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以家長的角色準備好好灌輸育兒雞湯,事實上,讀起來才發現是對自我的重新認識。
我是小孩,亦是大人;我是子女,亦是父母。
摘一些書摘,與大家分享
? 1.
“戀愛 ,其主要意義不是讓我們找到一個能黏一輩子的伴侶 ,而是讓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 ,伴侶是另外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 、一樣重要的人 。并且 ,我們還深深地懂得 ,這兩個相互獨立的人 ,又能無比親密地相處 。 ”
“戀愛是親子關系的復制 。 ”榮偉玲說 , “如果童年幸福 ,我們更可能復制幸福 ,如果童年痛苦 ,我們更可能復制痛苦 。 ”當然 ,戀愛不是對親子關系的簡單復制 。實際上 ,我們不會簡單地按照現實父母的原型去尋找戀人 ,我們其實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尋找戀人 。
理想父母都有一個特點 :能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 。我們自己需要這種無條件的愛 ,我們也知道戀人需要這種無條件的愛 。所以 ,在戀愛前期 ,我們會積極地給予對方無條件的愛 ,或者用直白的方法 ,或者用狡猾的方法 ,總之都會讓對方感覺到 :不論你做什么 ,我都會一如既往地愛你 ,我的愛是沒有條件的 。獲得了足夠的無條件的愛之后 ,我們會獲得了足夠的無條件的愛之后 ,我們會變成孩子 ,戀人也會變成孩子 ,我們一起退行到童年 。這時 ,我們互為對方的理想父母 ,又互為對方的孩子 。這是戀愛的關鍵期 ,這個階段決定了我們是重復童年的錯誤 ,還是修正童年的錯誤 。戀愛不只是兩人現在的舞蹈 ,也是兩個家庭過去的舞蹈 ,因為我們的舞步是在童年學會的 。
“符合 ”不是 “等于 ” ,熱戀中的人必須要明白這一點 。你對戀人有一種期待 ,戀人對你也有一種期待 。很可能 ,你既符合她的期待 ,她也符合你的期待 。但是 ,這種相互的符合只是一種運氣 ,你們彼此并不真正懂得對方的期待 。戀人不管多像你的理想父母 ,那也只是你的投射 、你的看法 ,來自于你童年的期待 。
? ?但實際上 ,你的戀人有另外一種生命體驗 ,他是另外一個人 。如果你只覺得戀人是你的理想父母 ,那就等于你只是將戀人當作了一個愛的工具或對象 ,而沒有將戀人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 、來理解 、來尊重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為愛情的墳墓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婚姻只是我們過去家庭模式的復制 。戀愛過程沒有完成前 ,我們彼此將對方當作自己理想中的父母 ,我們也彼此努力去扮演對方理想父母的形象 。但結婚儀式完成后 ,理想父母回歸到了現實 ,我們不再扮演彼此理想父母的形象 ,不愿意再給予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我們總是在循環 ,但只要你去努力 ,就有機會打破這個循環 。前面提到的岳東 ,如果他停止對父母的抱怨 ,開始努力 ,不只是索取 ,也去給予 ,那么阿靜不會離開他 ,就算離開 ,他也會找到他生命中的其他拯救者 。
2.
“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么 ,而是對方是怎么感受的 。
“我們要永遠記住 ,感受的溝通在親密關系中是最重要的 。 ”時代改變了 ,我們愛的方式卻沒有改變 。以前 ,物質很匱乏 ,所以愛的主要內容是保證對方的物質需求 。但現在 ,物質需要已經不再那么重要 ,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則日益突出 。鑒于此 ,我們應該進化我們愛的方式 ,重視配偶或其他親人的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 ,親密關系的一個重要價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
3.
不管你多么敬愛父母 ,你終究要離開他們 ,去過你自己的生活 。不管你多么愛兒女 ,他們也終究要離開你 ,去過他們自己的生活 。而配偶 ,才是那個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 。
分離的愛才是 “真愛 ” 。因為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 ,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 ,并讓他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親子關系如此 ,師生關系 、情侶關系等親密關系也莫不如此 。如果拒絕分離 ,愛就是 “假愛 ” 。不懂得分離的兩個人黏在一起 ,你干涉我的空間 ,我侵占你的空間 ,兩個人都不能很好地成長 。 “分離是一生的主題 , ”榮偉玲說 , “在人生每個階段 ,我們都會遇到重要的分離 。 ”她說 ,在處理分離上 ,會出現三種結果 :第一 ,成熟分離 。一邊給予愛 ,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或親人 ,你是你 ,我是我 。這樣一來 ,關系仍然親密 ,但關系中的兩個人都擁有獨立而健康的人格 。第二 ,拒絕分離 。這樣的關系不一定親密 ,可能還非常惡劣 ,但關系中的兩個人必然會黏在一起 ,仿佛在演愛與恨的雙簧戲 。第三 ,單純分離 。雖然名義上是親人 ,但拒絕愛與親密 。如果兩人都是成人 ,這種關系很難維系 ,如果是親子關系 ,那么孩子會遭到難以挽回的傷害 。沒有分離 ,孩子不能成人 ,沒有愛 ,孩子一樣不能長大 。
4.
