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讀】
《蘇東坡傳》十八
“腹有詩書氣自華”。各位同學早上好,新一天的每日一讀將從這一刻開始。今天,我們的閱讀任務是林語堂《蘇東坡傳》的第十八章。請大家翻開書本跟隨我的朗讀開始閱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1.送蘇東坡起程的都有哪些人?
2.王安石的幻象是什么樣的?
札記分享1:曾家樂
蘇東坡準備搬家,送他啟程的人有一大群:其中有士紳、窮人等。有十九人將蘇東坡送上船;在道路兩旁為蘇東坡踐行的還有他的朋友、農人,也有被他搭救的孩子的母親;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三個朋友,他們,一直陪同蘇東坡到九江,一個是老朋友陳慥、另一個是和尚參廖,第三個則是道士喬仝。從為蘇東坡踐行的人可以看出蘇東坡人際交往廣,朋友多,人緣好,但這一切一切都是他憑借著自己那一顆熱情、友好的心得到的。王安石開始看見幻想的時候已是一個疲憊頹唐的老人。一次,看見自己那活時無所不為、可早已死去的獨生子在陰間戴著鐵鏈手銬受罪。而這幻想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噩夢,像一個死神隨時都可以奪走他的生命,一直困擾著他,令他著實害怕起來,也加速了他的死亡。
點評1:潘文靜
曾家樂同學的分享有些不符合老師的要求,老師已經說過不能只回答兩個問題,還要根據自己的理解談些自己的感受,但曾家樂同學只回答了兩個問題,不僅如此他也只是復述了出來,沒有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這樣札記就沒那么像分享一樣,反而有些復述章節中的故事罷了。就比如第一個問題,我認為從送行蘇東坡的人中可以看出送行的人各式各樣,體現了蘇東坡為人寬厚。這也是我自己的想法,分享出來,也就是與人同享。再談談,第二個問題,從王安石看見幻象這段描寫中,可看出林語堂的主觀,也就是為了嘲諷王安石,這也就傳達了每個作者都會有自己的主觀,但這主觀所表達出來的不一定是事實,這也告訴我們看文章不能一味的隨著作者而去評價他人,我們要保持頭腦清晰,不輕易評價他人的好壞,畢竟世上沒有真正的好人,也沒有真正的壞人。對此,我們也要帶著自己的思想去寫札記,不要只圍繞著兩個問題去寫札記,要通過自己的判斷自己的思想去分享給大家,觀點錯誤不要緊,至少是認真寫的,是有過自己的思想的,能夠把自己的這份思想分享出來,也就是一份勇氣啦!所以,曾家樂同學,希望你能更加用心地寫好札記。
札記分享2:吳陳杰
有士紳、有窮人,有各色的人等,還有他那3個朋友。其中有十九人一直送他到船上。而周圍都是他的朋友、農人、感激于他的孩子被他所搭救的窮父母,還有陌生人。有是種種原因,蘇東坡又得改調他處。“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蘇東坡來來往往,四處奔波已不知歸處,浪跡天涯。這是皇帝的一份心意,調至汝州,生活亦較為舒適。可調往此處,他又要棄下數年的辛勤,一切又要重新做起。他亦然決定遵奉圣命,調至汝州。他起程了,七月,他經南京。他去看王安石。也是不久,王安石開始看見了幻象:他的獨生子正在陰間受罪,戴著手銬。他惴惴不安,著實害怕起來。這種種也是他晚年凄苦抑郁的誘因吧。
點評2:王友楠
陳杰同學你好,你對兩個問題的回答并不夠完整。首先,在第一個問題里雖是只提到有哪些人為蘇東坡送行,但你依然要思考一下這些人為什么要為他送行,從中可體現出蘇東坡的什么,這其實都需要你的回答反饋。在第二個問題里,問道王安石的幻境是什么樣的就需要你準確地回答出來,而不是一筆而過,而且我個人認為,這第二個問題才是重點,你反而略寫,有些不當。其次,雖說這王安石的幻境其實是虛假的,更是不可考證的,但卻實際的寫出了王安石對人民和國家的危害之大,不只是因為他的兒子而懺悔,也是為他曾經犯的錯而感到懺悔。而作者林語堂先生將這件不可考證的事件寫在這本書里更多的是一種諷刺的寓意和自身的感情色彩。其實王安石這個人物的行為和性格并不討人喜歡,而他一輩子所推崇的新法更是將人民推入水深火熱之中,哪怕他也是為了國家的發展,但他的手段之卑劣和所做的事之無益,得到這樣的評價也是不足為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