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時間分給睡眠,分給書籍,分給運動,分給花鳥樹木和山川湖海,分給你對這個世界的熱愛,而不是將自己浪費在無聊的人和事上。當你開始做時間的主人,你會感受到平淡生活中噴涌而出的平靜的力量,至于那些焦慮與不安,自然煙消云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可可果凍
? 對于時間,古今中外的許多偉人和名人都對它做過描述。我國文豪郭沫若說:“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前蘇聯作家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它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發,兩手空空。”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說:“你熱愛生命嗎?那么,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 時間,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熟悉,我們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時間,我們工作前必須看看時間,下班后看看時間……我們離不開時間。然而時間到底是什么呢?卻沒有人能夠準確地說出,時間就是時間,時間還能是什么呢?
?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試圖對時間作出一點解釋和說明。
“時間好像一條河,一條激流,剛剛看到某樣東西它就已經消失了,而另一樣東西取代了他的位置,接著它也消失的無影無蹤。”古羅馬皇帝兼哲人馬可·奧勒留這樣形容時間。
“時間只是時鐘標出的量,這個鐘可以是行星的自轉,沙漏里的沙粒,也可以是心跳或銫原子的振動。”身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這樣客觀地解讀時間。
“時間既有誕生的一天,也有死亡的一天。”寫出《時間簡史》一書的宇宙物理學家霍金也給出了這樣一個有趣的描述。
“在所有的批評家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是時間。”俄國文藝評論家別林斯基這樣評價時間。
國學大師季羨林對待時間,也有自己的哲學思考:“時間”這個詞語意味著什么?我們誕生,我們活著,我們死去,并且認為這一切都是按時發生的,仿佛時間是某種巨大、崇高、寬廣和深邃的東西;仿佛它是一個無邊無際的天體,包容著一切發光的世界,包含著生命和死亡,而這個地球像是藍色的大海,無數的魚在其中相聚相依,同泳同樂。我們把已經做過的一切叫做過去;把正在做的一切叫做現在;而我們將要或試圖去做的一切則稱之為未來。而所有這一切都在我們身內,不在我們身外。過去了的存貯在我們的記憶中,現在正吸引著我們的注意力,而將要來的則包容在我們的希望和期待之中。我們總是在期待著什么;我們的生命就是在期待中耗費掉了。有人說,生命本身就是一種期待。我們認為某個時刻將會到來,而且一定會到來,那時我們的期待將會實現。在某種情況下,滿足和實現我們的希望似乎依賴于時間;在另一些情況下,我們堅定地相信并且確認,時間依賴于我們,而我們并不能使它縮短或延長。
? 假如人能活70歲(這里取一個整數,便于計算),而每天睡覺8小時,那么70年會睡掉204400小時,合8517天,合23年零4個月。
如果每天吃早飯用20分鐘,吃午飯用40分鐘,吃晚飯用1小時,那么1天吃飯吃掉了2小時,70年要吃掉51100小時,合2129天,合5年零10個月。
如果每天進行梳洗打扮的時間為2小時,那么70年又會用掉5年零10個月。
如果每天用在走路、買東西上的時間為4小時,那么70年會用掉102200小時,合4258天,合11年零8個月。
如果每天用來和別人閑聊的時間為3小時,那么70年又聊掉了76650小時,合3194天,合8年零9個月。
如果每年用在看病、吃藥、特別護理等事項上的時間為12天,那么70年要用掉840天,合2年零3個月。
而一般人每年都會有與別人發生口角、爭端,還有因不順心而煩惱,以至不能做正經事的時間。如果平均每年用在這種事情的時間為10天,那么70年要用掉700天,合1年零10個月。
如此算來,一個人活到70歲,自己可以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作出貢獻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而很多人對這部分工作、學習的時間也沒有好好珍惜,一生就那么晃過去了。這樣算下來,數字是不是很驚人呢?況且這樣的算法,還是在保守的估測下計算的。因為很多人每天睡覺不止8小時,吃飯也不止2小時,這樣看來,真正把時間用在學業和事業上的時間,又有多少呢?
? 時間并不多!我們要珍惜時間!但我們又如何做時間的主人呢?
