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覺得: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孩子卻常常覺得父母最不理解自己,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心理學家是如何了解孩子的。
想知道怎樣激勵孩子有效的合作,我們需要學習一些心理技巧,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這樣才能夠有解決辦法。
1 對歸屬感有強烈的需求。
孩子是社會的產物,它最強烈的心理動機就是希望有歸屬感,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了獲得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說他的行為具有目標導向性。
他的行為與內在動機,是從一次次的嘗試和錯誤中學習的,他不斷的重復那些讓他自己感受到價值和歸屬感的行為,而放棄讓他感到不受關注和孤獨的行為。據此,我們就會有引導孩子的辦法。
案例 為什么不停踢地板?
6歲的冬冬在畫畫,媽媽在旁邊計劃食譜,冬冬開始用一只腳踢地板,媽媽生氣的說別提了,東東瞬間停了下來。沒一會兒,冬冬開始用兩只腳提起來,媽媽說不要再制造噪音,他又安靜了一會兒。但沒兩分鐘他又開始踢了,媽媽一下子把筆摔到桌子上,打了冬冬一巴掌大聲吼到:我說不要再提了,你為什么總是讓我生氣的事呢?你為什么不能安安靜靜的坐著呢?
其實冬冬有一個背后的動機就是媽媽吼他打他,他能得到媽媽全部的關注,他用這樣的方法讓媽媽為自己忙碌,而媽媽的反應正好,反過來強化了這個隱藏的目的。
如果他的行為不能得到預期結果,比如說踢地板不會讓媽媽生氣,他會繼續踢嗎?他早就放棄了另外一方面。如果安靜的好好玩,這個時候能得到媽媽親切的笑容,滿意的擁抱和贊美。那他就不會用到搗蛋行為獲取關注。
他的腳其實在表達心聲: 和我講話,別只顧你的筆記本,如果媽媽能了解冬冬的動機,就會很好處理這件事。
2 孩子是如何觀察和思考的
孩子們是觀察的專家,但是在對觀察到的事物進行解釋理解時卻容易產生錯誤,并使用錯誤的理論和解釋尋找自己的定位和價值感時。
案例一 我們家大寶本來是個快樂可愛的孩子,但是他開始用哼唧提出要求,還經常尿褲子,這些年齡倒退的行為發生在妹妹出生后兩個月左右。
大寶觀察到的是:妹妹得到了全部的關注,妹妹把他媽媽從身邊搶走了,媽媽大部分注意力都在妹妹身上,媽媽的確是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這個不能自理的嬰兒身上,我會專心的給妹妹洗澡換尿布,洗澡,喂奶。
但是他對觀察的結果做了錯誤的解釋,他認為自己失去了在家里的位置,那么他會想拉尿在褲子里,也許就會得到媽媽的關注,他會想象把自己變成一個嬰兒,去贏回她失去的家庭地位。
后來我才反省過來,原來是他缺愛了,于是找出單獨時間陪他,即使不能跟他一起睡,也要臨睡前陪他一會,并解釋道分開睡是為了怕打擾到他。媽媽雖然花些時間照顧妹妹,讓你感到被忽視了,但對你的愛一點也不少。
案例2
5歲的杰里經常和他媽媽發生沖突,不論媽媽要求她做什么都要反抗,一概拒絕,他經常大發脾氣會破壞玩具餐具,媽媽必須強硬的逼迫或者是懲罰他,否則他總會有辦法不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杰里的媽媽很困惑,明明自己做了“做完事情再玩”的好榜樣,在杰里這里卻沒有什么效果。
而杰里也很快發現,無論媽媽說什么爸爸都言聽計從,爸爸總是迫于媽媽的壓力,對媽媽妥協以換取和平,所有的事情當中,爸爸最討厭當面沖突和爭執,所以有的時候媽媽想嚴厲管教爸爸,為了避免媽媽生氣而和經理發生沖突,就會朝媽媽求情。
杰里的觀察是媽媽在家里非常有地位,他的想法是誰有地位誰有權威,地位就高,他的行為就是他模仿媽媽用生氣和憤怒來得到權威的地位,然而媽媽卻沒有看懂這一點,他以為自己懲罰杰里的時候自己是勝利一方,但是她從沒有明白:杰里下次還會無法無天,這恰恰是他對上一次懲罰的報復,是兩人之間權利斗爭的新回合。
杰里通過表現自己的力量獲得優勢地位,這個行為哪有什么錯呢?但是杰里真是個快樂的孩子嗎?他將來在集體生活中能夠學會相互謙讓嗎?能通過發脾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么?能永遠成為皇帝么?將來他與女友妻子的關系怎么樣?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