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是培養孩子歸屬感的最佳機會。
為了得到,我有三招,哭逃和鬧,等你妥協,我就變好。
孩子任性,那家庭中難免充斥著關于“歸屬”的戰爭,我們總會發現孩子為了得到某樣東西,如:看電視、玩游戲、玩具、零食、甚至只是你的關注……而窮盡辦法,撒潑打滾,冷眼相對,讓你感覺到糾結、崩潰,最后沒辦法只能妥協,最后孩子贏得了這場戰爭。如果堅決不妥協,那么孩子會尋找讓你更加崩潰的方法,讓你不得不妥協。
一、孩子什么時候開始任性的
從孩子學會照鏡子開始,他便真正成為了人,有了自我意識,那么生活中的一切細節都在構建著孩子的思維與行為模式,而任性的行為模式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學齡前的孩子需求大多是生理性的:吃喝拉撒。這時候,孩子又不會說話,他能用什么方式去提出自己的需求呢?
很多家長的答案是:孩子有需求,就會哭,想上廁所會哭,想吃飯會哭,想喝水會哭……
如果,您是這么認為的,那么對不起,您的孩子已經開始了他的任性之旅。
孩子任性與否與父母,與媽媽的合作能力有大關系。合作能力強的媽媽能讀懂,至少愿意花心思去解讀孩子的需求,他們不僅看到孩子的生理需求,還看到了孩子探索世界的需求。這時,孩子非常愿意去探索表達自己需求的方法,他與媽媽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孩子會“發明”出各種屬于母子之間的特殊手勢讓媽媽看懂他的需求。合作能力弱的媽媽只會想當然地根據自己的需求判斷孩子的需求,一旦沒猜中,就會轉而給孩子貼一個不聽話的標簽。這是,孩子已經放棄去探索跟媽媽合作溝通的手勢,因為媽媽根本讀不懂,他找到了一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哭鬧,直到滿足了自己的需求為止。這便是孩子任性的起源。
經常忽略孩子感受的父母也會讓孩子更任性。忽略給人不被尊重,被拋棄的感受尤為強烈。在常識里,我們總認為被打被罵被打擊是最難受的,其實不然,當我們被忽略的時候,才是對心靈最大的傷害。可以跟您的配偶或朋友做一個互動,您跟他談你的理想或煩惱,第一輪無論你說什么,他都要否認你:“你不應該這么想,你這樣是不對的。”第二輪無論你說什么,他都要忽略你,玩指甲,看天花板或者玩手機。你會發現,被人否認的時候,你至少愿意跟對方進行辯論,而被忽略的時候,你內心是一句話也不想跟對方說的。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忽略是無意識的,需要我們去意識到我們容易忽略孩子的情景,經常忽視孩子哪些方面。
記錄一下生活中發生這些情景的時間,如果這些情景充滿了你的生活,那么孩子基本就活在被父母要求和被父母忽略的世界里,基本沒有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總是在無意識中強化孩子的任性行為,最常見的莫過于父母用威脅或者忽略、遺棄等行為讓孩子感到害怕,以此讓孩子學會“懂事”。
7歲的陽陽是一個極其任性的孩子,凡是他想要的,就一定要把它要到。玩具、手機、零食……只要陽陽此刻想著要,沒有他要不到的。有一次走到路上,陽陽看見有賣烤串的,馬上說要吃,媽媽一開始和陽陽說道理,不衛生,準備吃飯了,可陽陽不聽,馬上開始大哭,在地上打滾。媽媽覺得很不好意思,不想當眾出丑,就提醒陽陽別人都在看著呢!誰知陽陽哭得更大聲了,就要就要!媽媽只好妥協,可媽媽沒有帶錢,她告訴陽陽,欠他一次,下午買給他。可是陽陽不領情,依舊鬧著要吃,甚至開始打媽媽。媽媽簡直崩潰了,只能無奈地威脅孩子再哭就不要你了,然后起身離開。這時,陽陽仍然在原地打滾,哭聲響徹云霄。媽媽沒轍了,打電話給爸爸,爸爸過來給孩子買了烤串,回家的路上,爸媽不停教育陽陽,陽陽不哭不鬧,毫無表情地吃著烤串……
您認為,上述案例的父母是對孩子嚴厲呢?還是溺愛孩子了呢?很多時候,父母明白應該給孩子規則,應該不嚴厲懲罰孩子,也不溺愛孩子。我們聽過很多言論:孩子那么任性,就是你太壓制他了;孩子那么任性,就是你太溺愛他了。實際上,嚴厲和溺愛沒有本質的區別,這兩種方式都會強化孩子的任性行為。
二、關注點在歸屬感
理解孩子的任性行為必須把我們的關注點放在歸屬感上,換言之,孩子任性行為是在告訴家長,他需要您的幫助,幫助他培養內心的歸屬感。如果在家庭中孩子沒有獲得足夠的歸屬感,那么他們就會通過任性的方式索取他需要的歸屬感。
