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為何家會傷人》是知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的第一部作品,首版發表于2007年,2014年再版,修訂6萬余字。從今天起,我將和你一起學習、回顧書中的精華。
本文是拆解《為何家會傷人》的第三篇。本書的第一篇、第二篇解讀詳見《心理學解讀:真愛與溺愛》、《心理學解讀:共情和同情心》。
我將結合自己的案例,為您深度剖析心理學的觀點。希望我們透過心理學看到事物的本質。
另外,文末有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請注意查收。
如果孩子總是出現一些反常的行為,譬如,平時成績好,一到大考就考砸;平時很細心,關鍵時刻卻總是丟三落四;平時很聽話,卻在父母很在意的時刻很倔強……那么,我們基本可以確定,孩子對我們心存不滿,他用自己無意識的行為對我們進行著“被動攻擊”。
/ 01 /被動攻擊
被動攻擊常常出現在孩子的意愿被強烈打擊后,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
它的表現形式是:當我無法自如的施展自己的攻擊行為時,我便會以另一種隱蔽的方式釋放自己的這種攻擊行為,讓正常的攻擊行為通過其它渠道顯示出來。
并且,它常常會以一種無意識的方式表達出來,以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掩蓋自己內心的潛意識。孩子天性中愿意配合父母的意愿,并在滿足父母的期望中尋找自己的歸屬感。
比如,有些家長常常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并且不允許孩子進行任何的辯解,因為他們非常確信自己的判斷——這個判斷可能來自于自己親眼所見,也可能來自老師的轉述,但被父母認為是聽話的好孩子并不會就此停止自己的反抗,他們也許會在某一個時刻,進行非常隱蔽的“被動攻擊”,比如“無意間”弄壞你最心愛的花瓶。
這樣的心理行為在成人中也有普遍的表現。
夫妻吵架后,被壓抑的一方常常會想著自己馬上能夠出一場意外,比如,車禍、被刀拉了個口子,甚至從樓上掉下去…….以便讓對方感到內疚。
不過成人往往只是想想而已,他們畢竟有相應的能力和配偶進行抗衡,而且自我的抗壓能力已經足夠強大,所以最終會通過平等的對話或者是強大的內心化解掉這些不滿。
但,面對強大的父母,孩子卻很難做到以正常的心態去面對這些不公,也無法通過自己弱小的內心化解掉這些問題,所以就會選擇以隱蔽的方式進行“放毒”。
可以想見,當孩子能力足夠強大,可以和父母進行抗衡時,他們便會和父母產生激烈的沖突,而這個階段便是青春期。
也可以想見,在青春期越是叛逆的孩子,越是在年幼時被壓抑的孩子。
/ 02 /有趣的例子
給大家講一個書中的例子:
小勇是廣州某中學初三的學生,他學習很努力,在平時的小考中總是有出色的表現,但一遇到大考,比如期中、期末或升級考試,他都會考砸,很少有例外。
小勇的父母都是教師,而且媽媽張老師還在同校教書,媽媽想盡了各種辦法來提高小勇的心理素質,但都無濟于事,無奈之下,向心理醫生進行了求助。
咨詢進行了很多次以后,小勇才終于袒露了他的心聲:“不知道為什么,等拿到大考的成績,發現不怎么樣時,我心里一開始總閃過一絲快感,然后才會有丟臉和失敗的感覺,覺得又考砸了,又讓媽媽失望了。”
這種一閃即逝的快感是問題的真正所在,原來小勇內心深處其實是不想考取好成績的。
咨詢做到最后,小勇承認:“我討厭他們(父母),他們一天到晚圍著我轉,讓我煩不勝煩。但我很快會對自己說,你怎么能恨爸爸媽媽呢?他們對你那么好,那么無私,你反而恨爸爸媽媽,你還有良心嗎?——這也是父母實施愛的綁架的基本心態,詳見《心理學解讀:真愛與溺愛》。
這種心理很微妙,和多數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小勇意識上并不知道自己有這種心理,他只是在拿到糟糕的考試成績后隱隱約約有一絲快感。但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后,卻進行了快速的否定。
太聽話的孩子最容易“被動攻擊”。小勇的案例,是很典型的“被動攻擊”,對父母的言聽計從,表現在了小勇的方方面面,但唯獨在父母最在意的考試上,小勇卻出了問題,這種潛意識的行為小勇自己也不清楚。
/ 03 /心理學分析
書中觀點:
用考砸表達對老師、母親的不滿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是“被動攻擊”,即孩子有意無意地做錯一些事情,然后惹得父母特別生氣。結果,父母對孩子進行一番攻擊,斥責他甚至打他。這樣看上去是父母攻擊了孩子,但實際上是孩子內心深處故意惹父母生氣。但因為他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的,所以就仍像是一個乖孩子。“被動攻擊”最典型的例子是“醫生的孩子常生病,教師的孩子不學習”。
當孩子產生被動攻擊時,說明他的內在體系,無法完全化解掉這種外界強加給他的負面情緒。如果被動攻擊能夠被父母以愛的形式接住,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那么孩子的這種情緒便通過另一種非正常的渠道得以釋放,當孩子被理解時,他便會在愛的呵護下恢復正常。
而如果孩子的被動攻擊再次被父母彈回來,不被接受的話,這種負面情緒,也可以認為是情緒中的毒就會在孩子體內積壓,這樣的結果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引起孩子抑郁情緒,甚至是精神分裂的狀況。——限于篇幅,這個問題會在以后進一步論述。
我們可能永遠做不到理論描述中的完美父母,但意識到不良行為所帶來的可怕后果,就是我們的進步,愿你我能成為優秀的家長!
#心理學知識42#
關系16│從一元關系到三元關系:一元關系,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別人都來配合他的意志,只能是他說了算,發展于6月前。二元關系,一個人意識到另一個人是和自己一樣的獨立存在,有自己的意志和感受,他能共情對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對方的意志,發展于6~36月。三元關系,一個人意識到了關系中的復雜之處,在復雜的關系中,他能同時看到“我”、“你”、“他”三方或多方意志的存在,發展與3~6歲。
心理學故事:6月前,媽媽是孩子的整個世界;6~36月孩子和媽媽共生,形成了一個互相尊重的客體,在良好的照料下,孩子在三歲前便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內心住下一個愛的人;3歲后,孩子要由父親帶著孩子去認識外部的世界。
——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