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戀愛是我們人生中自主建立的最親密的關系,戀愛的最主要意義是什么
? ? ? ? 每一次分手都是心靈的修復 每個人至少要經歷兩次“誕生”。 第一次是從媽媽的子宮里出生。子宮是嬰兒完美的居所,離開這個居所,是一個痛苦的分離過程。但這個痛苦卻換來了一個新生命。第二次是戀愛。我們一生中會與許許多多人建立許許多多種關系,但戀愛是我們生命中能自主建立的最親密的關系。只論親密度,親子關系一點不比戀愛關系遜色。但是,親子關系是天賜的,好父母也罷壞父母也罷,我們沒的選擇,只能接受,而戀愛關系卻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正是因為 可以選擇,我們自己 的人生才有了意義。”咨詢 師榮偉玲說,“戀愛是一種特殊的選擇。其實,我們無意識中都將戀愛當作了治療,目的是為了修正我們童年的錯誤,其表現就是,戀人多數時候都是我們選中的理想父母。現實父母或多或少讓我們不滿意,我們心中都藏著一個理想父母的模型,它是我們選擇戀人的基石。” 如果治療獲得成功,不僅童年的錯誤得以修復,我們還會真正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這是人格成長的最重要的一步,也是與家分離的最后一步。然而,不幸的是,很多戀愛治療沒有獲得成功,反而留下了更深的疤痕。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處理好愛與分離這一對矛盾。 “戀愛,其主要意義不是讓我們找到一個能黏一輩子的伴侶,而是讓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伴侶是另外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一樣重要的人。并且,我們還深深地懂得,這兩個相互獨立的人,又能無比親密地相處。”
? ? ? 二、很多時候,戀愛是親子關系的重復
? ? ? “戀愛是親子關系的復制。”榮偉玲說,“如果童年幸福,我們更可能復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們更可能復制痛苦。” 當然,戀愛不是對親子關系的簡單復制。實際上,我們不會簡單地按照現實父母的原型去尋找戀人,我們其實是按照理想父母的原型去尋找戀人。 理想父母都有一個特點:能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我們自己需要這種無條件的愛,我們也知道戀人需要這種無條件的愛。所以,在戀愛前期,我們會積極地給予對方無條件的愛,或者用直白的方法,或者用狡猾的方法,總之都會讓對方感覺到:不論你做什么,我都會一如既往地愛你,我的愛是沒有條件的。 獲得了足夠的無條件的愛之后,我們會變成孩子,戀人也會變成孩子,我們一起退行到童年。這時,我們互為對方的理想父母,又互為對方的孩子。這是戀愛的關鍵期,這個階段決定了我們是重復童年的錯誤,還是修正童年的錯誤。 戀愛不只是兩人現在的舞蹈,也是兩個家庭過去的舞蹈,因為我們的舞步是在童年學會的。
? ? ? 戀愛是同樣的道理。“無意識中,我們都將戀愛當成了治療,希望戀人能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我們將這個愿望投射到戀人的身上,如果戀人很在乎我們,他就會主動去滿足我們這個來自無意識的愿望,去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一旦我們覺得戀人的確符合自己理想父母的形象了,我們就會變成孩子。 但問題是,有好孩子,也有壞孩子,而且必然是,健康家庭會養出好孩子,糟糕的家庭會養出壞孩子。
? ? ? 三、蜜月期過后,我們的戀愛將會變成“現實父母”
? ? ?戀愛的蜜月期,戀人會扮演彼此的理想父母,因為我們潛意識中都會知道對方需要什么。但是,等蜜月期過后,兩個人的距離近到不能再近時,我們就會將戀人當作現實父母,以前對現實父母的那些不滿,現在會轉嫁到戀人的頭上。而且,在轉嫁時,我們就是一個蠻不講理的孩子。戀人越愛我們,我們越不講道理。 這是考驗一場戀愛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我們很容易產生不耐煩的情緒,從而不愿意繼續給予戀人無條件的愛。要想超越這個艱難時期,最好的情形是,一方面,我們明白自己的很多不良情緒不是因為現在的戀人才產生的,而是過去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戀人繼續給予我們無條件的愛。
