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沙與沫
一直對芭蕉這種植物有著某種特殊的情愫。芭蕉,作為一種植物出現在中國古代歷代詩詞中的頻率如此之高,古代的文人騷客們通過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就像詠梅以象征品性之高潔,詠竹以寄托清雅之韻味,芭蕉卻用以寄托他們多愁善感、無處安放的離愁、客思、寂寥悲傷的感情。
本來芭蕉這種植物,外形高大爽朗,枝葉寬厚碧翠,乍一看很難讓人產生傷春悲秋之感。
南宋張鎡有詩云:“風流不把花為主,多情管定煙和雨。瀟灑綠衣長,滿身無限涼。”幾句話描繪出芭蕉的外形以及它那獨特的風姿和品格。在人們眼光中,“風流”、“多情”、“瀟灑”是許多花卉草木所共有的特性,然而芭蕉卻以它那清逸絕俗的風姿而獨樹一幟。它不與群芳爭妍,到了雨滴拍打的時刻,才以一身瀟灑的綠衣,顯示出它那特有的風韻和情致。
芭蕉那寬大厚實的葉子比其他任何花草樹木更能清晰地記錄雨滴的大小疏密,雨滴拍打在綠葉上聲音更顯清脆厚重。
周董《青花瓷》里用一句“簾外芭蕉惹驟雨”來形容芭蕉和驟雨的關系,本來某個夏日是晴空萬里,忽然天氣驟變,毫無預兆地飄來幾片烏云,下起了雨,雨滴拍打在簾外的芭蕉上,相得益彰,想來正是因為這芭蕉的存在,才惹來了這一場驟變,甚是可愛。
古往今來,雨打芭蕉更多的是引來了詩人們的離愁別緒,更添了寂寥悲傷。
李清照寫過一首詞嗔怪芭蕉:“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馀清。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本來就滿懷愁情無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時分下起了雨,雨滴拍打在芭蕉上,點點滴滴,響個不停,讓人更加無法入睡,怎能不怨這芭蕉多事?可是如果沒有這芭蕉,詩人的離愁別緒又該往何處寄托?!
元代徐再思的一首詞則淋漓盡致地描寫了一個常年漂泊在外,歷經世事滄桑,牽掛故鄉年邁雙親的旅客之無奈:“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仕途多艱,羈旅他鄉,飽受寂寥愁苦,窮途潦倒。何以解憂?唯有將這愁緒寄托在芭蕉上,怎奈芭蕉卻更添了愁緒。
白居易道:“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林逋道:“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
南唐后主李煜有詩云:“秋風多,雨如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
詩人們將芭蕉和雨聯系在一起,聽雨打芭蕉,其聲清脆渾厚,大氣雄闊。聽著聲音大小,分辨雨量疏密,有著充分的想象空間。門外窗前,芭蕉遺世獨立,我們只靜靜地聽、靜靜地感受、用心體味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們或閑逸或悲傷的萬千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