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飯后,說起家長里短,總有些無奈,常常會感嘆:“人比人,比死人。幸福就是一種感覺。”幸福和痛苦真的就是一種感覺嗎?
一、痛苦是自己選擇的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過得不好,不是物質匱乏,身體不健康;而是常常處于生氣、煩惱、抱怨的不良情緒中。
這些不良情緒往往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的:上班路上堵車了,領導要你額外提供一份報告,臨時安排一個會議,孩子的作業沒有按時完成,老公因為飯局沒有回家……
這些細小的事件,會讓你覺得忍受著別人帶來的痛苦,你會因此抱怨,會責難別人。在工作中不敢對同事、領導發泄的怨氣,就會帶回家中。一旦你覺得家人有一點不對勁的地方,就會觸怒你,讓你大光其火,弄得家人很不滿意,于是鬧出家庭的不和諧。孩子不愿聽從你的教導,夫妻經常吵吵鬧鬧。
這種惡性循環,會讓你愈加痛苦,家人也覺得跟你在一起很痛苦。
在《選擇理論》一書中,作者認為我們多數人從來沒有意識到,正是我們自己選擇了這些痛苦。
《選擇理論》是一本講述如何積極選擇自由新型人際關系的心理學書,作者是美國心理學家,選擇理論和現實療法的創始人威廉.格拉瑟。
1996年,他將自己在半個世紀的心理咨詢經驗基礎上總結并建立的“控制理論”更名為“選擇理論”,本書分理論、實踐和應用三部分,系統而全面地展現了對心理問題的創新解讀。選擇理論認為,他人對我們的影響只有信息,我們的情緒都是自己選擇的。
選擇理論告訴我們,人類對自己的生活擁有更強的控制力,對自身的痛苦擁有高度的控制力,而許多控制都是無效的。如對孩子感到煩躁,你對他大喊大叫并對他發狠話,事情卻變得更糟糕。
通過選擇理論,采取有效的控制,意味著在你和孩子以及他人相處的時候,做出更好的選擇。
二、外部控制是諸多痛苦的根源
一個思維中數千年的傳統,頑固地支配著我們,我們常常被有責任的認為:被迫或是迫使他人去做認為對的事情,我們選擇反抗這種壓迫的方式正式人類痛苦的最大根源。
破壞了個人自由而摧毀人際關系的普遍心理學,作者稱之為“外部控制心理學”。這種控制可能小到一個不贊成的眼神,也可能強大到威脅我們的生命。
一次一位調皮男生的父親被老師請到學校,在辦公室,父親見到兒子,不由分說就給兒子一耳光,同時對他吼道:“我整天辛苦的掙錢,讓你到學校好好讀書,你干些什么?”兒子雖然只有13歲,個子卻跟父親差不多高,他火了:“我不想讀書,你怎么樣?”說時遲,那時快,兒子一頭把父親撞倒在地,自己揚長而去。這次老師本著溝通雙方,卻沒想到把事情弄得更糟糕。
有的妻子或丈夫,總是懷疑對方的情感,千方百計想了解對方在外面所有的活動和接觸的異性。比如故意用挖坑的語言試探,悄悄查看手機里的信息。這樣的心態和行為除了對自己造成傷害外,還會破壞夫妻和親子關系。
古代君臣之間更是一種很典型的控制關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三綱五常宣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女子的訓導“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無不是絕對的控制,在這種控制關系中,其實體現了控制者的弱勢、緊張和恐懼,被控制者一旦有了機會,就會反抗。
外部控制心理學有一個簡單的操作性原則:懲罰那些做錯事的人,這樣他們就會做控制者認為對的事了,正如“殺雞給猴看”;懲罰不奏效時,就會加大懲罰力度。做對事的,獎賞他們。懲罰或獎賞,這樣他們就會聽從指揮。
我們常常揪住對方曾經犯過的錯誤,威脅他,以造成他的“負罪感”和“恐懼感”。還有就是對他百般地好,萬一發現有問題就追問:“我對你那么好,你怎么那么沒有良心……”這樣做的目的,是一旦他做了錯事之后,使他有“負罪感”和“內疚感”。
使用外部控制對每個人都是有害的,是諸多痛苦的根源。如丈夫虐待妻子,而丈夫也經歷著痛苦。外部控制打擊我們完成優質工作、學生完成優質學業的意愿,破壞幸福、健康、婚姻和家庭。
三、大多數人都有控制欲望
掌權者——政府官員、父母、教師和領導奉行控制理論,利用強制達到目的。被控制者接受控制,可以找到安全感,體驗控制在自己身上的作用,希望自己最終也能控制別人。所以大多數人都在做著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忍受虐待、暴力,甚至對生命的威脅。
外部控制,在我們的慣性思維中根深蒂固,很多我們在人際關系中感受到的痛苦,如師生關系、婚姻關系、親子關系、領導與職員關系,我們總是覺得時間越久相處月困難,感到緊張、焦慮等痛苦的體驗。作者認為這是你試圖控制他人的欲望,因為每個人都有控制欲。
控制他人的情況有四種:
1、你想別人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你通常用種種(公開的或隱晦的)方法強迫他們做你想他們做的事。
