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勘瘎??幾許美好,撕碎給你看
《驢得水》講的是在民國時期,一所鄉村小學為了獲得更多經費,將運水的驢子向教育部虛報成一名老師“呂得水”,結果教育部特派員突擊檢查,為了圓謊而不得不撒更多的謊,最后在強權和欲望的驅使下,每個人的人性都開始崩塌。故事因一個謊言開始,而到最后根本收不回來只能任由它破碎在地。片中的人物性格和命運也因為這個謊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高喊著“團結,樂觀,奮斗”的老師和校長最后支離破碎;曾經自由純粹的張一曼半瘋自殺;就連最單純的校長女兒,最后也不得不配合演戲……尤其是影片的后半段,片中每個人物中人性的美好被撕裂,丑惡被赤裸裸地暴露了出來。這是喜劇,骨子里,它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就如影片的宣傳語所說的“講個笑話,你可別哭”,這完全不是來逗人的,而是來傷人的。我們在觀影的過程中多多少少都能在從看似荒誕的情節中感受到好像這就是真實的社會的反映,能感受到他們所傳達的諷刺意義。
我把這部電影定位為揭露現實,揭露人性弱點的一個影片!本來是一部反映教育現實的題材,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卻是影片中所暴露出的人的自私、貪婪、矛盾和無奈等人性中的弱點!
最初,校長一行四人是自愿來到偏遠地區立志改變中國農民的“貧、寓、弱、私”,本是值得頌揚的,但他們卻在美好愿望的驅動下不斷自我妥協、突破底線,一步步從好人變成了惡棍,最終好心辦了壞事。本來最開始只是將運水的驢虛報成了一位老師,多了一筆經費,但這也是現實困難,本無可厚非,但面對教育部的視察,或許是因為怯弱,或許是因為害怕,當事態還沒有那么嚴重的時候沒有人勇敢的懸崖勒馬,以至于一步錯、步步錯,最后事態已經完全不由自己控制,只能為了應付、為了解決麻煩而或無奈或被迫的做著違背自己初衷、違背自己本意的事情,但最后,都將飲鴆止渴、自食其果。
看了電影,不禁引起我的思考——錯誤究竟應該在什么時候停下來?我想人人內心都是有最基本的道德認知及評判標準的。其實他們所有人在事情的發展過程中都或早或晚的知道他們的做法是不對的,尤其是當事情的進展開始涉及到自己的原則或底線的時候,但事實上事態已經由不得他們的,他們只能被現實“逼”著繼續走向罪惡的深淵。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一句話:當你控制不了結果的時候,請控制好過程;當你控制不了過程的時候,請控制好前提。正如一個比較成功的商人說從一開始他就決定不會做官,因為他十分喜歡錢,他知道如果他做官的話,久而久之,他一定會是一個貪官。他在控制不了過程和結果的時候,選擇了控制好前提,不給自己貪婪犯錯的機會。是的,人性中本來就存在著一些人性的劣根性,不要去挑戰人性的弱點。那錯誤究竟應該在什么時候停下來呢?當然如果你能控制好前提當然最好,但是人哪有不犯錯的呢?如果在過程中當你發現已經誤入歧途了,請勇敢一點兒,及時懸崖勒馬,快刀斬亂麻,才不至于越陷越深。當你時刻記著反省自己是否泯滅了良知和初衷,是否好心辦了壞事時,面對生活這一亂攤子才能少一些無奈和被迫。
真情?假意?
當魁山和銅匠對一曼動了真情但愛而不得時,因愛生恨,對一曼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和侮辱。當因愛生恨的銅匠黑化反擊一曼,并且讓所有人加入到攻擊的行列時無疑掀起了整個劇情的高潮,這一幕將整個矛盾沖突推到了極致,片中每個人物中人性的美好被撕裂,丑惡被赤裸裸地暴露了出來。面對強權和威脅,曾經高喊著“團結,樂觀,奮斗”的老師和校長最后支離破碎。尤其是銅匠和魁山的變化,令人咋舌,讓我不得不懷疑他們對一曼的復雜的情感。當銅匠提出要大家罵一曼時,裴魁山第一個站出來,盡可能的用最難聽的字眼侮辱一曼,就像泄憤一樣。當看到一曼被罵、自己打自己的時候,甚至于接受不了自己被剪了頭發的刺激瘋瘋癲癲的時候,銅匠沒有一絲動容和停下這一切的打算,這不得不讓我懷疑,或許是劇情需要。如果說孫校長、鐵男是被逼的,那銅匠和魁山完全是自愿并且還很樂意侮辱一曼的,這可是曾經真的對一曼動過真情的兩個男人啊,只能說人心難言。
教育應該何去何從?
一個曾經那么淳樸簡單的銅匠卻能如此黑化,發生360°的轉變,銅匠說是他們教會了他。面對這一切的荒誕和不可思議,孫佳也哭著說是她把人教壞了。面對什么都不懂的銅匠離開的時候,孫校長送了基本書給銅匠,并說有教無類。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曾仕強教授曾說過: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尤其沒有絕對的人性的善惡,也沒有純粹惡的人,這種人世界容不下他,也沒有純粹善的人,這樣的人自己容不下自己。反思教育的作用和目的,這群老師本是立志給中國農民帶去知識、帶去文化,改變他們的“貧、寓、弱、私”,但事實上他們卻把一個原本淳樸善良的銅匠教得沒有了人性。最近看到一個對“有教無類”的新的理解:人原本是“有類”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賢,有的不肖;但通過教育,卻可以消除這些差別,“有教則無類”,“有教無類”是教育的結果,不是前提。教育的本質就在于消除人性中假惡丑的成份,發揚人性中真善美的光芒。怎樣能夠讓人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依然能夠做到善良?值得每個教育工作者深思。當你真正的對人性看透了,絕望了,你還會像一曼那樣瘋掉嗎?或者又像其它幾個人改變自己,只為所謂的“目標”,或是違背初心,融入眼前的這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