15歲讀初三的婷婷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她跟了爸爸。爸爸特別疼愛女兒,什么都愿意滿足她,遷就她,因為爸爸希望這些來讓女兒獲得歸屬感。可父女之間還是經常發生矛盾,甚至彼此惡言相對。這次,他們因為中考填志愿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爸爸希望女兒沖一沖名校,或許能超常發揮,而女兒希望穩一點,只要不失常發揮就行了,其實雙方都有道理,可最后演變成了爸爸說女兒:“你就是膽小。”女兒說爸爸:“你從來只會用自己的想法支配我。”然后,女兒離家出走了……找回女兒后,爸爸只能妥協。
面對這樣任性的女兒,如果您是這位爸爸,您會怎么做呢?這位爸爸也知道孩子需要歸屬感,他的做法是盡最大可能滿足女兒的需求,一旦女兒的需求是無理的,那么爸爸就會陷入兩難,一方面他不愿意讓6女兒傷心,一方面他又知道沒點規矩,想要什么就一定要的任性行為是不能助長的。所以,這時候,爸爸只能看著辦,首先先以慈母的姿態跟孩子講道理,苦口婆心勸導孩子:“孩子,你這樣可不行,出到社會沒人會像你爸一樣遷就你的。”不見效之后,再以嚴師的姿態要求孩子:“聽我的,不許任性了!”最后還是無效之后,爸爸簡直崩潰了,他面前的路只有兩個,要不跟孩子熱戰冷戰到底,這是一場不會有盡頭的戰爭,要不自己投降結束戰斗,結束這讓人崩潰的一切,尋得一時的安寧。
您要是面對這樣的情況,會如何選擇呢?您應該可以看到,無論如何選擇,都是會把歸屬感推向更加任性的一邊,這無助于培養孩子的歸屬感。
什么是歸屬感?歸屬感即個人自己感覺被別人或一個團體接納時的感受,家庭歸屬感則是一個人能否長期在社會中體驗到歸屬感的基礎。在家庭關系中缺乏歸屬感的孩子:
1.容易出現適應焦慮或障礙。比如分離焦慮,不愿意去新學校。
2.人際交往能力差。孩子沒有能力去體會在班級中的歸屬感,很難同學也很難形成良好的團體互動,社交圈子窄。
3.情緒易變,破壞規則。孩子無法適應班級規則,也讀不懂破壞規則后被懲罰的意義,情緒反復無常。
4.責任感不強。不愿意去承擔責任,喜歡逃避。
5.缺乏興趣或三分鐘熱度。無法對一件事情保持持續的熱情和專注。
6.性早熟或過度依賴。要不封閉自己,通過上癮的行為獲得歸屬感,他們對性的關注和好奇心也很強烈,要不過度依賴,遲遲不肯跟父母分床睡。
試想一下,把您放到一個黑暗的荒郊野外,您第一個想到的是找什么?一定是找亮光,因為亮光代表著有同伴,代表著安全。歸屬感就是你一想到某個人或者某件事時就心理感覺安全和踏實。任性的孩子不是沒有歸屬感,而是他們獲得歸屬感的方法很單一,這個方法就是“任性”,他們沒有辦法在家庭社會中,在關系中獲得歸屬感。也就是說,每當孩子的心感覺孤獨或者無力時,他們沒有能力去尋找光亮(向他人表達自己的心情、尋求幫助、自我疏導和解釋),而是躺在原地打滾、哭鬧(任性),因為他們清楚,只有堅持這樣,才會換來父母的關注、關心和關愛。
知乎社群提問“小時候缺愛成年后如何解決?”已經有近7萬瀏覽量和5000多個回答,歸根到底,缺愛的感覺即找不到歸屬感,不僅孩子如此,父母也曾經是孩子,隨著他們成為父母,歸屬感的重建并沒有隨之發生,而且這種“缺愛模式”同樣會傳遞給下一代。要重建孩子的歸屬感,父母一定要先自我成長,先重建自己的歸屬感,下列表格是父母重建歸屬感的法則和步驟:
歸屬感與愛的能力息息相關,愛的能力分為愛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缺乏愛的能力的人要不瘋狂地為愛人付出,同樣渴求愛人這么對待自己;要不對愛的感覺敬而遠之,不敢觸碰。缺乏愛的能力的父母對待孩子只有兩種方式:嚴厲和溺愛,在他們心中,聽話就是愛,不聽話就是不愛。重建孩子的歸屬感,父母必須自己先努力,提升自己的歸屬感和愛的能力。下表根據重塑歸屬感的幾個步驟提煉出一些鍛煉方法供父母進行實踐。
積極冥想,細數歸屬,并不要冥想把冥想想得很神圣,遙不可及,其實,積極冥想就是不斷地進行積極自我暗示的過程,也就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重建歸屬感的語句練習可以參考:
“我愿意每天花5分鐘時間好好想想我今天所得到的。”
“我的親人,好友,今天接觸的每個人給我帶來的體驗。”
“我今天所經歷的心情,無論是感覺很好的,還是糟糕的,都是今天我所經歷的,都是我所得到的。”
聽聽我父母的過往,找時間聽聽長輩,父母經歷的故事,了解自己出生的過程,了解父母經歷的關鍵事件,他們曾經生活的環境。您會發現自己原來并不總是一個人,也會更加理解自己的父母。
