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崇藝君
東山,原是廣州城東郊外的崗地。直到清末民初,外國人到此修建基督教東山堂以傳教辦學,幽雅的環(huán)境吸引了眾多歸國華僑到此置地建屋。一幢幢小洋樓拔地而起,成為如今東山口的名片。
沿著起伏蜿蜒的小路,與一座座精致的仿西洋古典式建筑擦肩而過。清水紅磚墻,民國水刷石,雨后微涼,爬滿整座墻的綠色植物泛著晶瑩的光。踩過深深淺淺的水坑,仿佛闖入了民國時期的舊夢中。
夢中,有充滿詩意的路名。
“煙墩路”——“煙墩”在古代意指烽火臺,也在暗指東山口高低不平,起伏不定的山崗地形。當年傳教士創(chuàng)立的培道中學歷經(jīng)變遷,如今成為煙墩路上的廣州七中和培正中學。兩所園林學校隔街而立,綠瓦紅墻,飛檐舊木,獨有風韻。
“恤孤院路”——百年前,傳教士為東山口的慈善機構命名為恤孤院,比孤兒院、福利院更多了一分悲憫之意。而作為路名起源的那家恤孤院,如今已不復存在?!八仑愅ń颉薄傋屓讼肫鹑毡距l(xiāng)間,某條開滿繁花的悠長小路,但其實它真正的意思是“在東山寺的背后,通往海邊碼頭的那條路”。
地名如此風雅的地方,曾經(jīng)又住著何等風雅之人?
廣州民諺有“東山少爺,西關小姐”之說,東山向來是廣州權貴人士的世居之地,官家子弟一擲千金,倜儻風流。東山的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東西對立,相輔相成,是整個三十年代廣州商業(yè)社會的兩大縮影。恤孤院路上的逵園,與隅園、春園、簡園、明園并稱為東山洋樓的“五大僑園”,現(xiàn)在已被改建成一個藝術空間,舉辦一些小眾的展覽。小洋樓內(nèi),客廳的壁爐靜立一隅,映照出每年冬夜,合家圍爐而坐,談笑風生;地板的拼花階磚依然光亮,折射出搖曳燭光下的婀娜舞姿;寬敞的廳堂里回響著觥籌交錯的聲音,開放的露臺上吹拂過習習而來的涼風。直至后來硝煙四起,這些華麗古典的洋樓又變成了起策革命的紅色搖籃,無數(shù)先輩進出其間,與動蕩的中國共同走過風雨飄搖。
舊城改造的浪潮中,東山口的建筑被保留了下來,自此寧靜安逸,與世無爭。具有浪漫情懷的人經(jīng)營了一間間別具風情的小店,咖啡飄香,慵懶的花貓蜷在墻角打著盹兒。洋樓紅磚,綠樹掩映。這里有無盡的故事,有不改的濃情,你可愿倚墻傾聽,隨風入夢?
----------------------
原創(chuàng)文章,祝閱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