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靈捕手》講述了一個簡單的故事:天才青年威爾在麻省理工學院藍勃教授、心理學教授尚恩和死黨查克等人的幫助下,終于克服孤獨、走出心理困境,從而擁抱愛情和新生活。影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一舉拿下了1998年奧斯卡獎的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創劇本,還獲得了其他多項電影大獎。當然,它留給我們關于人生的思考也有很多。
故事一開始,菲爾茲數學獎的獲得者藍勃教授給學生出了一道難題,但他所任教的學生卻無一人解答出來,反而是被學校的一個清潔工解開了。這正是影片的男主角、天才青年威爾。
藍勃教授很欣賞威爾的頭腦,不忍看他繼續在渾渾噩噩和無意義的清潔工作中浪費自己的天賦,于是在威爾因尋釁斗毆而被判送進少年觀護所后,向法官求情并順利保釋了威爾,希望他能利用天才的頭腦,和自己一起進行數學研究。但威爾由于小時候被父母拋棄、被寄養家庭虐待的陰影,害怕被拒絕,也一直不敢嘗試新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于是藍勃教授給他找了心理醫生做輔導,希望能幫助他克服心理問題。但這些心理醫生不甘被天才的威爾羞辱、質疑,全都放棄治療他。藍勃教授無奈之下,只能請自己的大學同學、一個同樣有心理問題的心理學教授尚恩幫忙。尚恩教授在被威爾言語刺痛、打擊后,仍然決定接受委托,對威爾進行心理治療。威爾最終在尚恩教授的幫助下走出了心理困境,回歸正常的社會交往,找到了自我和愛情,趕走了心頭的孤獨感。尚恩教授也在幫助威爾回歸社會的過程中解開心結,走出了喪妻的陰影。
我很喜歡尚恩教授在影片中說的一句話:“你不了解真正的失去。因為唯有愛別人勝于自己才能體會,我想你還不敢這樣愛人。”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影片中的尚恩教授在第一次與威爾會面,就表現出了和其他心理醫生截然不同的一面。當威爾質疑他的畫作并惡意評價其太太,當威爾語氣嘲諷說他“娶錯了女人”,他立即高聲反駁,嚴詞警告威爾不得詆毀他的太太。因為他愛她,他不后悔放棄重要比賽的門票而去尋找他心上的女孩,他懷念曾經和她一起度過的愉快生活,哪怕她逝去,留給他無盡的痛苦和孤獨。他和那些表面冷靜淡泊但內心抓狂輕蔑的心理醫生不同,他有自己的傷口和驕傲,他會被威爾的戲弄徹底激怒,他會哭會笑,在心理學教授的身份之外,他只是一個中年喪妻的普通男人。他向威爾表現出自己普通人的一面,而不是一味強調學術在云端上高高俯瞰的救世主形象。尚恩教授也許不是我們印象中永遠冷靜、不茍言笑的心理專家,但誰也不能否認,他是一個優秀的心理醫生,一名優秀的“心靈捕手”。
藍勃教授不是。
盡管藍勃教授出于對威爾天賦的欣賞,多次心存善意地替他找心理醫生做治療,給他提供待遇優渥的工作,甚至在威爾頹廢、墮落的時候都沒放棄他。但,藍勃教授仍然不是一名優秀的“心靈捕手”。他對威爾釋放的所有善意,更多是因為有所求。他佩服威爾天才的頭腦,對他毫不費力地解開數學難題不敢置信卻又激動萬分,他把威爾當成自己未來的接班人……他對威爾有太多的期待。
也正因此,他和尚恩教授在影片中有了一次激烈的沖突。尚恩教授表示,讓威爾接受工作不是治療的最終目的,如果一味逼迫威爾去接受新環境、嘗試新生活,對威爾反而是一種傷害。因為不顧威爾的意愿逼迫他接受一份工作,本身就是不自由的。威爾感受不到自由的存在,也就永遠不敢邁出社會化第一步,這個治療對他就是沒用和沒有意義的。藍勃教授執著于讓威爾接受工作,其本質是自私的,沒人必須要按照另一個人設計的藍圖去生活。如果藍勃教授的最終目的只是逼迫威爾就范,那也就沒必要來找他了。忽視自由的尊重和欣賞,無異于飲鴆止渴。
看完影片,我很慶幸威爾遇到了一個理解和真正給予他尊重的心理醫生。同理心,是一個心理醫生應當具備的基本素質,也是心理治療中至關重要的一點。沒有同理心,我們不會想要探尋他人情緒產生的原因,悲傷或者喜悅,不能感同身受,也就無法對他人進行正確有效的疏導。
“你不了解真正的失去。因為唯有愛別人勝于自己才能體會,我想你還不敢這樣愛人。”正因為尚恩教授真切地愛過一個人,深切體會到那種失去所愛之人的痛苦和孤獨,他才能感同身受地理解威爾,理解他對自由的追求,理解他對未知的恐懼,理解他渴望溫暖卻又不敢前行的膽怯。他用同理心治愈了這個輕狂驕傲的天才青年,支持他自由地去做正確的選擇,也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重新懂得了生活的意義,走出了喪妻的心理陰影。
他是一個真正的心靈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