2、他人試圖讓你去做某些你不愿意做得事。
3、你和他人都試圖讓對方做彼此不愿意做得事。
4、你強迫自己去做非常令人痛苦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這種被廣泛運用的外部控制,我們很少用到相處多年的好朋友身上,因為我們知道,如果強迫他們去做不愿意的事情,就可能失去他們。而對妻子、丈夫、孩子、學生和員工,我們覺得他們屬于我,我有權利控制他們。
大多數人都有控制他人的心理,形成了三條常識性的信念:
1、對簡單的外部信號作出反應,所以要去數不清的事情。
電話鈴響了,就要接電話;微信有敲門聲,就要去回復信息。
2、我可以讓他人聽從我的指揮,即使他們不愿意去做;他人也能夠控制我的思維、行動和感受。
如教師告訴學生“不要在教室講話”,父母告訴孩子:“不準玩手機”、“必須考到前五名”。
3、譏諷、威脅或者懲罰那些不聽從指揮的人,獎勵那些聽從指揮的人,這是我的權力,也是我的責任。
第三條最具破壞力,這條信念在教育孩子時采用得最普遍,威脅、懲罰甚至賄賂孩子,服從、聽話是他們的權力和職責,孩子按照這樣去做,利益也最大。但是這樣做的效果其實并不好,還會產生許多叛逆的孩子,變本加厲的制造麻煩。比如逃課、上網、學會抽煙,甚至輟學。控制和被控制者都陷入痛苦之中。
三、選擇優于控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千多年前人們就認識到,迫使別人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是令人痛苦的。人際關系會變得緊張甚至遭到破壞。
人際交往的黃金法則:“以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別人”。我們選擇停止強制、懲罰、責備、抱怨、嘮叨等等控制性行為,而選擇去關心、傾聽、支持、協商、鼓勵、信任、接納、尊重,來取代那些破壞性的行為。
如對孩子,告訴他為什么不再懲罰他,因為親密關系比做好作業更重要,與孩子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一起共度好時光,他知道你想讓他做作業,不必再嘮叨。
教師更多的去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況,了解他們內心的痛苦,多與他們交談,想朋友一樣對待學生,比懲罰效果好得多,也更容易改善師生關系,取得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做得更好。
在處理親子關系、師生關系以及其他人際關系時,通過協商來代替強制,通過選擇,停止控制強迫,我們能夠得到更好的人際關系。當我們要想得到幸福,我們就要選擇靠近那些幸福的人。而那些愛抱怨、責備和批評別人的人,是無法與人融洽相處的。
我們想要遠離痛苦,得到幸福,選擇是極其重要的,他可以為我們的需求提供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在融洽的關系中獲取幸福的源泉。
四、運用選擇理論獲取人生需求
我們選擇控制行為有基因方面的原因。
剛出生的嬰兒用哭鬧控制父母,要求父母的照顧,這是滿足生存基因需求的一種嘗試。所有生物身上都有為生存而奮斗的基因。
此外人類的基因程序還嘗試滿足四種心理需求:愛和歸屬、權力、自由和樂趣。
愛的雙方會隨著關系的繼續變得具有控制性:你讓我痛苦,我要改變你。一旦外部控制,婚姻中的愛就不復存在,還會互相抱怨,這個家庭就很可能破裂。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放棄外部控制開始使用選擇理論。
權力是一種特殊的人類需求,權力可以讓人擁有更多,更有可能支配他人,實現自己的目標,感到自己的力量。
在人際關系中,掌權者傾向于濫用權力:丈夫對妻子,父母對孩子,醫生對病人,尤其是領導對職員,用手中的權力強制他人做不愿意的事情,使得雙方的關系緊張。選擇理論強調融洽相處,更多的精力用于協商分歧,掌權者會發現融洽相處時,比支配他人擁有更多的權力。
外部控制是權力之子,是自由的敵人。我們一旦失去自由,就可能會喪失人類獨有的品質:發揮建設性創造力的能力。美國成為最富有創造力的現代化國家之一,得益于其制度保護了民眾自由,特別是言論自由。我們越自由,越能發揮創造力,不只為個人利益,更為了大眾利益。
我們的各種需求得到滿足或者平衡,必須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運用選擇理論非外部控制論,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優質世界,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們各種需求才能得到較好的滿足,從而獲取幸福感。
(無戒365極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