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的過冬。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無法抉擇我們的出生,大多數人生于世間那一刻,就注定了為生活而顛簸,詩和遠方都更像是一種奢侈品,如果說挺著是一種方式,但我不希望它是全部的意義。

最近網上一件事情火了,上海一大爺為遠在美國的女兒挑選佳婿,在相親角擺了一個點,不經意一看,要求并不算高。對男方要求只有學歷和人品兩項,對于大家普遍所關注的車子、房子卻只字未提,然而大爺又說:“有學歷就有錢,他的外甥一年掙300多萬,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打工啊,五千塊、一萬塊錢一個月,討飯啊。”

說者無心傷害,聽者自我埋汰,跟上海的朋友談到這個問題,一一羅列除掉房租以及各種生活開銷外,日子確實是過得很小心。

網上還有朋友自嘲講,我可能連討飯的都不如,還有的講我這工資可能是找不到對象了,跳出這個話題來講,我們這一代的人所肩負的責任和壓力,真的不僅僅是一星半點。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在北京那會認識了一位極具個性的朋友,且稱他為老黃吧,初識那會,是因為工作,他是我的上司,90后生人,來京七年,身上帶著特有的江南儒雅氣。難能可貴的也是這點,我與他性格有相似之處,這也促使我們有了思想的共鳴點。

北上廣的節奏很類似,連續幾個月都大半個月的加班,一天無休,終于是熬到有個喘息的時刻,我是哪都不會去的,除了吃飯什么都別喊我,可后來我發現每到周五下午,他人就不見了。

原來,他已經背上他的背包早出門去了,不是去西單的酒吧喝酒,也不是去三里屯的夜店蹦迪,北京周邊高鐵3-6小時能到的地方他早都走了個遍了,周六一早我醒來的時候,群里王家大院的照片中出現了他的身影,”這是最后一個短程的地點了,末了,一兩天的時間,我哪也去不了”。似是松了一口氣的跟我說道,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去每一個想去的地方,或許這是他表達自由的一種儀式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工作倍枯燥了,我不出去走走我心里壓抑的慌,一個月我出去一次,我暢快一個月,我一個月一次不出去,我一個月不暢快”。在老黃跟我說出這句話之后,我還挺正兒八經的思考了一下自己,其實怎么樣去認可生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答案,每一個人都是原子個體,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

我們都是被現實所脅迫的人,在最后的尾聲里,他也回了一趟家,房子已經裝修好了,沒有在他喜歡的北京,那些舍不了和求不得的故事,也漸漸放下心去,離開北京后,我曾問過他有何打算,以后可能會回家做點小生意吧,揚州也挺好的,但是我在北京待習慣了,不知道會不會不習慣不在北京的日子。

衣錦還鄉的夢,小到小時候的黑白電視機里赴京趕考的科舉考人,大到當代時刊羅列種種的創業家,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夢。雖好像都已習慣皆以功名論成就,但最后你回頭看,不管怎樣,你都優秀了一大截。我就特別喜歡我一位朋友的一句話:“怎么過好這一刻,就可能怎么過好這一天;怎么過好這一天,就可以怎么過好這一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前些日子經朋友推薦,接觸到了粥左羅的故事,粥先生說了一句話讓我大有感觸:你所遭遇的所有困難挫折,都會變成你進化的基因;凡殺不死你的,必使你更強大。人生百態,應試著去理解你自己真正的觀點,拼命成長,是你年輕時唯一重要的事情。

人不能卑微到把自己的好全部毀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