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鳥朝鳳》是一部挺難評價的電影,慎重思考之后我覺得還是推薦一下,盡管,我只是輕微喜歡這部電影,但卻并不喜愛。
電影首先要講好故事,中國大部分電影都忘了這個根本,這部電影差一點就逃出了魔咒,可惜功虧一簣。《百鳥朝鳳》是一首嗩吶曲的名字,電影前半段也一直告訴我們它有多牛逼,我們也接受了這個設定,結果好容易到了吹《百鳥朝鳳》的片段,影片卻突然采用了畫外配樂,以此來渲染焦三爺吐血強吹的情懷,更加諷刺的是用的正是西洋配樂。到這里我終于明白了一件事:就是拍電影的并不真的喜歡嗩吶。于是感情最為激越的高潮,頓時失去了支撐點。就好像去吃火鍋,服務、環境更方面都棒棒的,鍋底已經爆沸,熱湯翻滾,結果服務員告訴你沒有肉,沒有肉!
影片還不錯,如果你沒有看過賈樟柯的電影的話。過于艷麗的畫面好像通篇都被PS過,雖然漂亮,但我們知道黃土高原并非如此景象,也許淘寶里的賣家秀才是。另外的一大弊病是語言,聽聽《山河故人》里的對話便知。
這種生硬滲透到了電影的很多細節,造成了模式的固化和難以挽回的虛假。比如開篇游父帶孩子拜師,師父考驗孩子吸水,父親馬上大聲呼吼:“吸,快吸”。假如生活中真的有這樣的場景,父親一定會攥著拳頭,緊張得冒汗,但絕對不會發出一點聲音。還有就是在接班儀式上,一頓鏗鏘有力的講話像極了某些座談會的領導,農村不大可能會有這種景象。另外,影片結束時,焦三爺闊步從墳前走開,雖然意氣風發,卻有失韻味,如果他哈著腰,兩手背后,拿著煙桿,一步一步慢慢走下黃土高坡,感覺就出來了。太用力反而顯得太吃力,太雕琢也就顯得太穿鑿。
吐槽完畢,現在來夸一下,之所以推薦這部影片是因為它拍出了人的無奈。游天鳴千辛萬苦成了嗩吶手藝人,但時代卻不再需要嗩吶了。鏡花水月,大夢一場,哀大莫過于此。焦三爺說:“嗩吶是吹給自己的”也許,對于手藝人來說的確是這樣,但技藝想要傳承靠得還是群眾。
最后我想提一個問題,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游天鳴你真的喜歡嗩吶么?