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本書作者維克多·弗蘭克是一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治療師,1905年3月26日出生于出生于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是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的締造人。1997年9月2日因心臟衰竭逝于奧地利維也納。(百度百科)
? ? ? 本書分為兩個主要部分,作者首先回顧了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經歷,然后再此基礎上歸納出,它的主要觀點:人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
? ? 書中觀點就構成了精神病學中的存在主義分析治療:意義療法(一種在治療策略上著重于引導就診者尋找和發現生命的意義,樹立明確的生活目標,以積極向上的態度來面對和駕馭生活的心理治療方法)。
? ? 書中作者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點:“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會拿走你很多東西,但他唯一無法剝奪的是你自主選擇如何應對不同處境的自由。”即人的內在力量可以改變其外在命運。
第一部分 集中營的經歷
在這一部分,作者主要記錄了集中營中一般囚犯所遭受的身體摧殘,以及精神狀態的變化。以此作為一個監獄心理學的極端例子,在第二部分討論心理治療中的“意義療法”。
1.囚犯在集中營中的第一個階段是收容階段,這一階段犯人的主要精神反應是“驚恐”。集中營的生活一方面充滿了肉體上的折磨,另一方面也在精神上打擊著囚犯:犯人喪失了所有財產和社會身份,蛻變為一個“號碼”——囚號;犯人不知道這樣的生活何時能夠結束,甚至是否會結束。
? ? ? 囚犯們脫離正常的生活來到地獄般的集中營,從最初還抱有一絲幻想,到看不到希望、 定自己的前半生。 在一個不承認人的生命價值、 剝奪人的意志的扭曲環境下,人的自我最終會遭受價值缺失之苦。
2.隨著在集中營的日子增加,囚犯們的精神反應進入到第二階段:適應階段。在這一階段大多數犯人的精神反應特點是:冷漠。集中營中的種種折磨使大多數犯人放棄了未來的夢想、逃避當前的現實,僅僅是想方設法地讓自己能活下來。而精神上麻木和冷漠正好提供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
? ? ? 作者進一步分析了導致這一狀態的原因。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境中選擇自己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集中營的犯人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取決于他們自己內心的決定,而不單單取決于集中營生活的影響。
? ? ? 看不到未來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淪,是因為他們老在回憶過去。回憶過去可以使人忘卻當前的痛苦,但也容易忽視積極度過集中營生活的機會:無法將苦難看做的自身內在力量的考驗,而是很不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把生命輕易拋棄。
? ? 在集中營里,有豐富的精神生活且比較敏感的人會承受更多痛苦,但對心的傷害就少了很多。他們將惡劣的外部環境轉化成內心豐富自由的精神生活。只有那些自甘沉淪、放棄對道德自我和精神自我內在把握的人,才會成為集中營惡劣條件下的犧牲品。
? ? ? 作者還分析了“意義”對人的重要作用。在任何情況下,人的生命都不會沒有意義,而且生命的無限意義就包含著苦難、剝奪和死亡。? ? 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人接受命運和所有苦難、背負起十字架的方式為他提供了賦予其生命更深刻含義的巨大機會。
? ? 對于如何理解生命的意義,作者認為我們期望生活給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對我們有什么期望。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向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問的人那樣去思考自身。
? ? 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身上、在每一個時刻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對生命的意義做一般的定義。生活永不重復,不同問題需要不同的應對。每個人都具有獨特性,一旦他意識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就會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的事業的責任,也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
3.隨著戰爭勝利,囚犯們被從集中營中解救出來,但犯人們的心理并沒有恢復正常,在這一階段囚犯的精神反應特點被稱為:人格解體,一切都顯得不真實、不可能。
? ? ? 一個人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一旦得到解放,反倒面臨某種危險,尤其是在巨大的心理壓力突然消失的情況下。這種危險就是心理的減壓病。
? ? 一方面在獲得自由后,囚犯們會認為可以任性的運用自己的自由,從而由被壓迫者變成了壓迫者,肆意妄為;另一方面,囚犯們回到正常生活后,常常發現現實生活并不像在集中營的惡劣環境下想象得那么美好,從而遭受夢想幻滅之苦。