? ? ? 四、永遠不要將戀人當做愛的工具
? ? ? ?符合”不是“等于”,熱戀中的人必須要明白這一點。你對戀人有一種期待,戀人對你也有一種期待。很可能,你既符合她的期待,她也符合你的期待。但是,這種相互的符合只是一種運氣,你們彼此并不真正懂得對方的期待。戀人不管多像你的理想父母,那也只是你的投射、你的看法,來自于你童年的期待。但實際上,你的戀人有另外一種生命體驗,他是另外一個人。如果你只覺得戀人是你的理想父母,那就等于你只是將戀人當作了一個愛的工具或對象,而沒有將戀人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來理解、來尊重.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為愛情的墳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們過去家庭模式的復制。戀愛過程沒有完成前,我們彼此將對方當作自己理想中的父母,我們也彼此努力去扮演對方理想父母的形象。但結婚儀式完成后,理想父母回歸到了現實,我們不再扮演彼此理想父母的形象,不愿意再給予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 ? ?五、想要認清戀愛關系,得先學會“分離”
? ? ? 父母是天賜的運氣, 可以讓我們有一個好 的心理基礎。但是,生命之所以有價值,就在于我們能作選擇。而戀愛,是我們可以選擇的機會。如果我們不把自己全交給潛意識去指揮,努力去救自己救戀人,那么我們每一次戀愛都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治 療機會。” 要想達到這一點,除了要學會無條件的愛,也要學習分離。戀愛是與家庭分離的最后一步。并且,因為是對親子關系的深刻復制,所以,戀愛關系也尤其難以“分離”,戀人分手帶來的痛不亞于童年時父母與我們的分離。童年,我們渴望穩定,渴望父母時時刻刻都守在自己身邊。現在,我們一樣渴望穩定,渴望戀人時時刻刻守在自己身邊。但是,如果爸媽媽不與我們分離,那么,我們就不能成長。如果戀人不與我們分離,我們也一樣不能繼續成長。兩人總是黏在一起,這并不是生的自然狀態和健康狀態。 建立一個好的關系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你永遠無法完全左右另一個人。 你再親密的人也是另外一個人,是和我們一樣重要、一樣獨立的人。如果學到這一點,我們就會真正明白,整個世界都是由和自己一模一樣的獨立的人組成的,每個人都同等重要。
? ? ? 六、這三個行為讓戀人感覺很糟糕
? ? ? 多人習慣上認為,重要的是發生了什么事實。但是,他卻不知道,這只是他眼中的事實,而不是對方的事實。” 黃家良說,每個人都想理解配偶,但因為幾個常見的錯誤,我們常常很難讓配偶感覺被理解。 一、揣測。我們以為,作為最親密的伴侶,我們非常了解另一半。有人說:“他一張嘴我就知道他想說什么。”這是真的,但是,我們常常只知道配偶會“說什么”,但卻根本不理解配偶說這些話時的感受。很多時候,配偶的情緒再明確不過了,但我們仍執著于自己的坐標體系,用這個體系去揣測他的意思。 二、評價。在坐標體系中,我們位于中心,是唯一的主體,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標體系上,是我們的分析對象。其他人都是“外來物”,要保持這個體系的平衡和穩定,我們必須去評價一個人,否則就覺得不安全。夸獎和批評都是我們的工具,目的是為了控制對方。對于親密關系來講,這是最糟糕的事情了。 評價包括夸獎和抨擊,目的都是為了控制對方,都是在用自己的坐標體系去評估對方。自己是唯一的主體,對方是客體。在親密關系中,沒有人喜歡這種評價。三、出主意。對方一說到“問題”,我們就急著去出主意、提建議忙著為對方“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對方多數時候只是為了借“問題”宣泄情緒,根本不需要我們的建議。并且,我們是從自己的坐標體系出發為對方出主意的,這會嚴重地妨礙理解的達成。
? ? ? 七、健康的家庭應該懂得分離,家庭關系中最重要的永遠是夫妻關系
