因為孩子而迷失了自己。還不時在孩子的面前嘮叨,你看我如此辛苦,一切都是為了你,你要好好學習,不能辜負了我們的期待,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其實好個屁,這完全就是用所謂的愛去綁架孩子的人生。這既毀了自己,也毀了孩子。孩子是最敏感的,從小就給他們灌輸父母應該承擔的艱辛,只會讓他們過早地承受不屬于他們年紀的痛苦,背負著沉重的負擔,在成長路上,步履蹣跚地掙扎。
做父母,一定要成為孩子的榜樣,想要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至少自己要努力去成為那樣的人,要讓孩子為自己的努力和成就感到驕傲。為人父母,要是敢于爭取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得不用那么卑微,讓孩子看到你們發自內心的陽光與自信,孩子的內心,也會如春天般明媚和輕盈吧。
所謂的言傳身教,就是要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健康快樂積極自信地成長。做父母若是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就別奢望孩子出類拔萃了。兩夫妻與一群豬朋狗友在客廳打麻將看電視大聲笑罵,而希望孩子乖乖地將自己關在房間安安靜靜的寫作業,努力學習奮力拼搏,以金榜題名,光宗耀祖?
真是癡人說夢話。
看到一段話,一直都很認同:
我們要孩子是為了什么?傳宗接代?養兒防老?剛剛在書里看到一個很感動的答案說:“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參與意味著付出與欣賞。”孩子不求完美,不用替我爭臉面,不用為我傳宗接代,更不用幫我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我有機會和他同行一段!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并非父母的依附。若從小就被父母當做為自己爭臉,為自己改善生活的工具而養著,必定心中有沉重的壓力,即便能頂著壓力而成才,心中多少會有抑郁或者陰影。
孩子生來就像是還父母的債,這還怎么去爭取自己生活,過自己的人生。
當然了,養兒育女,是父母的單程義務,為兒作女的,決不可將父母的付出認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否則也不足以為人。
但是,若能為父母的成就而感到驕傲,以父母的行為作為榜樣,只要為人父母不是忘恩負義之輩,相信孩子也一定不會忘記感恩吧?
以下是倪匡先生《養育兒女是單程路》原文:
養育兒女是單程路
注:中國有許多古老的傳言,全是在古老社會的環境下產生的,放在現代社會,早已完全不適用,但是還流傳不已。其中佼佼者,便是“養兒防老”。
大人把孩子生下來,就有責任在他能力范圍之內,最好的情形之下,把孩子養大。要把養育孩子,放在自己的生活之上這是大人的責任,養育孩子,決不是什么買賣——先投資,后收獲,也不是對孩子的什么恩典,而是一定要養的!
所以,應當把養育兒女當做是單程路,不要心中老存著回哺之念。
在古時,如果子女不回哺,不但犯法,而且,人情上要天打雷劈。但時至今日,孩子思想上已根本沒有這種觀還觀念,心理上也沒有這種負擔,一切人情審判判,對他們起不了作用,法律條文,也根本沒有了忤逆這—條。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早早明白,對孩子盡量地好,是做父母的責任,是單程的義務,那才不會失望。
一旦將來孩子居然還知道對父母好,那是意外之喜算是撿來的。孩子自己展翅高飛了,再不回頭,也要視為理所當然,責任已盡,心安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