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辛棄疾的詞,寫盡一個被生活打磨的人體會的人生三昧。
人到中年了,很多時候,我們總會自問:我終究要一段怎么樣的余生。
王澍的文章《素樸為家》給我非常大的啟示和感動。一個由曾經憤青,血氣方剛目中無人到現在溫潤平和的中年人,這個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獲得者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了人們自己對生活,人生的探究心得。每個階段多有不同的人生感覺,并且不斷變化。
他這樣描述自己的變化:“這種感覺對我來說,我覺得像是蘇醒。可能在我童年,再小一點兒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接下來你經歷社會的巨大的變動,和青年的憤怒階段,很多新的思想接進來,融合完了你會發生一次蛻變,蛻變之后你還能回到你一開始的那個原點的地方。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這個原點,它是一種普通的生活,但又不是平庸的生活。”燦爛復規于平淡,也許應該是人生的一種極致。
四十歲,以前感覺很遙遠,但是不知覺的,它就來了。這是個開始沉淀的年齡,也應該知道什么是漂浮的虛空,什么是沉甸甸的本質。
人過中年后,時間變的寶貴了,不可以用來奢侈和浪費了。對外的追求使得人很疲乏,更是關乎心性的修養。“比如這種—整天不干什么,人的心靈還很充滿”。 我非常喜歡王澍過日子的狀態:
“我曬太陽,看遠山,好像想點什么,好像沒想什么。我能這樣度過整整一天。”
“你看下雨,看很 長時間,雨怎么下,從屋脊順著哪條線流下來,滴到哪里去,它最后向哪個方向走。你會對這種事情感興趣。你就會想,有沒可能做一個這樣的建筑,讓大家清楚看 到,雨是從那兒下來的,落到那兒之后流到了那兒,從那兒又流到了什么地方,每個轉折、變化都會讓人心動。 “
“有三間平房,前面一小畦菜地,再用竹籬簡單圍一下”。
事實上,當我們從匆忙的生活中抽出身來,能夠俯下身子看看小草野花的那一刻起,你會領略到人生其實需要的不是很多,快樂和幸福也不是宏大的。對美的敏銳感覺是來自心靈的。
“首先一個人的心性變化,看待人、自然,你真正的眼光發生了很敏感和很細膩的變化;你看進去了,又看出來了。
“”我發現了內心里最適合自己的東西是哪一種”。
林語堂先生說“人生是藝術的”。慢下來,才能走的更好。一路風景一路歌。讓心靈更加滋潤,也許才是四十以后的行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