? ? ? 愛與分離,是生命中兩個永恒的主題。健康的家庭,充盈著愛, 也懂得分離。健康家庭的父母,深愛孩子,將他養大,不是為了自己分享這一結果,不是為了永遠與孩子黏在一起,而是要將他推出家門,推到一個更寬廣的世界讓他去過獨立而自主的生活。而他,則勢必會找一個伴侶,也會有自己的孩子。等他的孩子長大后,他也會向父母學習,把他的孩子推向更寬廣的世界。 愛,就在這樣的循環中不斷地傳遞,從我們的原生家庭傳遞到我們的新生家庭 。家庭是傳遞愛的載體,從父母傳給孩子,再由孩子向下傳遞。不過,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應是親子關系,而是夫妻關系。對此,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形容說,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系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么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相反,如果親子關系(包括公婆與丈夫、丈夫與孩子、妻子與孩子)凌駕于夫妻關系之上,就會產生最常見的兩個問題:
一、糟糕的婆媳關系;
二、嚴重的戀子情結。
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其實,在新家庭中,如果有一個糟糕的婆媳關系,那么一般可以推斷,在婆婆以前的那個“新家庭”中,也曾有一個糟糕的婆媳關系。而那個糟糕的婆媳關系,讓婆婆與其兒子建立了非常密切的關系。對這個婆婆而言,兒子,而不是丈夫,是她親密的人,是她最割舍不下的人。 于是,當兒子要分離,去找一個愛人,并建立一個自己的新家庭時,作為婆婆,她會多么難過。她會覺得,自己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她會有意無意地阻止兒子與媳婦建立最密切的關系。 而兒子,他以前就知道,他是母親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對于母親而言,他比爸爸還要重要。以前,他為此而自得,現在,他要“回報”母親。于是,他也不忍心“背叛”母親而與妻子建立最親密的關系。 這是很多婆媳難以相處的心理秘密。 相反,如果婆婆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一直是丈夫而不是兒子,那么與兒子的分離就不是那么難受。相反,她會欣喜地看到,兒子找到了他最愛的人,他可以擁有他的家庭、他的人生了。這時,這個婆婆會祝福媳婦,祝福媳婦和兒子即將走上她和丈夫曾經走過的幸福之路。 ?
? ? ?八、 ?三歲前的嬰兒,分為哪幾個分離階段
? ? ? ?正常自閉期。從出生到 1 個月,這個階段的嬰兒大部分時間用來睡覺,他需要撫摸和照顧,但仿佛只沉浸在自己的簡單世界里。 正常共生期。2 個月到 6 個月大,這個階段的嬰兒將媽媽和自己視為一體。分離期。6 個月到 36 個月大,嬰兒逐漸意識到,媽媽是媽媽,自己是自己。嬰兒從自信到矛盾性的依賴分離期是一個微妙、復雜而多變的心理過程。馬勒又將它分為四個亞階段:身體分化期、實踐期、和解期和個性化期。身體分化期(6~10 個月)。嬰兒從身體上意識到,媽媽是另一人。實踐期(10~16 個月)。嬰兒會走了,他熱情地探索周圍世界,開始愛上自己,覺得自己非常強大,對媽媽好像不再那么依戀,這像是一個背叛期,嬰兒“背叛”了與媽媽的親密關系。和解期(16~24 個月)。實踐期最后讓幼兒(嬰兒一般指不到一歲的孩子,而幼兒指 2~4 歲的孩子)備受挫折,他明白了自己的弱小,于是重新依戀媽媽,比以前更依戀。相比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的幼兒膽子更小,以前無所畏懼的他們現在變得什么都怕,怕陌生人、怕探索怕……而媽媽是。個體化期(24~36 個月)。如果媽媽尊重幼兒自己探索的需要,而且一直保持這個形象,那么,幼兒就會認同媽媽,他心中就會有一個“積極媽媽”。
? ? ? 九、如何避免戀母情結
? ? ? ?3~6 歲是“俄狄浦斯期”。通俗的說法就是,男孩會出現戀母傾向且嫉妒父親,女孩會出現戀父傾向且嫉妒母親,他們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與異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關系。 在這一階段,如父母有意無意順應了孩子的這個愿望,譬如媽媽與兒子建立無比密切的關系,并讓兒子知道,媽媽在乎他更甚于爸爸,或父親與女兒非常親密,并讓女兒相信,爸爸愛她更勝于媽媽,那么,孩子就會發展出“俄狄浦斯情結”【又稱“戀母情結”。是指兒子親母反父的復合情結。它是弗洛伊德主張的一種觀點。這一名稱來自希臘神話王子俄狄浦斯的故事。后也引申有“戀父結”之意。】,一方面,他會過于依賴異性父母,另一方面,他會對同性父母缺乏敬畏并與之疏遠。