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讀】
《蘇東坡傳》十四
“腹有詩書氣自華”。各位同學早上好,新一天的每日一讀將從這一刻開始。今天,我們的閱讀任務是《蘇東坡傳》第十四章逮捕與審判。請大家翻開書本150頁,跟隨我的朗讀開始閱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1、李定舉了哪幾項理由說明為什么應當處蘇東坡死刑?
2、蘇東坡在獄中等待案子的結果和自己的命運吉兇之際,發生了一件怎樣神秘的事情?
札記分享1:王璐珂
在文中,李定舉了四項理由說明為什么應當處蘇東坡死刑。在奏章前面序言中,他說:“蘇軾初無學術,濫得時名,偶中異科,途叨儒館。”他又接著說蘇東坡急于獲得高位,在心中不滿之下,乃譏訕權要。其當殺理由之一是,皇帝對他寬容已久,冀其改過自新,但是蘇東坡拒不從命。另一個當殺的理由是,雖然蘇東坡所寫詩之荒謬淺薄,但對全國影響甚大。“臣叨預執法,職在糾奸,罪有不容,豈敢茍止?伏望陛下斷自天衷,特行典憲,非特沮乖后之氣,抑亦奮忠良之心,好惡既明,風俗自革。”當時王安石一派的人,皆是不斷彈劾蘇東坡,不論他有罪亦或是無罪,總是要想個辦法除去他,卻從未想過究竟是誰錯誰對,這就是現代人較古人的區別,現代人總會換一種方法去思考對錯,而古人大部分確實堅持己見。
在李定的四個理由之下,皇帝雖沒有將蘇東坡處死,卻還是將此案交給了御史臺處理。在被壓去監獄之前,蘇家人皆是大哭,而蘇軾本人確實笑著向他們講故事,講蘇夫人逗得直笑,也可見蘇東坡本人之樂觀了。
繼而便是啟程去監獄了, 蘇東坡在獄中等待案子的結果和自己的命運吉兇之際,發生了一件神秘的事情。一天晚上,暮鼓已然敲過,蘇東坡正要睡覺,忽然看一個人走進他的屋子。一句話也沒說,他往地上扔下一個小箱子做枕頭,躺在地上就睡了。他以為這人是個囚犯,不去管這人,蘇東坡自己躺下也睡了。大概四更時分,蘇東坡覺得有人推他的頭,這個人向蘇東坡說:“恭喜!恭喜!”
原來,這是皇帝派來監視蘇東坡的太監,這也是為何后來蘇東坡被寬恕貶至黃州做太守的原因。
一個人總是會因為一些小事,再加上旁人扇風點火,而誤會一個本并沒有錯的人,如果及時醒悟,便無大事,若是沒有,后果可想而知。
點評1:許振墉
識蘇東坡后,又是一個新的篇章。看了璐珂同學在札記中的一席話,心中涌起萬縷思緒隨風輕舞。
我認為由璐珂同學的札記來看,斟酌她的一字一句,不難發現她的語句井井有條、富有條理,無不緊扣主題。其次,這篇札記還根據自己的所思所想來進行了展開,在達到了問題的同時也參雜了自己的想法。這一點是別的同學比不上的。
但是在她最后一段的觀點中我認為是有誤的,她說的前一句是沒錯的,但是后一句就有點偏離文本了。我認為文中作者想要表達的觀點是說明了一個人要“眼見為實”不能輕信別人說的話。只有經過自己的求證,才是值得相信的。同時也反映了宋神宗的智慧還是值得肯定的。
人總不是完美的,文章亦是如此。雖然尚有不足,但還是有自己好的地方。希望璐珂同學能彌補不足,發展長處。“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焉”。
札記分享2:王晨露
在文本中,提到過蘇東坡被官家逮捕,在這期間李定舉了四項理由來說明蘇東坡應當處死刑:1.蘇東坡初無學術,濫得的實名2.書中給予獲得高位在心中不滿奶奶機上權要3.皇帝對蘇東坡寬容已久,翼其改過自新,但是蘇東坡拒不從命4.蘇東坡寫詩荒謬淺薄,對國影響甚大。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李定的狡猾和他下定決心想要至蘇東坡于死地。
蘇東坡在獄中等待受審時,發生了一件神秘的事情:在那天晚上,蘇東坡正要睡覺,突然來了個人進了他的屋子,拿了一個箱子當枕頭,趴在地上就睡了,蘇東坡沒有多想,也睡覺了。大概四更時分,那個人對他說了幾聲:“恭喜,恭喜,”說完就走了。事后蘇東坡才知道這是皇帝并不想殺他,派了一個太監來觀察他。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皇帝對蘇東坡的信任和蘇東坡個人品質上做到的問心無愧。
點評2:朱心怡
王晨露同學的札記中直接寫出蘇東坡的兩個問題,沒有寫出社會的風氣和狀況是如何的,在我認為開頭內容體現出了蘇東坡的疾惡如仇,把那些不法分子---小人的最大障礙,只要除掉了他,小人便可以順利走下去,小人的險惡,東坡的無畏無懼,曾只是點出那些小人的奸惡之處,而現如今卻直接控訴那些小人的大名,他歌頌了人民的貧苦勞疾,可那些應付起這責任的那些官員卻毫不在意,在這之中,農民三個月無鹽吃,體現了人民的貧窮,反襯出了經濟農業發展出現斷隔缺陷,官員與士兵的蠻橫無禮沒有軍隊中的規矩,也體現出當時政策的混亂,百姓也在忍受水深火熱的生活.在李定的控告之下,東坡無奈只好正式請假,之后朝廷派官差來,這讓東坡措手不及,東坡只能出來見他們,通過審判的結果,皇帝說他還沒有被確定,東坡要求回家見他的家人,他的家人大哭,東坡還有興致講笑話讓他們笑,李定舉了四個例子說明蘇東坡該殺的原因,我與晨露同學的觀點是一樣的,但是她的觀點與書上的結構基本相同,沒有一些自己認為的一些語言,我認為他可以補充一些有關東坡的一些性格與皇帝為什么對蘇如此信任,即使在那些小人的教唆之下也不動搖,而派一個人暗中調查他的行蹤想知道他對自己忠不忠心,可事實的確這樣,東坡很忠心,皇帝知道之后相信東坡,東坡也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