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一:
人類為什么要再次登月?
人類為什么要再次登月?今天的登月跟幾十年前相比,有一個關鍵區別。過去的登月是為了秀肌肉。而今天的登月,已經有了明確的科研價值。它可以探索資源、推動協作,并且成為未來深空探測的跳板。
2024年嫦娥六號這次采樣,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完成采樣工作。因為地月之間的“潮汐鎖定”效應,月球永遠只有一面朝向地球,而另一面,永遠背對地球。月球的背面布滿隕石坑,光照很差,探測難度也比正面大得多。尤其是通信信號弱。因此,我國研發了一顆名叫鵲橋2號的中繼衛星來解決。2019年的嫦娥四號,是人類第一次把探測器放到月球的背面。
預計會在2026年發射嫦娥七號,對月球南極開展環境與資源勘查,繼續推進探月工程。
探索月球,是科技領域的重要議題。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太空競賽的一個主要議題就是登月。七十年代之后,登月的熱潮慢慢冷卻了下來。而到了這個世紀,又出現了新的登月浪潮。咱們今天就先來看看,登月競技的參與者都有誰。
嫦娥工程全稱是“中國繞月探測工程”,2004年正式開啟。嫦娥工程分為三期繞、落、回三步走。繞,是實現繞月探測。落,是實現月球軟著陸。回,是完成月球自動取樣并返回。
從2007年發射嫦娥一號,到2020年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取樣返回,已經完成了這三期任務。2023年5月,國家啟動了載人登月工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載人登月。后續,在2040年左右,計劃在月球建立一個科研站,并逐步實現駐留月球。
美國。七十年代之后,登月潮沉寂了很久,到了這個世紀初,美國又開始考慮重返月球,并在2017年開啟了阿爾忒彌斯計劃。這是希臘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美國的目標是,重新實現載人登月,并且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
印度,在2023年8月,發射了月船3號探測器,并且在月球上成功著陸,印度也因此成了第四個登月成功的國家。接下來,月船4號、5號的任務中,印度也把目標瞄準了月球的南極地區。
日本,從21世紀初開始,實施了一系列探測活動。到2023年9月,日本的月球探測器SLIM也登陸了月球,日本是第五個成功落月的國家。
俄羅斯,也重啟了探月計劃。去年8月,俄羅斯發射了“月球-25號”月球探測器。要知道,它的前任,“月球-24號”探測器,還是1976年登月的。但最終,“月球-25號”的發動機出現了異常,探測器墜毀在了月球表面,任務沒有成功。
參與的國家這么多,人類為什么要花這么大的力氣做月球探測?上個世紀登月主要是為了秀肌肉,而今天登月這件事是有很多現實考量的,具體來說包括資源、科研、工程,還有國際合作這幾方面。
第一,為了探索月球的資源。月球的資源庫,可以作為地球資源的強大補充。
比如,氦-3資源,這是一種強大的聚變能源,地球上儲量很小。月球表面上有龐大的氦-3儲量,估計超過100萬噸。假如能獲得,人類有可能開啟一個新的能源寶藏。
再比如,月球上存在十幾種稀土金屬,包括鈧、釔和15種鑭系元素,這些資源可以用在智能手機、計算機和先進制造上。
再比如,水資源,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有證據證明,月球兩極存在大量水冰。
再比如,太陽能資源,月球表面沒有大氣遮擋,是非常理想的太陽能發電場所。
第二,為了通過登月這個超級項目,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
比如,登月技術本身,就是在攻克最尖端科研難題。而且,一個頂尖的新項目,往往能推動一大批科技的發展。美國的航天工業體系,就是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建立起來的,整個阿波羅計劃派生出了3000多項技術成果。
嫦娥工程也同樣帶動了大量的科技發展。嫦娥三號為了解決月球溫差發展出的熱控技術,現在用在了北京地鐵的空調系統上。發射火箭的尖端焊接技術,也有很多用在了大型機械制造上。
再比如,月球的微重力和高真空環境,是非常理想的實驗場所。這種環境在地球上很難復制。再比如,可以通過研究月球的月壤、磁場和地質結構本身,來研究太陽系的起源和歷史,等等。從這個角度看,月球是人類推進前沿科研的一個平臺。
第三,為了把登月作為跳板,去做更復雜的深空探測。
比如中國的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目標就是為深空探測提供服務,這回嫦娥六號用到的鵲橋2號中繼衛星,未來會發展成一個大型通信系統,為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測提供通信支持。
再比如,NASA登月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為探索火星等等一系列未來計劃,做技術、能力和商業路徑上的驗證。未來,月球也可能成為登陸火星的中繼站。
最后,登月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開展國家之間的前沿科學合作。比如,中國發起的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有十多個合作國家共同建設。這次的嫦娥六號上,也搭載了四個國際載荷,分別來自歐洲空間局、法國、意大利和巴基斯坦。
再比如,美國的阿爾忒彌斯計劃,也和日本、歐盟開展了合作。美國計劃給日本提供兩個登月席位,日本的宇航機構計劃和豐田一起,幫美國的登月計劃研發月球車。登月是人類的共同目標,也成了國家之間前沿合作的關鍵領域。
