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為何,突然很想看錢鐘書先生的《寫在人生邊上》,然后找了很久,終于看完,這其實是我第一次看,但沒留下什么特別的印象,只記得為人處世不管在哪個年代,其實都差不太多,不管浮躁還是沉著,開心抑或悲傷,向往或是懷念,感受,大同小異。
比如,在這個年頭兒,不愁沒有人請你吃飯,只是人不讓你用本事來換飯吃。在我們這個年代,吃吃喝喝再正常不過,只有你不想吃的時候,沒有人不想請的時候。我們太過依賴于現狀,以有人請吃飯為榮,以此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被認同感。可似乎正正經經憑借自己的能力,去讓人贊賞,讓你以成功的典例去贏得一頓飯的情況,少之又少,十之八九的飯都是憂愁與負累、或是充滿目的性和功利性。可是呢,我們吃了人家的飯該有多少天不在背后說主人的壞話,時間的長短按照飯菜的質量而定;若是你今天請我吃了頓外賣,我會很意外,至少不會對你產生敵意了,若是你今天請我吃了頓海鮮大餐,我會直接將你標榜為好人的系列。所以做人應當多多請客吃飯,并且吃好飯,以增進朋友的感情,減少仇敵的毀謗。這樣一來,話題又回到了最開始,你常請別人吃飯,別人也會回應你,吃飯對于一切不愿彼此成為冤家的朋友,以及愿意彼此變為朋友的冤家是一件很值得的事,這樣的吃飯才是有意義的,才是請吃飯的良性循環。所以,沒什么是一頓飯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希望所有能請你吃飯的人都是看中你的本事。
再比如,如果你想認真思考一件事,那你就得保持耳聾,因為耳朵不聾,你就會聽到別的聲音,別人的想法會影響你的決定,此刻你的思想就會不公平,只能把偏見來代替。那時候,你忘掉了你自己也曾犯過同樣的錯誤,也曾做過一些讓人覺得討厭的事,也曾嚷嚷以致別人不能單純地思想,你更顧不得旁人在說你偏見太深,你又添了一種偏見,此乃惡性循環,我們總在別他人影響和荼毒他人思想的沼澤里愈陷愈深。最好的辦法,你自己得學會抉擇,人生的重要決定,得參照前輩們正確的意見,但你得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對于他人,其實人往往在心底都有著自己的一個答案,只是不確定,你最多能做的,就是幫他確定自己的答案,而不是另謀方向,如果你沒有那個能力,那好,你就守住嘴,不要多說,不要對別人的思想做出不公平的判斷。
還有很多小的細節與感悟,就不一一列出,這些寫在人生邊上的建議,其實還是很有好處的,能讓我冷靜下來思考,到底該怎么做,才能在自己的人生更加豐富有趣,而在邊上少留幾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