? 一、管理時間,需要有學問
? 這是一個講究速度的世界,要用最短的時間完成最多的事。曾擔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曾說:“時間是永遠不會結束的挑戰。”然而對于有經驗的人面對紛至沓來的工作和學習任務從不會分身乏術。作為一個優秀的時間管理者,他急需要有宏觀的眼光思考長遠的目標大計,也會聚精會神地處理手頭亟待完成的具體時間。對于任務提前的規劃、安排、實施的妥善處理,甚至力求在起跑線上姿勢上都比別人更接近起跑瞬間,這樣嚴謹的態度使得他們成為時間的主人。不懂得時間管理的人,不能充分利用時間,即使沒有退步,但是別人的進步已經遠遠把你拋在后面,結果可想而知。
? 要做到有效管理時間,首先要做到目標明確。沒有目標就談不上管理時間,而且,目標要精確,具體到每天的目標都要列出,這樣管理時間才能做到具體可行。
? 其次,要考慮效率如何。要做到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做出最有價值的事情。在閑暇的時間里,我們可以把時間投入思考,從而找出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在書中他指出,經過多年的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尋眼鏡一個鐘頭,查地址半個鐘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占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只要沒有明確的時間期限,本來只需要2個小時就能夠完成的事情,如果有2個星期的時間去做它的話,我們就一定會拖到最后2個小時才會去完成。
? 帕金森的結論是:“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資源與工作本身并沒有太大的關系,一件事情被膨脹出來的重要性和復雜性,與完成這件事情花的時間成正比。”帕金森法則認為,工作在最終期限到來前是不可能被完成的。這一法則實際上是依賴人與生俱來的惰性和對最后期限的潛意識發揮作用。人們會下意識地根據完成時限的遠近把工作分為三六九等,完成時限越近,人們對某項工作的關注度越高、投入的精力越大。迫近最后期限的工作,會促使人們挖掘自身的潛能,調動一切資源保證任務按期完成;而那些完成時限較遠或可以被無限期推遲的工作往往被束之高閣。
? 帕金森定律給我們啟示就是,每天花幾分鐘時間考慮任務,給優先的工作空出時間,再給自己的計劃設定一個合理的時間限制,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率。
? 除了帕金森法則,還有很多關于管理時間的定律:1、墨菲法則:牢牢把握時間,必須想在前頭。在實施計劃前就預想可能遇到的麻煩和危機。
? 2、馬太效應:越善于利用時間,時間就越多;反之亦然。
? 3、80/20法則:大智有所不慮,大巧有所不為。工作中應避免將時間花在瑣碎的多數問題上,因為就算你花了80%的時間,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出色地完成無關緊要的工作是最浪費時間的。你應該將時間花在重要的少數問題上,因為掌握了這些重要的少數問題,你只花20%的時間,即可取得80%的成效。
? 4、細微邊界法則: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有時不在于其是否比別人付出了更多的辛苦,而在于其是否比別人先行一步。先行一步天地寬,搶先一步,就會領略到別樣的風景,就會占盡先機,而辦事拖拉、沒有時間觀念,就可能因一步趕不上,而步步趕不上。為此我們必須增強時間觀念,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早謀劃、早準備、早著手,這樣才會在工作和生活中爭取主動;凡事都要打好時間提前量,這樣才會避免因一步之差而與成功失之交臂的遺憾。
? 5、聚光法則:專注與執著是成功的關鍵。我們在工作中應該養成聚精會神的習慣,避免過多目標的誘惑,一次應只瞄準一個目標。一旦開始某項工作,就應堅持不懈地做下去,直接獲得令人滿意的結果,不干則已,干則一次把事情做到最好,否則返工將會使你所花費的時間成倍增長。行百里者半九十時,能否完成最后10%的工作,是決定一件事情最終成功還是失敗的關鍵。許多人之所以沒有成功,就是因為在完成90%的工作后以為大功告成而轉移了視線,最終導致工作的半途而廢,也使寶貴的時間被白白浪費。
? 6、時間與效率法則:時間越充裕,做事的效率就越低;時間越緊,做事的效率就越高。這條法則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把工作或事情盡量限定在較短的時間內。
? 人生猶如一張大的時間表,每個人都應當根據自己的總體目標,對時間作出總體安排。在學習了前文這么多有關時間管理的法則之后,還等什么,讓我們親身實踐,馬上動手寫出自己的時間計劃吧。
? 讓我們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一棵樹。樹根、樹干、樹枝、樹葉,在樹根處寫上你認為最重要的價值,在樹干處寫上你的目標,在幾個主枝中寫上你的主要任務,在葉子和細枝旁寫上各種次要任務,完成這幅圖。這將會是你管理時間的最好工具!