三、積極的應對方式
面對孩子的任性行為,有沒有馬上可以用得上的,具體有效的方式方法呢?答案是有的。接下來,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工具,一邊操作,一邊去理解如何重塑自己孩子的歸屬感。
孩子開始任性時,他一定會用你最無法接受,讓你崩潰的方法,您的情緒一定不會好。這時,帶著消極的情緒,您的腦子里就只會想一件事情,就是趕緊讓這一切煩人的事情消失。這時,便中了孩子的“圈套”,您不得不選擇“順從”孩子來結束這煩人的一切。當遇到孩子任性的場景時,科學的方法應該是:先讓自己平靜,至少沒那么煩心,然后用平和與堅定的態度讓孩子看到你的界限,最后,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
第一步,遇到孩子任性行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方法如下:
行動平靜法,通過一些外在的行動讓自己不至于崩潰,比如深呼吸,大口咽口水,閉上眼睛,體驗自己當下的情緒。當然,這些方法在剛開始是不那么見效的,因為當孩子看到你做出這些行為時,他會任性得更厲害。千萬別放棄,多嘗試平靜自己,再進行之后的方法。
理智思考法,通過自我暗示把孩子任性的行為看成是對于父母自己的一個挑戰和孩子的一個機遇,堅信自己如果用了如下的方法能夠改變孩子。
第二步:讓孩子看到你是有邊界,容不得他無休止任性。方法如下:
保持微笑,并不是真的對孩子笑出來,而是在孩子任性哭鬧的情景下,自己對自己說保持微笑,這時你會發現至少你能相對冷靜地對待孩子的任性行為,而不至于被消極情緒所控制。
眼神和肢體接觸,嘗試用堅定而柔和的目光看著孩子眼睛和鼻子之間的三角區,嘗試把手放在孩子背部支持和安慰孩子,整個過程不說話。
言語堅定,態度隨和,當孩子開始發現媽媽(爸爸)給予自己足夠的積極關注,但用以前的方法無效時,他會停下來看看怎么回事?這時父母才開始說話,而且要先描述孩子感受:“你剛剛一定很難受吧,看到冰淇淋想吃得不到的感覺的確不好受。”然后言語堅定,態度隨和地表達家庭規定:“一周最多吃一個冰淇淋是我們的家庭規定,是必須要做到的,我相信一開始有點困難,但是你能做到。”如果孩子繼續任性,那就一直第一和第二步循環。
第三步: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
眼神或擁抱支持,告訴孩子我們愛他,很多父母一定要孩子示弱之后才肯罷休,這也是孩子堅持任性的原因,誰都不想公開承認自己的不對,承受愧疚感。比如“你答應我以后不能這樣。”“你快點對我說對不起。”等等,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任性。重復第一和第二步之后,觀察孩子是否意識到家庭規定和媽媽底線是不能觸碰的表現有:哭聲變小,開始觀察父母的表情,慢慢停下任性行為……這時,并不代表孩子意識到了任性沒有用,他是在確認是否真的不能任性了。此時父母要做的很簡單,先給予孩子眼神或擁抱的支持,然后只用說一句話:“媽媽(爸爸)一直在這,媽媽(爸爸)愛你。”這句話對于青春期的孩子同樣適用。
堅信愛與邊界是可以分清的,有的家長可能會想,都滿足不了孩子的要求,還說愛他,他根本不會相信的。這時想想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例子,諸葛亮是如何欣賞馬謖,可軍規不可破,只能斬首。我們同樣很愛孩子,可家規同樣不可破,父母自己也不可破,孩子的任性觸碰到了家規,父母一方面需要履行家法,另一方面又要讓孩子看到父母對他的理解和愛。(至于如何制定合理的家規,會在“解讀孩子的心理-叛逆”這一章討論)這其實并不難,主要是父母要多在內心進行愛與邊界的區分練習,如:
1.孩子犯錯
愛是關注孩子的犯錯的原因,邊界是犯錯要收到懲罰。
2.孩子任性
愛是關注孩子任性時的感受,邊界是堅定告訴孩子無法用這種方式獲得所需。
3.孩子不聽話
愛是關注孩子被指令后的心情,邊界是這件事是否是必要去做的。
總之,面對任性的孩子,父母要先態度溫和,意志堅定,讓孩子感受到愛和邊界,有時找方法能短期見效,可歸根到底是父母和孩子歸屬感的缺失,多進行自我成長練習,慢慢孩子便不會任性了。
保持微笑,堅定強調,家庭規定,最后擁抱,立即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