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到了彼得·德魯克先生,這位被稱之為“大師中的大師”的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2002年被布什總統授予“總統自由勛章”,這是美國公民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
我與德魯克先生的相識,得益于另一位國內管理學家陳春花教授的推薦。當時的陳老師(2013)任教于華南理工大學,而今她已經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一名研究員。在陳老師的課堂或演講中,她多次把德魯克先生尊為自己從事管理學研究的引路人,引導她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跨入管理學。出于愛屋及烏的心理,我便去圖書館尋找德魯克先生的書籍,沒想到竟一發不可收拾,連續讀了他的好幾本書。
德魯克先生的書籍主要是管理學方面的,如《管理的實踐》《管理:使命,責任,實務》《旁觀者》等。如果我們不是管理學專業的學生,或者對管理學興味索然,讀來不一定能有多少共鳴,而且對我們成長的幫助也有限。但是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認為是每個大學生必讀的課外書。
作為未來的知識工作者,我想每個人面臨的挑戰都是如何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有效。比如作為一名碩士研究生,我們每天早、中、晚三個點都要去研究生工作室,日均工作時長超過10個小時,然而,我們大部分人仍舊感覺時間不夠用,每到臨近項目匯報期間,我們便開始加班加點的熬夜。晚上睡覺前,當我們回首一天的工作成果時,依舊是充滿悔恨的,總是感嘆自己低下的工作效率。但是,感嘆之余你是否分析過其中的原因呢?
要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我們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管理者?書中給出的定義是:“管理者泛指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員和專業人員,他們依靠其知識和職務,為他們所在的組織做出貢獻。”這樣看來,我們——未來的知識工作者,都將成為未來的管理者。知識工作者的一個特點是:與體力工作者相比,他們的工作很難有效地衡量,他們要選擇對的事情,自覺地完成任務,自覺地做出貢獻,自覺地追求工作效益,所以如何有效的工作是知識工作者能否取得成就的關鍵。
如何成為一個有效的管理者呢?德魯克給出以下五條原則:
①記錄時間,管理時間并統一安排自己的時間,知道自己的時間用在什么地方;
②重視對外界的貢獻,不能為工作而工作,而是要為成果而工作;
③善于利用自己、上司以及下屬的長處,不能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處上;
④集中精力于少數重要領域,按照工作的輕重緩急設定優先次序,并且堅守優先原則;
⑤善于做出有效的決策。
整本書都是圍繞這五條原則展開的,德魯克先生用一系列的事例解釋這些抽象的原則,擺事實,講道理,內容淺顯易懂,可讀性很強。我們只要能做到其中的一條,你會發現你的工作效率會有明顯的提升。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認真踐行過其中的第二條,重視對外界的貢獻,下面我談談自己的收獲。
在進研究生工作室的第一年,我對自己的導師、師兄師姐以及所處的團隊是有一定的怨言的。因為他們幾乎從不關心我的成長,也不在乎我的意見,我每天只是做著一些枯燥無聊的活兒,打雜,跑腿以及挨訓。我看不出這樣的工作對自己的科研或者學習能有任何幫助,我發揮不出自己的長處,所以整個人感覺很空虛,一種即使忙碌后依舊十分空虛的感覺,我開始抵觸自己的工作……。
當有一次我重新翻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時,偶爾看到里面講貢獻的一節,頓時豁然開朗,忍不住摘錄幾句:
有效的管理者一定注重貢獻,并懂得將自己的工作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他常問:“對我服務的機構,在績效和成果上,我能有什么貢獻?”他強調的是責任。
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埋頭苦干,總是強調自己的職權,那不論其職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別人的“下屬”。反之,一個重視貢獻的人,一個注重對成果負責的人,即使他(她)位卑職小,也應該算是“高層管理人員”。
讀完這一節后我的新認識是:我們之所以能在辦公室有存在感,不是因為我們多么才華橫溢,或者多么雄心壯志,這些不是我們所處的團隊關心的事情。我們的團隊關心的是每個成員能貢獻什么,貢獻大的就會贏得尊重,反之就會被邊緣化,甚至剔除出去。所以,我們要經常自問:“我能為辦公室做什么貢獻?”當導師或上司給我們分配任務時,即使我們不喜歡它,也要努力把它做好,這是我們為辦公室做出貢獻的機會。在其位,則謀其政。
在國內,除了陳春花教授這些學者之外,企業界也有很多德魯克先生的崇拜者。比如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他自稱是“德魯克迷”,四處搜集德魯克的著作。對于《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他更是愛不釋手,不知讀了多少遍,依舊能常讀常新,本書的第一篇序就是張瑞敏寫的。
“重讀經典,浸潤人生”。讀完德魯克先生這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你會像管理者一樣工作和思考,忙碌并不等于瞎忙,效率才是關鍵。學會管理好自己,你終將成為一名高效、卓越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