? 據專家介紹,人類已經發現了12個與生物鐘相關的基因,生物鐘不但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在治療疾病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生物鐘也決定著你是云雀還是貓頭鷹!
? 二、做時間的主人,需要具備好品格
? 1、不放棄——堅持的力量。在計劃制定并付諸行動之后,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來保證目標的實現,那就是——堅持。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不要因為懶散或有畏難情緒就拖拉,甚至是放棄。
? 2、不散漫——自律的保證。一個時間規劃表做好以后,夾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里或者貼在墻頭,除了你自己,沒有人能夠像影子一樣地跟著你進行督促,因此完成計劃的任務好不好,效率高不高,短時間里很難用具體的標準作出評價,其中的效果只有你自己知道。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嚴格要求自己,克制懶惰、拖拉、遲到、半途而廢等不好的習慣和作風是很重要的。真正意義上的時間主人,一定是一個對于自己的計劃能夠嚴格執行,嚴于律己的人。
? 3、不偷懶——勤奮的精神。在時間面前,勤奮是最受歡迎的朋友。勤,即意味著珍惜時間,勤學習、勤思考、勤探究、勤實踐,把時間充分地利用好。勤奮是人們獲取成功的必要前提,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良好品格。唯有勤奮,才能創造一個人事業的成功與輝煌。
? 4、不浮躁——平和的心態。時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首歌幾分鐘就可以聽完,一本書半天時間也可以讀完,但是考上大學,需要我們從小學開始就認真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這需要十多年的時間,而要想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或者文學家,那么就需要在相應的領域奮斗很多年。前面我們提到過堅持的力量,沒錯,堅持不懈的精神在時間里是發光的金子,經歷得越久,它的品質越會閃閃發亮。同時我們也應該預料到,要想完成一件事情,很多時候是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風順的,中間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挫折,在實際中很多目標難以按照原先的計劃完成,因為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難以預料到的阻礙。這些阻礙,是時間對我們的考驗,如果心浮氣躁,在挫折面前覺得難以勝任,那么再偉大的夢想也難以實現,想成為時間的主人也不過是一紙空談,而平和的心態則有助于我們在實行計劃、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踏踏實實、寵辱不驚,順利地駛過時間的“漩渦”,最終到達夢想的彼岸。
? 5、不浪費——節約的習慣。節約是一種美德,節約時間簡直是一種財富的創造,在開篇我們已經提過節約時間的重要性,這里則是要把節約時間作為一種應當具備的品質,來進一步強調,直到讓它成為我們生命中不假思索的習慣,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的話,那么恭喜你,你已經獲得了“時間主人”的身份標簽了!
? 6、不消沉——樂觀的情緒。有句話說得好,開心也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那么為什么每一天不去開開心心地面對呢?在有關時間的哲學里,這句話的影響力和實際力已經遠遠超出一天24小時本身。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在積極樂觀的情緒中,做什么事情都會很開心、很放松,無形中有一股推動力在推動著你歡快地做每一件事情,哪怕是一件非常困難、不容易完成的事情。做完之后,你大概自己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為什么效率會這么高。相反,如果你時常處在不好的情緒狀態里,哪怕一件很小的事情都會讓你覺得心煩氣躁,難以處理,更別說那些需要集中精力,專心應對的重要任務了。
? 三、在時間的延綿中不斷進步
? 時間的主人既要對自己所擁有的時間有理性的、科學的規劃,同時還應該在時間的流逝過程中不斷提升和進步,從掌握一堂課的時間到掌握一學期的時間,直到有信心、有能力掌握自己一生的時間,在時間的大海上,握住手中的船舵,迎風遠航,直達夢想的彼岸。
