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首委婉而大膽的求愛詩。“求我庶士”,不妨讀為“我求庶士”。
1.關于詩意及介紹
這是一首待嫁女子對情感寄托欲求的詩。
這位女子看見梅子落地,引起了青春將逝的傷感,希望馬上同人結婚。此詩與《桃夭》,都是反映女子婚嫁的詩篇。《桃夭》充滿了對妙齡女郎婚嫁及時的贊美,故詩之情趣歡快;此時流露出待字女子唯恐青春被耽誤的怨思,故詩之情意急迫。
作為春思求愛詩之祖,其原型意義在于建構了一種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戀及時。對后世詩歌影響很大。
2.原文,朗讀及注音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3.【詩詞注釋】及參考譯文
【注】
1.摽(biào):一說墜落,一說擲、拋。有:語助詞,古語往往在一個單音詞上配一個“有”字。梅:果名,今稱酸梅。
2.七:七成,指樹上未落的梅子還有七成,比喻青春所馀尚多。一說非實數,古人以七到十表示多,三以下表示少。
3.庶:眾多。士:古稱未婚男子為士。
4.迨(dài):及,趁著。吉:吉日,好日子。以上兩句是說希望有心追求自己的男子們不要錯過吉日良辰。
5.三:三成。樹上梅子只剩下三成,喻女子年齡漸大。
6.今:現在。
7.傾筐:斜口淺筐,猶今之簸箕。塈(jì或qì):“摡(xì)”的假借字,取。用頃筐取梅,言其落在地上的已經很多了。
8.謂(huì):會的假借字,會之,指仲春會男女,不必舉行正式婚禮,便可同居。一說“謂”是告語,言一語定約。一說歸,嫁。
【譯詩】
梅子漸漸落了地,樹上十成還有七。
追求我吧年青人,切莫錯過好時辰。
梅子紛紛落了地,樹上只有三成稀。
追求我吧年青人,今天正是好時機。
梅子完全落了地,提著竹筐來拾取。
追求我吧年青人,趁著仲春好同居。
4.賞析
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這是一位待嫁女子的詩。她望見梅子落地,引起了青春將逝的傷感,希望馬上同人結婚。《周禮·媒氏》:"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毛傳》:"會而行之者,所以繁育人民也。"這兩段話可以說明本詩的背景。龔橙《詩本義》說:"《摽有梅》,急婿也。"陳奐說:"梅由盛而衰,猶男女之年齒也。梅、媒聲同,故詩人見梅而起興。"他們道出了詩的主題與興意。
春,梅子黃熟,紛紛墜落。一位姑娘見此情景,敏銳地感到時光無情,拋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卻嫁娶無期,便不禁以梅子興比,情意急迫地唱出了這首憐惜青春、渴求愛情的詩歌。
珍惜青春,渴望愛情,是中國詩歌的主題之一?!稉坑忻贰纷鳛榇核记髳墼娭妫湓鸵饬x在于建構了一種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戀及時。從北朝民歌《折楊柳枝歌》“門前一株棗,歲歲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到中唐無名氏的《金縷曲》“花枝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從《牡丹亭》中杜麗娘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到《紅樓夢》里林黛玉嘆惜“花謝花飛飛滿天”;以至聞捷《吐魯蕃情歌》中的“蘋果樹下”和“葡萄成熟了”這兩首名作,可以說,無不是這一原型模式的藝術變奏。然而,《摽有梅》作為先民的首唱之作,卻更為質樸而清新,明朗而深情。
學習《詩經》,閱讀經典。以上資料來源于讀書筆記或是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