? ? 對于回家的犯人來說,最重要的體驗是在他經受了那么多苦難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懼任何東西。這也意味著他們最后的解放到來了。
第二部分 意義療法
書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對“意義療法”的簡介。你療法著眼于未來,著眼于患者在將來應當完成的意義,著眼于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對這種意義的追求,而努力發現生命的意義正是人類最初的動力。
1.人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追求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是具體的、因人而異的,每個人都在追求自身獨特的意義。
2.人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也會遇到挫折,作者稱之為“存在之挫折”。這里的“存在”包含三層含義:存在本身、存在的意義,對存在意義的追求。“存在之挫折”會進一步導致神經功能癥,即“意源性神經官能癥”。
? ? 治療 “意源性神經官能癥”最適當、最有效的方法是意義療法。因為意義療法把人看成一種存在,它的目的是幫助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3.人對意義的追求會導致內心的緊張,但這種緊張正好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人實際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內穩態),而是為了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斗(精神動力)。
4.“存在之虛無”是指人們的內心空虛,覺得生活完全沒有意義,其主要表現是“厭倦”,導致其的原因可能是人類當前所面臨的“雙重喪失”:第一、在人類歷史支出產生安全感的某些動物本能的喪失;第二、當前,原本作為其行為根基的傳統的喪失。
5.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么,而應該明白是生命向他提出問題,他應該通過自己對生命的理解來回答。
? ? 對待生命,人們只能擔當起自己的責任,所以負責任是人類“存在之本質”。意義療法試圖使人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使他決定自己為什么負責、對什么負責以及對誰負責。
6.生命的意義總是在變化,但永遠不會消失。發現生命的意義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
? ? 方式一,通過創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成就或成功)
? ? 方式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愛)
? ? 方式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度。(克服困難)
7.“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通過愛才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性,才能幫助所愛的人實現他的全部潛能。
? ? “苦難”中人們也能找到生命的意義。當我們無法改變現實時,我們就面臨著自我轉變的挑戰。但遭受痛苦并不是尋找意義的必要方式,遭受不必要的痛苦只能說是一種自虐。
8.人最終決定自己的命運。人的自由選擇受生理、心理和社會條件的影響,但人有能力超越這些條件。人能夠在一定能力范圍內改變世界,并在必要時完善自己。
? ? 同時,只強調自由也是片面的。自由是人生命的一面,責任則是另一面:如果不能對生活付責任,那么自由只會墮落為放任。
附錄:悲劇性的樂觀主義
1.什么是“悲劇性的樂觀主義”?
? ? 人的一生中會經歷大小不同的悲劇,但所有的悲劇都可以歸為“三重悲劇”:痛苦、內疚和死亡。而 “悲劇性的樂觀主義”是指面對“三重悲劇”卻仍然能保持樂觀的情緒。
2.為什么能做到“樂觀”呢?
“假定在任何情況下,生活都是有意義的,即便在極為悲慘的境地也是如此,而這反過來又假定人的創造力會將生活中的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或建設性的因素。
? ? 1)將人生的苦難轉化為成就;
? ? 2)從罪過中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
? ? 3)從短暫的生命中獲取負責任行動的動力。
3.樂觀主義是自發的,不能通過命令的方式強制性地獲得。
? ? 樂觀是不能強求的,它只能是結果。樂觀需要理由,一旦找到理由,人自然會樂觀起來。人可以通過實現內在潛藏于某種特定情況下的意義來獲得樂觀的理由。
4.需要區分人的尊嚴和有用性。
? ? 人的尊嚴主要從能夠為社會做貢獻的角度定義。而當今社會則更看重成功,追求人的有用性。這就將人尊嚴意義上的價值和有用性意義上的價值混為一談。
? ? 這種混亂對個人可能引起“存在之空虛”,特別在追尋人生意義的過程中遭遇失敗,導致“存在之挫折”的情況下。而在看待他人時,以當下是否有用為標準,則會導致漠視他人生命的行為。?
5.生命是短暫的,我們不能忽視過去的輝煌。
? ? 一旦我們利用某個機會,實現了某種意義,我們就把事情完成,并將其“安全地”保存在“過去”之中。過去的事情是不可逆轉的,每件事都被珍藏得很好。
? ? 沒有任何理由去憐憫老年人。相反地,年輕人應該嫉妒老年人。雖然老年人沒有了機會、沒有了將來的可能性,但他們擁有保存在過去的成就,這是他們已經完成的意義。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