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財富自由課的留言。
這里有兩個關系,第一個是正確與“自以為是”的正確。
正確就是對的,不僅自己認為正確,而且在未來,事實會證明其正確性。
而自以為是,則是僅僅自己以為是正確的,按照自己的邏輯得出的正確結論,跟客觀事實可能沒有什么關系,或者只是貌似有關系,且在未來的論證中,多數情況下被證明是錯誤的。
當然,有時候,自以為是的正確跟客觀事實也會有巧合,比如有些專家在論證某一支個股漲還是跌的時候,總有50%的正確的概率。就像巫術或者算命的人,算出來的東西某可能一不小心跟客觀事實相差無幾。
有人說,一個從來不走的機械鐘,每天也會有兩次是正確的時候,但這種正確不等于科學。自以為是也會有跟真正的正確巧合的時候,但是只是巧合。
第二個關系就是特立獨行與自以為是。特立獨行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有自己獨特的觀點,因為是獨行,所以其行為沒有跟隨者。特立獨行就是堅持自己的立場觀點行為,而這種特立獨行的底層基礎則是對事物的元認知。
特立獨行的特點是不跟隨別人,甚至可以說跟大多數人的意見相左,當然反過來說,也不會有人跟隨他,否則,他就不是特立獨行了。
因為他是獨行的,所以就顯得很不安全,大多數人看問題方式,就是要追求安全感,而追求安全感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隨大流。特立獨行的這種不跟隨,并非刻意要與眾不同,而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不跟隨,是元認知下的不跟隨,而大多數人的意見往往可能是錯誤的。我們可以這樣思考問題,如果大多數人的意見都是正確的話,這個特立獨行的正確也就沒有什么價值了。只有大多數人認為是錯的,而只有你認為是對的,又被未來證明你的正確的,這時候你的價值自動就表現出來了。
其實我們也知道隨大流沒啥好結果,比如在股市上,當大多數人都認為某一個個股會漲的時候,就是大多數人要倒霉的時候;或者比如大多數人都認為房價要跌,這時候可能就是大多數人失去了機會的時候。
我們之所以喜歡跟隨,是基于這樣一種判斷:萬一如果大多數人都正確,就我自己一個人錯了,這個事實讓人情何以堪?
所以寧肯跟著大多數人一起錯,也比自己一個人躲在一旁舔傷口更令人能接受。
有價值的觀點,就是那些大多數人都覺得不對、不好、不敢跟隨,而事后證明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自以為是的表現是,正確與否沒有關系,最重要的是自己覺得正確,而且,自以為是的人會認為讓別人覺得你正確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當然,自以為是有時候也會顯得與眾不同,偶爾也能抖個機靈讓人覺得他好像很厲害,但是這種思維的底層架構就是為了讓別人覺得他很厲害,而不是真的很厲害。
我們生活中的各種攀比,各種裝蛋,都是源于這種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的心理,心理學上叫做“表現型人格”。
比如帶一個很粗重的或者看上去很重的項鏈;或朋友圈的各種“曬”,自己實在沒什么可曬的,就曬親戚,曬朋友,甚至曬不相干的人,而曬的目的,是想讓別人認為自己很厲害。
大多數人都處在自以為是的坑里而不自知,也就是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所以就有了上面說的多數炒股的人會自以為是地選股,然后再自以為是地賠錢,如果不是覺得自己是正確的,怎么會愚蠢到買一支未來會跌的股票呢?如果不是自以為是,如何能夠忍住不買房子,單等房價漲到天文數字了,才望房興嘆呢?其實,市面上有不少翻譯的關于飲食健康方面的書,都有詳實的論證數據,也有清楚的實驗過程,如果不是自以為是,如何有這么多的資料可以參考,但是仍然按照自己的不科學的飲食習慣繼續糟蹋自己的身體呢?如果不是自以為是,如何已經很胖了,還不愿意減肥,美其名曰自己是美食家呢?
所有的決定判斷,都源于自以為是,源于自己認為的正確判斷。
自以為是還表現在,對外界事物,知識的認知過程,只認同那些跟自己觀點一致的內容,排斥甚至反對與自己的認識不同和相反的內容。
特立獨行的正確,在未被證明其正確之前,是非常孤獨痛苦的,這種痛苦就是為什么人們不喜歡特立獨行的原因,即使正確也不喜歡。
有時候原本想做“特立獨行狀”,卻不小心成了“自以為是”。
我知道自己就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在通往正確的路上艱難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