總結一下。人類為什么要登月?上個世紀的登月挑戰,有點像摸高跳,秀肌肉,成功就是結束,沒有想過之后能做什么。而這個世紀的登月挑戰,更像一場目標明確的賽跑。人類對自己的目標和到達后的下一步計劃,都有了更清晰的考慮。月球本身不是終點,而是人類宇宙探索的一部分。登月這個目標本身,也是通向更宏大目標的一個階梯。
知識點二:
高考后怎樣做心態建設
高考之前,面對的更多的是來自“難”的挑戰。而高考之后,面對的更多的是來自“復雜”的挑戰。很多厲害的人,并不是人生起點更高,而是人生開始得更早。成功的路徑不唯一,但盡早找到它很重要,把心里那張大圖畫出來,越早越好。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當年高考結束之后,第一件事做了什么?但總歸,這些行為背后,大概率都伴隨著同一句潛臺詞,這就是,高考總算結束了,可得好好放松放松。
有一個詞,叫高考后遺癥。因為考砸而自尊心受挫,因為高中封閉導致上大學后喪失目標感,等等。有一條留言讓人印象:自從高考結束,我就一直覺得,人這輩子所有的事,都是成敗在此一舉,都是不努力就完了。這個壓力一直伴隨到成年。
換個角度,這個壓力感是壞事嗎?也未必。有位做HR的老師說,他發現凡是經歷過高考的人,體內都會留下一個東西,叫戰士人格。也就是,他能時時刻刻像戰士一樣,對一件事緊張起來,行動起來,拿出那個畢其功于一役的架勢。說白了,就是這人不慫 ,遇到事兒的時候敢往前沖。等到三四十歲的時候,你高中學的東西也許早就忘了,但是這個戰士人格會一直存在。它能讓你在遇到挑戰時,瞬間神經緊繃,把全身的真氣凝聚起來。
但總歸,壓力反應也好,戰士人格也罷,不管你怎么理解這個東西,都很難否認,高考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們的心智模式。但別忘了,心智模式這個東西,有它的局限。就像數學家喬治·博克斯說過,所有的模型都是錯的,但有一些是有用的。換句話說,心智模式這個東西沒有絕對的對錯,關鍵看,它對你當前的工作生活有沒有幫助。有用的部分就留下,過時的部分就更新。我們得搞懂高考前后,我們的處境發生了哪些改變,這才是關鍵。
之前有很多人做過類似的研究,這些研究都指向一個關鍵的變化。這個關鍵變化就是,從難到復雜。也就是,高考前你面對的問題屬于,難。而高考之后,你面對的問題將越來越傾向于,復雜。
注意,難和復雜,這是兩個不同的維度。
難,指的是一件事目標明確,規則清晰,路徑確定。只不過,完成它需要很高的技術水平。谷歌之前還專門做過定義。所謂難,就是這個問題需要借助突破性技術,采取激進的努力才能解決。高考不就是這樣嗎?目標、規則、路徑,全都是確定的。你把該做的卷子做了,把該花的時間花了,把該吃的苦吃了,大概率就能獲得一個不差的結果。這就像爬山,自古華山一條路,你沿著它往前走就是了。累歸累,但你不用擔心迷路。
復雜,指的是一件事目標不確定、路徑不清晰,且解決方案不唯一。一個詞,叫VUCA,最早來自軍隊。形容的就是這個復雜的狀態。高考結束之后,很多人是不是就面臨這個挑戰?畢業論文選什么題目?暑假應該出去實習還是準備考研?上班后同事找你吃飯,是出去社交還是留下加班?這些事哪有標準答案?
有位社會學者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好多在高考時特別厲害的小鎮做題家,上了大學之后,反而不愛學習了。乍一看這好像很奇怪。畢竟,學習原本是他們最擅長的事,高考都熬過來了,為什么上大學反而躺平了呢?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他們失去了目標的約束。之前有高考這個目標約束著他們的行動,而上了大學之后,這個確定的目標消失了。多考一分少考一分,好像也沒有那么大的區別。這就是從難到復雜的變化中,出現的落差。
海豹突擊隊的隊長馬克·歐文認為,一個合格的海豹突擊隊成員,要經過兩個階段的成長。第一個階段可以稱之為射擊模式,在你還是學員的時候,要把射擊這樣的基礎能力練好,做到百發百中。這是在訓練面對“難”的能力。第二個階段是成為正式隊員后,需要你百步穿楊的時候很少,你更多面對的是不確定。這時就需要你把自己切換到,迷宮模式。也就是,在方向不確定的情況下,不求一擊命中,而是快速行動,并且根據第一步的結果,找到后面的方向。
意識到從射擊模式到迷宮模式的轉變,能夠幫我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精力、情緒和能量,更有效率地應對現實挑戰。
同時,意識到這個轉變給我們一個提醒,成功的路徑不唯一,但盡早找到它很重要。
假如經常讀名人傳記,可能會發現一個現象。那些特別厲害的人,并不是人生起點更高,而是他們的人生,開始得更早。也就是,他們都是在很早的時候,就想好自己將來要干什么。比如李飛飛、扎克伯格、彼得·蒂爾,他們都是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想清楚了自己以后的事業。
有的人的職業生涯像一場尋寶,四處嘗試,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但像李飛飛這樣的人,他們的職業生涯更像是玩拼圖。她知道那個最終的圖景是什么,也知道缺那塊兒,應該去哪找。你看,拼圖和尋寶,這兩件事的成功率能一樣嗎?換了是你,你選哪個?
之前彼得·蒂爾還推出一個獎學金,支持大學生創業。但有個條件,你要想拿這筆錢,必須先退學。當時好多人批評彼得·蒂爾。有人做了個統計,結果發現,當年拿到獎學金的人,居然有很多創業成功的,而且還做出了不少獨角獸企業。
因為彼得·蒂爾眼光好嗎?未必。這個獎學金規則,就像一個篩選機制,它能選出那些,心里有大圖的人。你看,假如你心里沒有那個確定的大圖,你敢輕易退學嗎?只不過,這個篩選規則有點極端。
第一,難和復雜是兩碼事。高考之前,我們面對的更多的是來自“難”的挑戰。而高考之后,我們面對的更多的是來自“復雜”的挑戰。第二,很多厲害的人,并不是人生起點更高,而是人生開始得更早。說白了,把心里那張大圖畫出來,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