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驢得水》,開心麻花的第二部電影作品。2016年就出來了,今天下載了看了。本以為是一部喜劇電影,結局也應是大圓滿收尾,沒想到的是喜劇的方式演繹了一個悲劇。電影講述的是三民學校的四名老師包括校長,在為了緩解學校經濟困難下編造了一名呂得水老師,獲取工資收入,而產生的一系列事件。
孫校長,一個樂觀主義者,在一個只有五名學生的學校里,居然想到通過獎學金來激勵附近村民把孩子送過來接受教育。在遇到特派員調查呂得水老師的情況時,想到培訓一個沒有任何文化的銅匠來頂替。在最后事情被揭發后,還是樂觀的想,學校可以保住就好,自己要繼續做校長。
張一曼,一個很大爭議的角色。她在劇中是一個追求自由主義的女孩,甚至可以為了自己的爽,可以和任何一個沒有感情的男人發生關系。而在當時的社會甚至是現在的時代,一個女性的這般追求,終歸是會遭遇難以想象的待遇的。
周鐵男,一個錚錚鐵漢,可以為了自己老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去武力與學校理論的。但諷刺的是,他對于孫校長的女兒孫佳的愛意,在一次次的機會中,還是沒有勇氣表達。在特派員下屬的槍聲下,他立刻變成了特派員鞍前馬后的馬仔了。還要和孫佳解釋,自己是在臥薪嘗膽。
裴魁山,一個精明算計而內心自卑的人,在劇中每次提到捐錢籌集獎學金時,總是提出自己有種種的原因捐不了。在獲得呂得水的一大筆錢后,立刻貂皮大衣上身,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表白心跡被張一曼拒絕后,懷恨在心,辱罵等不堪入耳的詞匯一一出口。
以上是三民學校的有且僅有的四名老師。
而劇中最具諷刺性的人物算是銅匠了。一個沒有任何文化的、害怕因拍照片而減壽命的、對自己的老婆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愚昧的小人物。在經過幾位老師的改造后,成了那個虛無的呂得水。從以前不認識字,到有了一些文化,從對老婆言聽計從,到為了張一曼,爆發,讓老婆滾,說自己受夠了。從以前任勞任怨的做一名銅匠,到想要獲得權力、金錢和自由。從對張一曼的喜歡,到識別到在張一曼心中的模樣后,開始折磨、開除、辱罵張一曼。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牲口了。
特派員,是權力、金錢的象征。在劇中扮演了一個線索,把所有的人物穿起來。為了能夠獲得呂得水的資助費,在知道呂得水的實際情況后,恐嚇、誘惑、武力、殺驢,動用各種方式,幫助銅匠泄憤,來達到他自己對金錢的渴望的目標。
看完電影后,心里有種凄涼的感覺。一些不甘平窮但愿意奉獻的老師,在物質欲望面前迷失了方向,編造謊言、改造銅匠為老師,從一個小的謊言,演變成老師成為了特派員斂財的工具,在權勢面前沉淪,對特派員俯首稱臣,編造更大的謊言。而銅匠,原本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在一個謊言中,被打造成一個知識分子,學習了一些知識,知道了自由、自我,而變成了一個自私自利沒有靈魂的牲口了。就像在現在的社會中,網絡上出現的一些謾罵某某暴露自己家事的明星的無腦網民,他們通過媒體、網頁、小道消息等,獲取了一些明星的片面信息,加上自己的揣測,而大肆惡意評判,還要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其實不失為另一類的“銅匠”了。
最后,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們每個人在發表對某個人的評價前,能了解這個人再多一點,獲得的信息再豐富一些,再多獨立思考一下,那么我想,“張一曼”的結局將會好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