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本書 ·——
《選擇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視角去破解我們所面臨的困境,它認為我們痛苦的根源在于不滿意的人際關系,我們總是試圖要別人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情,或者強迫自己做令人痛苦甚至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這就是我們習慣使用的的外部控制理論。選擇理論認為,實際上我們無法控制他人,我們只有選擇改變自己。
——· 關于作者 ·——
本書的作者威廉·格拉瑟是美國心理學家,同時也是選擇理論和現實療法的創始人。他從凱斯西儲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專玫精神醫學,曾為退伍軍人和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詢。《選擇理論》是他在總結了自己近半個世紀的心理咨詢臨床經驗的基礎之上寫出來的。
——· 本書金句 ·——
1.我們越自由,越能以不妨礙別人的方式滿足自己,就越能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不只為個人的利益,更為了大眾的利益。
2.選擇理論意味著什么?自由。
3.我們能給予他們或者從他人處獲得的只是信息。我們和他人如何處理該信息則是各自的選擇。
4.在選擇理論的世界里,會有更多的人享受相互傾聽的感覺,而不會試圖與人強辯。
5.父母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彼此相愛。
6.憤怒通常是一種無效的選擇。它很少能使我們得到自己想要的,特別是用它來控制也感到憤怒的成人。
——· 核心內容 ·——
一、外部控制理論與選擇理論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
外部控制理論是破壞個人自由與摧毀人際關系的普遍心理學。外部控制就是相信別人真能控制我們的感受或行為,而這一信念奪走了我們想要而且需要的自由。
外部控制理論認為,懲罰那些做錯事的人,這樣他們就會去做我們認為對的事;獎勵他們,他們就會按照我們期待的去做。這支配了大多數人的思維:對支配者來說,這是他們繼續控制他人的有力手段;而對受支配者來說,他們可以找到安全感。
基于外部控制心理學的三個信念,我們來看看選擇理論與它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
第一個信念:外部控制心理學認為,當我們接收到了一個外部信息時,我們就必須做出反應。選擇理論認為,信息不是控制,它不能強迫我們去做什么,我們可以選擇忽略它,或者靈活應變。
第二個信念:外部控制心理學認為,我可以控制別人,別人也可以控制我。而選擇理論卻認為,其實你無法強迫別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因為那根本無法達到你的目的。
第三個信念:外部控制心理學認為,懲罰那些不聽從指揮的,獎勵那些聽從指揮的,這是一種有效的方法。而選擇理論卻認為,促進關系比獎勵與懲罰的手段更有效。
選擇理論著重于關系,而不是控制。
二、改變你的行為,接近你的優質世界。
優質世界簡單來說,就是你渴望過什么樣的生活?你期待與誰建立親密關系?你期待在工作中獲得什么?這些能夠給你帶來美好體驗的愿望就構成了你的優質世界。
優質畫面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我們最想共處的人;第二類是我們最想擁有或者體驗的事物;第三類是我們遵循的理念或者信念。
我們在滿足自己的需要時,就是在不斷創造和改變優質世界。我們可以選擇將什么人放進優質世界,并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描繪他,我們同樣可以選擇將他們刪除。從這一點看來,你的快樂是你選擇的,你的痛苦更是你自己選擇的。你唯一不能從優質世界中刪除的是你自己,那樣,可能你就沒有自我,或者說,你就不存在了。
三、解決沖突的秘訣——調解圈。
調解圈是什么?就像在地上畫一個圈,兩個發生沖突的人都跨進這個圈子里,然后通過溝通讓他們去解決沖突。
人們發生沖突是因為每個人天生的個性不同,決定了他們的需求強度不同。這種需求強度的不同,導致了人際關系中的相容性與不相容性,當關系不相容,沖突與矛盾就產生了。選擇理論會將在關系中出現問題的雙方納入一個圈子里,雖然這兩個人有著不同的需求強度,但只要他們重視這段關系,就有機會讓他們進入有效溝通的調解圈。
每個人都有生存、愛與歸屬、權力以及自由的需要,但對每一種需要的需求強度卻有著很大的不同。人們有一種傾向,就是在某一階段,為了某種需要而忽略別的需要,這就產生了需求強度的差異。
調解圈更像一個儀式化的過程,也是一個給予伴侶理性溝通的平臺。當沖突雙方踏入調解圈,以關系為導向,分歧就會縮小,也就是走向相互妥協、相互理解的方向去了。
四、選擇理論是如何改變我們的人際關系以及生活的?
運用選擇理論,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去改善我們的關系,創造幸福的人生:
1.了解彼此的優質世界
2.放棄外部控制理論
3.進入調解圈
選擇理論讓我們聚焦在當下我們能控制的、能做的事情上,而不是總是放在對未來的期待上。
選擇你想要的生活,讓選擇理論幫助你做出正確的選擇,讓你的人生燦爛如花。
講述:sunny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