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樣的孩子還會發展出一系列問題,譬如只結交異性朋友而難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還可能會發展成同性戀。 “要順利地度過俄狄浦斯期,關鍵是夫妻關系要和諧而平衡,” 咨詢師胡慎之說,“父母都愛孩子,但他們同時又深深相愛,他們不會因為愛孩子而忽略對配偶的愛。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懂得,盡管異性父母如此愛他,但強大的同性父母才是異性父母最好的伴侶,而他不過是個孩子。于是,他們會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強大的父母給他們的愛。同時,他們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攏,知道只有變得像同性父母一樣,才能贏得異性父母更多的愛。” 他強調說:“這種心理轉變,是男孩成為男人和女孩成為女人的基本動力。” 夫妻關系有優先權 胡慎之說,三歲前,孩子沒有性別意識。一般情況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與媽媽的關系最親密。但從三歲左右開始,孩子有了性別意識,會越來越渴望與異性父母親密,在約五歲的時候,這一愿望達到頂峰。如果父母的關系穩定而和諧,那么孩子這種欲親近異性父母的渴望就會逐漸下降,并最終表現得與同性父母更親近。 ? ? ? ? 男孩要歸父親,女孩要歸母親,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對此概括說,他們應該先向異性父母靠攏,并從這一關系中吸納異性的力量,體會到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同時體驗到異性對他的吸引力。然后,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為一個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為一個女人。只有這樣,他們的心理才更健康,而這個世界,也才更和諧。 并且,海靈格強調,“在一個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間的關系有優先權”,做父母的切不可為了“愛孩子”而忽略配偶。實際上,孩子樂于看到父母相愛,而不是都到他這里來爭奪愛。如果父母相愛,孩子就會安心地去做一個快樂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是異性父母的成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這個年齡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
? ? ?十、溺愛的心理真相是寵愛自己
? ? ? 表面上看,溺愛仿佛有那么一點偉大的味道,因為從現象上看,溺愛的父母是通過犧牲自己來滿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實際上,溺愛源自父母的自戀,溺愛的父母無視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而是將孩子當作自己的另一個“我”,給予過度滿足。可以說,無限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限制地給予自己。 “每個人內心中都藏著兩個‘我’。一個是‘內在的父母’,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理想父母的內化,當我們做父母時,這個‘內在的父母’就是我們自己。另一個是‘內在的小孩’,其內容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咨詢師榮偉玲說。 她斷言說:“溺愛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父母‘內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 那些溺愛的父母也一樣,他們‘內在的父母’也告訴他們,愛自己不對。既然如此,他們就只好去拼命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