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7日星期三《非暴力溝通》
第四章? ?第五章
【書摘】
1、雖然他用“覺得”這個詞,但他表達的是看法而非感受。
2、如果我們想利用他人的內疚,我們通常采取的辦法是,把自己的不愉快的感受歸咎于對方。家長也許會和孩子說:“你成績不好讓爸爸媽媽傷透了心!”言下之意是,他們快樂或不快樂是孩子的行為造成的。看到父母痛苦,孩子可能會感到內疚,并因此調整行為來迎合他們。遺憾的是,這種調整只是為了避免內疚,并非出自對學習的熱愛。
3、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其他人就教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4、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并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時,我們傾向于考慮別人有什么錯。例如,如果孩子把外套放在了沙發上,而沒有掛在衣柜里,我們可能就會說他們是懶蟲。如果同事沒有聽從我們的建議,我們也許會指責他們不負責任。
5、個人成長會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情感的奴隸”。第二個階段:“面目可憎”。第三個階段:“生活的主人”。
6、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的反應常常是申辯或反擊。反之,如果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回應。
【心得】
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或許會難,卻避免了因為溝通不到同一個層面而產生的分歧。
有的人可能一生都學不會表達真正的感受和需求,所以才會覺得的不到被滿足。而真正的被滿足,是正確表達自己的需要。讓對方清晰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