? 1、著眼全局,把每個階段都做好。鄧亞萍的身高僅有1.50米,剛開始打乒乓球的時候,曾被省隊拒之門外。但是她憑借著苦練,以罕見的速度,無所畏懼的膽色和頑強拼搏的精神,10歲時就在全國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后加盟河南省隊,1988年被選入國家隊。13歲就奪得全國冠軍,15歲時獲亞洲冠軍,16歲時在世界錦標賽上成為女子團體和女子雙打的雙料冠軍。1992年,19歲的鄧亞萍在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又勇奪女子單打冠軍,并與喬紅合作獲女子雙打冠軍。1993年在瑞典舉行的第四十二屆世乒賽上與隊員合作又奪得團體、雙打兩塊金牌,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乒壇皇后。
? 鄧亞萍的奮斗歷程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其實人生是由一個個具體的階段組成的,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和目標,把握好每個階段的目標,目的是要讓整個人生都活的精彩紛呈。從另一個角度說,在某一個時段做得出色并不意味著一生都會很精彩,我們沒有必要在取得一點成績的時候就沾沾自喜,從而放松甚至是放棄了隨后更需要你拼搏和奮斗的人生歷程。
? 2、由熟變巧,時間積累效益。在時間運用的法則里,還有一條叫做“學習曲線法則”的規律。它是指在一個合理的時間段內,連續進行有固定模式的重復工作,工作效率會按照一定的比率遞增,從而使單位任務量耗時呈現一條向下的曲線。學習曲線效應是在以下2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一是熟能生巧,連續進行有固定套路的工作,操作會越來越熟練,完成單位任務量的工作時間會越來越短;二是規模效應,生產10件產品與100件產品所需要的生產準備時間、各生產環節間的轉換時間是一樣的,因此一次生產的產品越多,分攤到每件產品上的準備時間和轉換時間越少,單位生產效率越高。學習曲線法則告訴我們,應盡量集中處理性質相同的事務性工作, 如一次性處理具有相同性質的所有文件,一次性打完所有的溝通電話,一次購齊所需的生活用品,一次性做完所有家務等。這樣既有利于提高工作的熟練程度,又能通過批量作業減少準備工作和中間環節占用的時間,從而達到節約時間、提高效率的目的。
? 3、換個思路,也許更省時。高斯享有“數學王子”的美譽。小學老師曾經布置給他這樣一道數學題:對自然數從1到100進行求和。老師等著他花上一段時間來給他答案,沒想到小高斯馬上脫口而出,5050。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對50對構造成和101的數列求和(1+100,2+99,3+98……),這樣可以直接用乘法的方式得出50×101=5050,那一年,高斯僅僅9歲。通過這個故事,我們除了贊嘆高斯的天才之外,還應該從中體悟到這樣一個道理:做事情是需要講求方法的,盡管用1+2=3,3+3=6這樣的算法,只要你足夠的耐心和細致,最后也可以算出5050這樣的結果,但是中間耗費的時間是巨大的,有了算“88+89”這些時間,在同等時間中,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
? 因此呢,到達目的地的路有好幾條,既有漫長而崎嶇的山路,也有平坦而筆直的柏油路,那么無疑后者所花費的時間要少很多,即使都選擇了平坦的柏油路,那么坐車和步行的速度也是不一樣的,在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優化你的方式,找出更為簡便和迅捷的方法。
? 4、敬畏時間,不斷提升自己
? 重新回過頭,再來做一次開篇時的思考:時間是什么?
? 相信你已經有了跟剛翻開這本書時不一樣的答案。
? 前面我們介紹了很多關于時間管理的原則和具體方式,目的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時間的主人,以便更好地掌握我們的生活、學習、以后的工作,甚至是整個人生。相信年輕的你,在讀完這篇文章后,一定會對自己的時間觀念發生全新的認識,期待著合上書卷,抓住時間的手,讓自己的努力填滿時間的空間,讓自己的腳步超越時間。
現在,我們反而要對大家有一些不一樣的提醒。時間可知而又不可知,可以分解同時又很玄奧,因為時間本身是不變的,抽象的,誰也說不清道不明它究竟是個什么樣,無形、無味、無聲、無息,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名時間優秀的管理者,但是,想要駕馭時間本身,卻是絕對不可能的,無論你處在巔峰還是跌入低谷,時間永遠按照自己的節奏響應著你的生命節拍。付出是有回報的,你要相信這一點,有時候付出也是沒有回報的,暫時你要接受這一點,所以“熱愛時間,敬畏時間”這條信念應當永遠高于“成為時間的主人”。
? 從現在就開始啟程,在時間的大海上揚帆遠航,不斷地豐富和提升你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