“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 ‘我 ’ 。一個是 ‘內在的父母 ’ ,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 ,當我們做父母時 ,這個 ‘內在的父母 ’就是我們自己 。另一個是 ‘內在的小孩 ’ ,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 。 ”咨詢師榮偉玲說 。她斷言說 : “溺愛有很多種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就是父母 ‘內在的小孩 ’向外的投射 。溺愛的父母將自己 ‘內在的小孩 ’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 ,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 ,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 ”
包辦型溺愛的父母不只剝奪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 ,實際上 ,他們對孩子的真實感受也常視而不見 。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 ,卻以為那就是孩子的真實感受 。他們這樣做 ,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覺 ,令他們不從自己的身上認識自己 ,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定義中尋找答案 。結果就是 ,他們迷失了自己 。
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 ,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 ,并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 ,這便是真愛 。
若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 ,總是 “幫 ”孩子完成對他來說看似困難的事 ,這其實意味著 ,父母破壞了孩子的探索過程 ,破壞了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的過程 ,最終在孩子腦中形成一個邏輯 ——他能否實現一件事取決于大人是否幫他 。
所以 ,讓幼小的孩子獨自探索 ,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 。這時 ,在大人看來 ,孩子的天地很小 ,但在孩子看來 ,這就是他的整個世界 ,他要先在這個世界里證明自己的力量 ,而后才可能信心十足地在更大的世界里去證明自己 。
5.
成熟的父母不會在第一時間去處理孩子的問題 ,他們會先處理孩子的感受 。假如父母能做到這一點 ,那么孩子就不會做過分的舉動 。
6.
客體穩定的概念 ,在良好的養育環境下 ,孩子一歲半即可形成 ,而情感穩定的概念 ,在良好的養育環境下 ,要到三歲才能形成 。只有形成這兩個概念后 ,孩子才能承受與媽媽的長時間分離 。長時間 ,指的是兩個星期以上的時間 。有研究表明 ,若在孩子三歲前 ,媽媽與孩子有兩個星期以上的分離 ,會讓孩子形成強烈的創傷 。所以 ,在三歲前 ,媽媽要盡可能親自帶孩子 ,不能與孩子有長時間分離 ,并且要與孩子有良好的互動 。這樣一來 ,孩子才能形成所謂的安全感 。
7.
在智商 、情商之后 ,心理學家又提出了挫折商 。所謂挫折商 ,就是一個人在應對挫折時形成的一些良性的應對方式 ,一定程度的挫折可培養一個人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也可培養一個人的多向度思維 ,讓一個人考慮事情更全面 。
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提出了 “來訪者中心療法 ” 。他認為 ,心理醫生的專業知識掌握得再好 ,如果他不能站到來訪者的角度上 ,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 ,感他所感 ,想他所想 ,治療很難有好效果 。
8.
我們說 ,一些人有清晰的自我 ,他不在乎別人的評價 ;另一些人沒有清晰的自我 ,很在意別人的評價 。實際上 ,我們都很在乎別人如何看自己 。區別僅僅在于 ,有清晰自我的人 ,是投胎技術好 ,有好的父母 ,特別是好的媽媽 。你的感受被好的媽媽感知到了 ,于是就有了存在感 ,并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所謂的自我 。沒有清晰自我的人 ,沒有實現這一步 ,所以他畢生都在用直接或扭曲的方式希求被別人看到 。
9.
心理學里有一個說法越來越深入人心 :媽媽要陪孩子到三歲 ,三歲前不要有長時間分離 。之所以如此 ,是研究發現 ,在良好的養育環境下 ,孩子到三歲時才能形成客體穩定和情感穩定的概念 。客體穩定 ,即我看不見媽媽 ,但媽媽是存在的 。情感穩定 ,即媽媽有時對我不好 ,但我知道 ,她對我的好是恒定存在著的 。孩子有了這樣的概念 ,才能承受與媽媽的分離 。否則 ,他會將短暫的分離視為永遠的被拋棄
10.
什么叫 “愚孝 ” ?即孩子會不惜犧牲自己 、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 ,而一味地對父母做出極大的犧牲 。
渴望實現童年一直沒實現的愿望 ,就是 “愚孝 ”的核心原因 。于是 ,我們會看到大量的這種例子 :那些最被父母忽視的人成家后 ,常常嚴重犧牲配偶和自己孩子的利益 ,對父母百依百順 ,而父母卻總是把他們奉獻出來的錢財再轉送給他們一直溺愛的其他孩子 。
11.
接納 。兩個人的關系越來越深 ,就不容易審美疲勞 。
一對相愛的男女 ,通常會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 ,一加一等于一 ,你跟我想象的完全一樣 ,這是激情期 。心理學上說 ,這是情結與情結對上了 ,其實你看不見我 ,我也看不見你 ,但是 ,你和我頭腦中想象的一模一樣 。彼此都活在幻覺中 。第二個階段 ,一加一等于零 ,我的人生痛苦一切都是因為你 。婚姻戰爭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試圖改造對方 ,當筋疲力盡 ,發現對方完全是另外一個人時 ,還愿意接受那個真實的他 ,才是愛 。也就是進入第三個階段 ,一加一等于二 ,你是你 ,我是我 ,但是我們在一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