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過日子時,分歧比較少,要么聽你的要么聽我的,再不濟兩人商量著來。自從家里添了個娃,場面就大不一樣了。
你想給娃六個月添輔食,老人早早的就準備好了輔食面條。
你想給娃自然離乳,娃剛過一歲身邊就有人不停的勸說,母乳越大越不好戒。
你不想讓娃過早接觸電子產品,可孩子爸一回家就放不下手機,引得娃也好奇。
剛給娃報了鋼琴課,娃學了沒幾天就打退堂鼓,老人心疼小孫子讓你去退課。
養娃的路上好像每天都要遭遇八十一難。
養育觀念不一致怎么辦?當然誰生養的聽誰的。
說了好多遍,家人都不聽怎么辦?那就只能從改變自己做起。
為什么要改變自己而不是改變其他人?因為改變自己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01
先用知識武裝好自己
由于處在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年輕父母為了養育孩子早早的就備下功課。養孩子對于我們來說更像是接手一個大項目。
從備孕時就開始調整飲食作息,孕期開始加準媽媽群,學習怎么吃更健康,怎么有效的做胎教,怎么做新生兒護理,怎么處理寶寶常見疾病,寶寶即將臨盆時,那感覺就像還沒復習完就要高考了。
寶寶出生后家里的育兒書開始占領了半個書架,哪天寶寶的便便變了個色,都能立馬就準確地拿出某一本書翻到某一頁查看對應癥狀。
也就是在寶寶出生這一天起,不同的養育觀點也撲面而來。
年輕父母認為自己已經學習了那么多育兒知識了,應該聽自己的。長輩覺得自己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還多,應該聽他們的。
但是如果總是指出家人的錯誤,未免讓家人覺得難堪。長輩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來幫我們看孩子首先是發自于對我們的愛,如果總是遭到指責也會寒心。
想想如果是我們好心去幫助別人,還總被別人指責批評會怎么想?大概早就分道揚鑣了。
面對養育分歧,我們可以搜查資料給長輩看,如果他們不信任網絡上的觀點可以給他們看相關的書籍,相比起指責來說,以客觀的方式告訴家人新的養育理念更有說服力。
02
有時候可以適當放手
有時候不論跟家人怎么說都不起作用,說起這一點我也是深有體會。
我媽媽總是覺著我閨女吃不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喂給她飯,每次吃飯我都跟她說,您別喂她了,讓她自己吃。到現在孩子快四歲了,每次去姥姥家吃飯時都像個佛爺似的坐在沙發上,然后我媽媽一口一口往她嘴里填飯。
現在看到這種情況我什么都不說了,因為我知道孩子是會自己吃飯的,而且我也漸漸明白了那是長輩對孫輩的愛,孩子也欣然自得的享受老人的愛。我小時候我媽媽肯定也這樣給我填飯,我這么大了不也能自己吃飯了嗎。
不過對于長輩這種溺愛孩子的行為,雖然不好說什么,可是私下里千萬要給孩子做好功課,不然孩子真的養成壞習慣就麻煩了。
偶爾讓孩子接受長輩的溺愛也沒有什么不好,起碼等他們長大了回想起跟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在一起時都是溫馨的感覺。
再比如,我平時不讓孩子過多接觸手機游戲,我的手機上也沒有游戲,但是到了周末孩子就喜歡纏著爸爸玩他手機上的一些小游戲,偶爾玩玩游戲沒有什么大礙,而且玩一小會兒她自己就感覺無趣不玩了。若是長時間沉迷游戲就要采取一些行動幫孩子糾正了。
03
原則問題溫柔堅持
首先是要想明白什么是養育中的原則問題。孩子處在不同年齡段,面對的原則問題也不盡相同。
比如還是喂飯,在孩子一歲左右正是練習使用勺子自己吃飯的時候,如果家人還要親自喂飯那就堅持原則與家人溝通。如果孩子大點了,自己完全可以吃飯,那家人親自喂一兩次也不是什么問題。
比如孩子學鋼琴不久打退堂鼓,長輩可能經不住孩子淚眼婆娑要取消課程,此時我們就要跟孩子和老師溝通,可以適當調整學習進度,也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一個堅持不懈的過程,遇到困難首先要解決問題而不是放棄逃避。同時也跟家人做好溝通,盡量讓家人保持態度一致。
若是把所有問題都看做原則問題,未免會讓孩子和自己都很累。是否是原則問題還要父母們自己拿捏。
如果你認為孩子的品行,或者學習習慣,或者動手能力等等是原則問題,那就溫柔并且堅定地與家人溝通,讓家人之間對待孩子的行為盡量保持態度一致。
家人態度實在不能保持一致可以想辦法來解決問題,辦法總是比困難多。
如果奶奶喜歡看電視,但是這樣你擔心會影響到孩子學習,不妨給奶奶臥室配一個電視,既滿足了奶奶的需求,又不會影響孩子學習。
如果你擔心自己不在家的時候爸爸總是給孩子吃外賣,那就提前備好半成品的食品放在冰箱。這樣即消除了你的擔心,也給家人帶來便捷。
04
孩子需要看到多元化的家人
有時候我們不能保證每個家人對孩子都保持一致態度,那就轉變我們自己想法,多看家人的優點。
每個人首先身為人,其次才身為父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既然組建起一個家庭就要互相包容,容許他人在家庭中表現出自己的性格特點。
孩子到了學校也會面對形形色色的老師和同學,有的老師溫柔,有的老師嚴厲,有的同學容易交往,有的同學難以溝通。讓孩子了解到每個家人的性格不同,到了學校他就能更好的適應。
初為人母我們都不可避免的容易鉆牛角尖,想把最好的帶給孩子,所以不斷學習一些科學的育兒知識,也想讓家人跟我們一樣科學育兒。
可是,我們忘了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私人邏輯,當別人育兒態度跟我們不一致時,先嘗試從他的角度出發理解他的用意,我們便能很好的釋然。
在大家庭中撫育孩子時,大的原則問題溫柔堅持,小問題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孩子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脆弱,他就像一顆種子,有愛的澆灌和呵護就會慢慢生長,需要扶正時我們就積極協助,最終他會繁盛茂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